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行腳系列】系列之1──記得我什麼

2023/04/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山中大叔 老王
偏鄉離島山巔海湄的教學日常,不全是一張張這樣美好的風景明信片。
今年是我在偏鄉小校任教的第26年,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以為我的任教經驗就是所有偏鄉教學現場的縮影。
2011年開始,我有很多機會到不同的學校演講,我才愈來愈明白:偏鄉是共同的名字,但偏鄉有太多不同的樣子。
也才愈來愈明白:只有你走進水裡,才會嘗到海有多鹹,也只有你踏上灘岸,才能體會砂礫有多扎腳。
九月,夢N攝影團隊在結束週末的澎湖場工作之後,多待了一日以便執行公務行程,前往離島的離島──吉貝嶼,拍攝「跟著大叔走一走」新一集的節目。
這一集,我拜訪了多年好友──「海邊大嬸」吳校長,聊聊她一路從澎湖最南端的七美國中到台203線的鎮海國中,再到澎湖最北端的吉貝國中的25年歲月。
對於吳校長,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有二:其一,她在七美國中籌畫駐校藝術家課程,她說:「如果孩子走不到世界去,那就把世界帶進來」;其二,她在鎮海國中推動「造舟課程」,源自於孩子對她說:「校長,我們都從家門口看向大海,有沒有機會從海上看見家門口呢?」
這些課程都從學生的想望與不足裡萌生茁壯,校長所做的就是以專業及熱血讓它長成課程。
但,除了校長觀點,我也試著跟幾個老師聊聊他們的看見與感受。
我也想看見身在其中,或者說:實際操作、承擔的老師是怎麼看的?
一位放棄保送醫科、選擇保送師大,因此必須依規定返回澎湖服務至少六年的在地年輕男老師,在鏡頭前跟我展開長長的對話。
我問他:「六年,對你來說,是束縛的枷鎖,還是專心的理由?」
楊老師說:「第一年很痛苦.我想給學生的太多,學生常常從教室裡逃脫。第二年,我嘗試透過海洋課程的SUP立槳衝浪(Stand Up Paddle)教學跟學生有更多的相處,相處久了多了,他們願意跟我說更多的話了,我才漸漸地理解,學科知識不是他們全部的世界,願意陪他們好好生活、願意聽他們說話、願意鼓勵他們堅持一點一點學習的人,或許才是他們在這個小小的島的青春歲月的全部。」
我繼續問:「你會離開嗎?你希望他們記得你什麼?」
楊老師說了一個故事:「昨天,學校來了一位新代課老師,聊天的時候,那個老師知道我是馬公高中畢業的,於是她告訴我,她最記得的老師是某某老師,我說:『那是我母親』。我回家告訴我母親,我母親很開心,因為她一直覺得自己在那所島上最明星的高中裡,從來都不是一位因為教學績效而被推崇的老師,但卻被學生這樣深深地記得。」
「我也想要這樣被記得。」
楊老師給了這個答案,在他如此年輕的臉龐上,揚起了小小的笑靨。
很動人的一段對話內容,我們兩人,在海風鹹鹹的浪濤聲中,都微微溼了眼眶。
我想起了我的26年,在楊老師第2年的故事裡。
《跟著大叔走一走》預告|https://youtu.be/RGQOAqJEp00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