今敏專題《盜夢偵探》:凝縮版的妄想代理人,藝術與票房間的最終妥協

2023/01/12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盜夢偵探是今敏的最後一部動畫電影。他還有其他企劃,但來不及做完人就離世了。
這部動畫作品我認為是最好入門的今敏作品,作為一個妥協的產物,我們可以看到作品向大眾(主流)靠攏的同時仍保有今敏的特色。(如果喜歡,再去看<妄想代理人>,目前妄想在Netflix上還有)
本文建議看完盜夢偵探後再閱讀,會比較有感。
(一) 視覺與人設更向主流靠齊:醜沒票房 只好妥協
今敏曾於訪談中提到,他喜歡醜陋的角色,因為這些人的個性可以呈現在他們的面容上。
這點可從藍色恐懼-狂熱粉絲(保全)與妄想代理人-小報記者明顯看出。
然而大家喜歡看的是漂漂亮亮的角色,角色在視覺上不討喜很吃虧(以東京教父的角色與例如魔法公主相比)。
其實若讓外型可愛/美艷的角色做出喪心病狂/醜陋的事情,也同樣能達到戲劇效果上的反差(所謂粉切開都是黑的)/衝突感,所以我並不認為人設與美型與否是如此對立的。
且當今視覺愉悅的順位甚至凌駕劇情(參考當代動畫導演即可理解,尤其是細田守,再來是新海誠,另外2009年的<REDLINE>也是很好的例子之一,美其名視覺凌駕劇情,講難聽點多是毫無劇情可言,要不故事性薄弱,要不角色情緒轉折或堆疊都莫名其妙,但正是這樣的作品達成商業上的成功)。
我認為除了主題共鳴度、故事複雜度外,這是今敏作品之所以終究只能小眾的主因之一。
以本作來說,除型體的誇張化(老頭特矮,天才特胖),登場人物面容的設定大致上都維持在不至於不討喜的程度上;且在女主角的個性設定則是同時有御姐與古靈精怪鄰家女孩兩種類型,也較朝所謂的主流分野靠攏(標籤化的個性設定例如傲嬌、無口等等,觀眾能迅速理解,且能滿足觀眾不同類型的喜好)。
而這種作法,感覺是最早期的今敏所排斥的。因為他有自己想做的東西。
最理想的狀況當然是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同時觀眾也喜歡。但事實上幾乎不可能。做自己能做到的就是讓一小群能看懂並欣賞的觀眾很死忠,但這終究有其極限,因觀眾與主流文化有關,群體具備群體所偏好的內容形式與視覺類型。這也是今敏遇到的最大問題之一,他的作品叫好不叫座,雖然會得獎但票房不好。是以他得做出調整,而盜夢偵探明顯是各方面都妥協的產物。
(二) 劇情更簡單:大家不愛燒腦,只好更簡單
相較於藍色恐懼在設計上有現實、影劇、幻想三重及本尊、本尊的影子(或對應的主角房間/未麻的部屋(網路)/未麻的部屋)相互對照的結構混淆,盜夢偵探大致上只有不同人的夢,與現實這兩層而已。雖在視覺呈現上仍有些陷阱,但程度上更好預測,更好分辨,相對也變得更無趣了。
但這也是今敏作的調整,主要是觀眾不想燒腦,追求無腦娛樂片。大家的心態不是看不懂會想要認真搞懂,而是看不懂會失去興趣改看別的。
以這層面來說,簡單的劇情,奇幻的畫面呈現與出眾的畫面剪接,其實確實是有成功朝這方向轉型成功。(但對鐵粉來說,這樣的妥協反而喪失當初最核心吸引人的特色。)
實際上《盜夢偵探》非常像是凝縮版本的妄想代理人,都是講述另一個世界的失控讓兩者之間界線逐漸崩解,最終侵染到現實。最後現實遭到重創,源頭被摧毀,而後世界重建。
(三) 特色沒有改變,但觀眾是否能get到:精彩過場有淪於絢技或過度使用引人生膩之虞
個人招牌的過場銜接,即使前幾部作品已有各種精彩表現,今敏仍能於本作玩出新花樣(像是開頭在辦公室內穿梭於螢幕間的小辣椒);
但例如盛大遊行時,登場角色都會講些意義不明的話,讓人聽了只會覺得煩燥而無聊。講謎語般的莫名話語在妄想代理人就出現過,只是在盜夢偵探變本加厲了。但考量所謂夢囈本來就是說些奇怪的話,好像也不能以合理與否來考量(雖然聽著還是很煩就是)。
問題在於,一般觀影者應該都跟十年前的我一樣,沒有這層認識,所以看這部時只會覺得聽到大量怪腔怪調的奇怪句子,感受不會太好。
不是不能自我致敬,但有無看過前作不該作為影響觀影體驗好壞的近似門檻的東西。
接著想針對以下八點來討論這部電影,分享一些自己的發現,作為小補充。
1.節奏與劇情
因限於電影長度,盜夢偵探節奏一直都很快。但受限於懸疑片無法避免的問題(反派一定在登場人物中),所以故事即使做了兩層煙霧彈,整體來說還是很單純的故事,不會有謎底揭曉大吃一驚,或整片看完仍不確定答案的懸疑餘韻。
主線解謎之外,警察的困擾,一再出現的畫面這一線,也隨著故事有了答案。懸疑的氣氛拿捏,劇情的推進,謎底揭曉與纏鬥,最終解決事件。這算是另一個主線,讓故事能在劇情關鍵點的連結之間更流暢之外,還能塞入一些其他奇想畫面,讓觀影變得豐富有趣(但整體來說很遵照著所謂起承轉合的結構:事件描述-搜查-謎底揭曉-事件解決)。
2. 雙重視線(雙重追逐)
這部也有很多看與被看的視線:
助理教授看著千葉,千葉與小辣椒互看、警官看著自己的夢、助理看著胖胖天才、胖胖天才看著千葉、千葉看著胖胖天才。
這些視線有些是為了混淆視聽(像是助理看胖胖天才),有些是劇情線索(助理教授看千葉),有些是前後呼應;但實際上最主要還是回歸雙重視線(的敘述模式):
警官看著自己的夢(另一個自己),千葉看著小辣椒(互看另一個自己)。
這次跟以往不同的地方是,看與被看的人都是自己,有種同中求異的樂趣。
此外,整理警官那一線,從結尾回推他的夢境,可用填空方式補完他的夢境:同伴因為他自己的背叛把他關起來(他認定自己是背叛者,因逃避了履行電影的夢想,連帶17跟電影都成為被壓抑的要素,只在夢境出現),長廊盡頭逃走的那位也是自己('另一個自己')。
這邊玩了個小小有趣的梗,在日文夢境與夢想都是同一字,所以警官的狀況是把未竟之夢(想)壓抑,轉化以重複挫敗的夢(境)出現。之所以挫敗是因為過去已無法改變,朋友已死,自己當時也確實逃避了。
夢境源自於無法回答他朋友的那句'那剩下的(電影夢)該怎麼辦',而不斷重複,直到後來自己看開解脫,終於這個夢往下走完,有了個happy ending.
