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來到的這場戰役,是整個戰國時代的巔峰之戰。
這場大戰,參戰的賬面人數達到接近百萬,再算上後續秦國河東所有適齡男子投入長平戰場,這場戰爭成為了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沒有之一。
圖片
這一戰,徹底加速了中國的第一次大一統的步伐,秦統一中國的最後一塊大石頭被搬開,東方六國的最後一根大梁被鑿塌,北方最後的一個強國趙國被打殘,再也沒有緩過來。
這一戰,也是當時的「世界公敵」白起的封神之戰。
雖然當時並沒有紙,但戰敗方的趙括卻被永遠的冠上了「紙上談兵」的臭名聲,可見後世多少次的提起這場戰役,多少次的演繹這場戰役,連跨年代的紙都進成語了。
此戰名聲之大,幾乎成為了戰國時代的形象代言。
大家可能對此戰的印象是:豬對手趙括紙上談兵,神對手白起誘敵深入,可憐的四十萬趙軍被坑殺。
這都是高光時刻。
實際上,此一戰,前因後果非常錯綜復雜,來龍去脈前前後後機緣巧合一共涵蓋了十幾年。
這一切要從一個小地方說起,這個小地方,叫做陶邑。
還記得前面我們講過樂毅的五國伐齊嗎?
在打敗齊軍主力後,原來被齊國吞並的宋國土地本應該是魏國占領,但秦國卻拿到了宋國最富庶的陶邑。
魏右邊的那塊白色區域就是陶邑,感恩作者布哈林。
這塊遠離秦國本土的經濟特區後來成為了當時秦國的大權在握者,國舅魏冉的封邑。
這個小地方也因此,後來一度影響了秦國的戰略方向。
先來介紹一下陶邑。
陶邑,今天的山東菏澤定陶區,現在名聲不大,但在戰國時代,陶邑卻知名全國。
陶邑地處古菏水、濟水系的交通要道,濟水貫穿東西,荷水往南延伸能到彭城,北延伸能到山東半島,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是中原地區的一大商業都會了,地位相當於今天的上海。
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預言家,買賣人,雞湯熬製者,範蠡先生在幫助勾踐滅吳後,也是棄官至陶邑,發家致富被稱為「陶朱公」的,這個陶,就是陶邑的陶。
在首富的思維裏,之所以選擇這塊地方創業,也因為這裏早已是商業繁榮,經濟興旺,各方面軟硬件都較好,陶邑也因此成為了商業世界的「天下之中」。
這也就明白了為什麽魏冉要將這塊寶地當做自己的封邑。
秦在得到楚國半壁後,將主要攻擊目標對準魏國。
上圖可以看出,陶邑和秦國本土間隔著韓、魏。
之所以這樣做,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要打通秦國和陶邑間的戰略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