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集合:嚮往不倫者的盛大狡飾──讀 Hanya Yanagihara《林中祕族》

2023/07/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柳原漢雅(Hanya Yanagihara)《林中祕族》
故事主軸以佩利納醫生第一人稱回憶錄形式呈現,由其研究助理編輯、作註。全書一開始的兩篇新聞報導──諾貝爾科學家面臨養子們的性侵指控、被判刑入獄──作為自傳的撰寫契機,帶領讀者深入佩利納的一生。
回憶錄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1. 佩利納的成長歷史。
  2. 佩利納自醫學院畢業後加入人類學家塔倫特的研究小組,前往密克羅尼西亞地區島國「烏伊伏」,並在伊伏伊伏島上發現「夢遊者」與神秘的部族。
  3. 名為「歐帕伊伏艾克」的海龜是烏伊伏國神話的一部分,伊伏伊伏人在六十歲時會食用這種海龜,以愉悅神明,並獲得神承諾的永生。
  4. 吃過歐帕伊伏艾克的人確實獲得了永生,卻會逐漸失去理智與人性,直到成為村民所稱的「摩歐夸歐」並遭驅逐,便是後來塔倫特小組發現的「夢遊者」。
  5. 佩利納的論文揭開伊伏伊伏人永生秘密,各大藥廠爭相登陸島國、抓捕歐帕伊伏艾克,連帶著的現代化社會和科技發展也摧毀了整座島國的文明與生態。
  6. 佩利納多次回訪烏伊伏國,感嘆凋零破敗的文明,同時開始收養烏伊伏國的孩子們,數量達四十三個之多。
  7. 養子提出性侵指控,佩利納被逮捕、出庭、判刑入獄,以及後續。
  8. 研究助理編輯的註解。

英雄諾頓.佩利納

就從佩利納這個人講起好了。初讀時體驗滿差的,想說主角這麼討厭我要怎麼跟他相處三十幾萬字?比如,從其自述成長史(也許幾乎可以說明他整個人的)這句:
I was like:?_?
這人享受著父母帶來的種種福利,卻回頭怪罪童年太過安逸,是他人生「偉大冒險」中堪稱恥辱的過往。好喔。
我相信佩利納是夠聰明、或至少會讀書的,否則他不會進得了醫學院還混得如魚得水,然而對父母對手足、同儕或前輩,書中反覆強調的優越感實在讓人倒盡胃口。(還有他看討厭的人事物所用的形容詞喔,真是 xD。)
加入塔倫特的研究小組後,佩利納對人不對事偏見與歧視更顯得其狹隘,他說他比別人更有企圖心、最具想像力,到頭來其實最為貪婪──佩利納甚至算準了研究先後發表時機,只為獲得他「應得的」成就──而內心荒蕪。
而,探求未知真的那麼崇高嗎?佩納利寫道:「我只是做了任何科學家都會做的事。」即使將犧牲一整個文明,如果一切從頭來過,他仍舊會做同樣的事,「連想都不用想。」
伊伏伊伏島上,部族裏有許許多多的儀式,其中兩項改變主角一生:一是慶祝六十壽辰的「瓦卡伊納」,二則伊伏伊伏男孩的八歲成年禮「阿伊納伊納」──由酋長帶領族內成年男子,輪流雞姦接受儀式的男童,目的是為了教導他做愛的方式,以及舒緩男孩的前青春期衝動與焦慮。
為此族人習以為常,(主角眼中的)組員艾絲蜜感到忿怒,塔倫特則看法不明。至於佩利納本人,我想,阿伊納伊納某種程度上推了一把佩利納的戀童嚮往,或甚讓他將這份迷戀合理化,也為日後無止無盡的「追尋」點了盞空無的燈──佩利納為什麼無法停止領養烏伊伏國孩童?他真的性侵了他的養子嗎?
他說他給了他一直渴望付出的一切。
他對他說我愛你,又說,他把他的心給了他。
整本自傳彷彿一部英雄式偉大告白,所有不遇皆委屈,一切過錯身不由己。如此可悲。
回到《林中祕族》作品本身,我覺得作者非常厲害。我們透過佩利納主觀詮釋的這一生和編輯明顯偏頗的註腳,其中道德、選擇與辯駁,在在都是作者對人性的洞察,顯得佩利納這個角色無比真實,整個故事也沉重得讓人無比厭惡。
《林中祕族》不算一個能輕鬆入口的故事,卻也扎扎實實是個好故事。餘味深沉但不佳(看看!那個!後記!他憑什麼!)總之,還是推薦給大家 xD。