另外,今敏聰明的安排夢的初始在馬戲團,與奇幻遊行的夢有著一種幽微的連結性。
至於千葉這一線是別的議題,這議題在妄想代理人也出現過,就是表面人格與裏人格(潛意識)的交互關係(或主從關係):誰掌握著自我,誰代表著自我,怎樣去定義自我。
看過的解析有提到,千葉之所以喜歡胖胖天才,是因為內心的核也是個帶有玩心的小孩(小辣椒)。這指出今敏應是認為表裏合一,才能造出完整的自我(但兩者基本上無法互相干涉,原因應是所在的世界不同,雖然這事實在故事後半被短暫打破了)。
3.畫面從後方呼應前面
這是本部電影比較有趣的呈現手法,之前作品較沒看過。至少三次出現:
  1. 警官夢境的輪播(最後版本角色有帶入)
  2. 夢境中的廢棄遊樂園與真實遊樂園
  3. 胖胖天才卡住被千葉拉出來
這手法很有趣,藉由後方呼應前方的自己,同時也強化與補完了想呈現的內容。
4.轉換
進到電腦網頁的虛擬酒吧這部分,當初就覺得驚艷,重看仍是印象深刻。
這呼應了劇中角色提及的網路跟夢境相似之論點。
5. 看與被看、電影與視覺化(影像)
從藍色恐懼在講看與被看,千年女優也是(演員與觀眾,另外隱藏一條線是電影。今敏看來也是個愛電影的人,而電影更是完整表現了所謂看與被看這件事情)。
在盜夢偵探裡面,DC mini除了能讓夢境被其他人共享外,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夢境能被視覺化呈現。這就又回到了影像、看與被看的主題。有一本叫做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化導論的書,當中部分篇幅就是在講這個。這本書很好看但很生硬,最近打算再來重讀一遍。
6. 流汗
有個小有趣的點是汗水在這部電影大量出現,同時可能是代表天氣很熱(生理反應),也可能是緊張或不適(情緒反應)。
這個在開始時警官開車那段最為明顯,單一元素在解釋的曖昧性有點有趣。
7. 日本社會
《妄想代理人》瘋狂抨擊日本社會,對於事物的逃避、校園霸凌等各種社會問題,在這部同樣有出現,但力道小很多(因為不是故事主軸)。
權力的爭奪、宗教、上班族的壓力與自殺、拍與被拍(痴漢或是色情文化)等等,主要是呈現於遊行隊伍中。
故事提到,那些不願回歸現實的人,決定逃逸至夢境,而反派要守護這群人,做個夢境守護者(什麼中二的名稱)。
翻譯白話文,這代表著今敏認為日本(人)都在做夢,不願意醒來面對現實(例如這些社會現象)。然而上班族跳樓自殺,或說自殺這議題,論衝擊力道來說頂點應仍是園子溫的自殺循環,就連今敏自己妄想代理人的自殺網聚那集,都更有力道。
且遊行隊伍也有點虎頭蛇尾,並沒有說哦走到哪裡是終點,會發生什麼事情,最後焦點也不在他上面,反而轉移到boss大對決,單純只是呈現一場絢麗混亂的嘉年華,在視覺上作堆疊而已。
8.夢
夢作為主題,除了帶有奇幻色彩外,也是慾望滿足的場所,或說實現願望的地方。這麼看來,壞蛋想操縱夢就變得很合理,因為現實得不到(無法滿足),所以依靠夢來實現自己的願望。然而,因為他們是反派,所以他們被剷除。其實這部分故事並沒有著墨過多,確實就只單純因為這樣而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1會員
39內容數
本沙龍主要以介紹/賞析電影、動畫、展覽為主。 電影:院線或自選經典作品,以藝術表現/敘事手法/其他觀察為主。較熟悉的導演為王家衛、北野武、昆丁。 動畫:主要為今敏動畫賞析,陸續會新增宮崎駿系列。未來預計也會以近未來科幻(AKIRA/機動警察/攻殼機動隊)為主題做分析。 展覽:針對展覽做紀錄與觀察等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