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開始沒想過 有那麼多事情違反常理
我會發現是因為 我每次無聊在思考事情邏輯的時候
我發現...我好像 跟其他人想法 不是略有不同 是...不同
所以 我想來一項一項列出來 記錄下來 到底有多少邏輯 跟一般"常理"不同
我自己也很好奇
1. 想提升工作技能 未必代表"只"提升工作能力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盲區"
我也是前陣子才發現
一般我們在分析工作能力 會很直接地去想 該拿到語言證書、技能證照、學歷...
其實 這些學歷證照證書確實可以直接 在就業市場拿到門票增加勝算的機率
但是 它們是"門票" 不是"升等"
門票是進入領域的開始 升等是能力提升
如果有門票進入領域之後 能力沒有升等 就是在漸漸退步
同時 如果時代對人力能力的需求同步提高 就是快速退步
而所謂想提升工作技能不代表"只"提升工作能力的主要原因在於
工作技能是工具去執行過程 但是工作執行後的成果在於邏輯策略如何思考規劃
如果只會"工作技能" 像是文書、製表、協商、行銷...等能力
但是缺少"認知策略"像是 賽局理論、局勢分析、時代走向、...等認知
會像是在大海航行 擁有航行所需的知識但是不確定路徑及目的地
但是 所謂認知策略卻是抽象概念 通常是日常累積或是溝通交換資訊
簡單的說就是 如果只提升工作技能 不代表工作的成果及成效同步提升
因為工作的成果 必須要時間驗證及觀察
當下的概念如果只思考當下有效 不考慮後續成本 可能反而成為一場災難
很多事情的發展都需要時間展現
像是塑膠被發明的時候便利生活日常 但是後續的生態汙染 當初沒意識到
也可能會發生行銷企劃完成之後
因還未完全理解客戶需求 結果與客戶期待完全相反 然後又需要反覆重新企劃
2. 相信一件事之後去尋找不認同的觀點
這個觀念很違反人性 但是要避免被騙很有用
其實簡單說 就是做實驗
想要證明水的沸點是100度 那就加熱到100度證明是真的
但是看到有一壺溶液正在沸騰 不能代表裡面裝的是水 也不代表沸點是100度
為什麼宇宙大爆炸是假說是因為無法證明是真的還是假的
若是要說 宇宙是突然出現成為假說 也是可以 因為也一樣無法證明
相信一件事之後 去找相反的觀點
然後再思考 要認同或是都不認同這些觀點
3. 答案不是用想像的 銷售市場會告訴你答案
這一點我覺得 每個人在每個人生階段 及工作上都一定會遇到
其實 這個也是做實驗用到的邏輯
用數據說話 不要用感覺或猜測去表達
一個廣告會不會成功讓人有記憶或是成為話題
取決於大眾對它的反應及後續話題延燒而定
不會是根據預算提撥多少砸在這個廣告
有句老話說
砸在廣告上的錢有一半都不知道去哪了?
銷售市場會用數字告訴你 大眾對於這則廣告的反應是否回饋到銷售數量?
但是廣告的目的 很多時候不是單純"行銷"那麼簡單
奢侈品品牌的廣告很多時候跟"產品"本身一點關係也沒有
廣告會充斥大量旅遊、玩樂、驚奇、美好、幸福...這一類抽象的畫面
原因在於 奢侈品牌在販售的不是單純產品本身
而是"身分地位"、"高級"、"特殊"、"唯一"、"精緻" 這些才是它想傳達的
要保持好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 是奢侈品的核心業務
只要銷售市場買單 那這些廣告都算成功
4. 倖存者偏差存在周遭
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
賈伯斯輟學、比爾蓋茲輟學之後事業都很成功
請問這代表其他人 只要輟學之後 事業也都很成功嗎?
也有人因為輟學所以事業不順 但是因為不順所以沒有人注意到
這個世界存在太多倖存者偏差
會讓人誤以為 只要照著執行就可以達成目標
但事實是過程跟結果無法複製 可以學習的是態度跟經驗
畢竟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時代背景也不同
5. 問對問題再找答案
這句話其實蠻常見的
之前看過一個很瞎的報導真實案例
簡單說 警方發現世界各地的殺人案現場
有一個共通指紋 一個環遊世界的殺人犯?
警方大動作找這個"逍遙"的殺人犯 結果找不到
這樣幾年幾年過去 終於找到了 這個指紋沒記錯是生產手套的人員
所以辨識人員戴的手套幾乎都有他的指紋
大致概念 就是這麼的奇筢
意思是 先說答案再找證據 就會找到逍遙世界的殺人犯?
6. 任何壞事都有好處 任何好事都有壞處
這一點真的蠻反常理的
原因在於 所謂的好壞是人定義的
每個人眼中的好與壞 會因人而異也會隨著狀況或時間而改變
曾經有一則新聞 報導車禍駕駛毫髮無傷 原因在於
天氣太冷 他穿非常多件衣服 所以毫髮無傷 (超越安全氣囊的好方法?
身體怕冷一般人覺得不好 但是因為身體太冷穿很多衣服反而車禍沒事
我覺得最近詐騙很猖狂
不對 我說錯了 是詐騙一直以來都很猖獗
想要找時間來寫一篇 關於如何避免被騙的文章
雖然 我不聰明 但是應該是可以絞盡腦汁想一下
蠻推薦"創造安娜"這個影集 將詐騙者的狀況 描述得非常清楚
有另一部我沒看過 但罵聲連連的"以神之名"
我隱約記得我有看過 但我好像看了10分鐘就覺得氣氛沉悶 看不下去
就關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