👀 背景補充

《林中祕族》部分改編自 70 年代的諾貝爾科學家 Carleton Gajdusek 的真實故事:
Gajdusek 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濃密森林中發現一個原始部落及一種罕見疾病,他的研究在 1976 年為他贏得了一座諾貝爾醫學獎。他從巴布亞紐幾內亞領養了 50 個以上的男童,並隨後因被養子控告性侵而入獄,假釋後 Gajdusek 自我流放到歐洲,一生未再回到美國。一直到他死之前,Gajdusek 都從未對他的性侵害行為表示歉意,他一再重申,男人與男孩的性交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社會是再普遍不過的社會行為,既然他的男孩們都來自巴國社會,他的行為並無任何不妥。

🙃 有的沒的吐槽

佩利納和助手編輯討厭一個人可以多難看,放一個事件就好。這邊講到他們應邀觀禮阿伊納伊納(男孩成年禮),組員艾絲蜜的反應與後續:
「把我吵醒兩次」xDD。天喔有夠小心眼,且這還是回憶錄而非日記,誰能夠、又為什麼要在多年後特別強調這些細枝末節。
又,對此事件,佩利納與編者註的補刀:
「艾絲蜜出書敘述她在伊伏伊伏島 [^9] 的見聞,完全沒有提到那項儀式。我曾想問她為何完全不提,甚至著手寫信給她,但那個時候我還有更急迫的事要忙,沒有把信寫完。不過,我認為她將該儀式完全略去不論的舉動,反映出知識分子最虛偽的一面:當我們在記錄某種文化時,實在不該像她那樣,只要是自認噁心、令人震驚或不符敘事結構的細節,就予以刪除。到了更後來,我心裡的疑問是:那種反應也許是出於嫉妒?畢竟,就事件本身而言,阿伊納伊納是非常珍貴的人類學發現,而且第一個發現的人是我,不是她。這一點我當然可以理解,甚至也同情她,」
[9] 《與不死之人一起生活:關於伊伏伊伏人的研究》(紐約:哈珀和羅伊出版社,一九七七年)是艾絲蜜.達夫針對伊伏伊伏島之旅所寫的回憶錄,內容多愁善感。就像諾頓說的,達夫非常擅長記錄村民的生活細節(她在書裡把各間小屋儲藏的東西極完整地列出來),但是她對村民的描寫實在讓人倒盡胃口:像是她把孩子們描述成「肥肥的小天使」,女人的特色是「眼神溫柔」。她完全沒提及阿伊納伊納儀式,還有諾頓詳細描述、把樹懶打個半死的習慣。她只有在唯一一個段落,稍稍提及諾頓在一九五○年跟他們初次踏上伊伏伊伏島,我節錄其中一段:

>> 事實證明,後來那些年,佩利納幾乎獨力摧毀了那個島……我並不確定他是否真的在意過伊伏伊伏文化,更別說島上的居民了。能印證這一點的,就是他完全漠視那些被當地人視為最具神聖地位的禁忌……儘管外界都誤以為他「發現」了村民長生不死的現象(難道這種現象可以被發現?),但在我看來,他向來比較在意怎麼讓自己達到永垂不朽的地位,而且他利用當地人幫他達成此一目的,根本不在意他們必須付出什麼代價。

不幸的是,達夫的書在出版三年後,就於一九八○年絕版了。
── Hanya Yanagihara《林中秘族》第四部、第九間小屋
嗯嗯,嗯嗯。🙃。不過讀到後來我也懶得生氣了,只覺得好啦好啦你們就繼續互相可憐。認真看他們怎麼哎其實也滿有趣的。無論如何,讀嘛讀嘛。

林中祕族
The People in the Trees
 
作者|柳原漢雅(Hanya Yanagihara)
譯者|陳榮彬
封面|廖韡
出版|大塊文化(2015)
購書連結|讀墨讀冊
:]
:]
差點取作乙亥的複製丙子。書櫃精靈、小抽屜播報員、不夠冷靜的讀者。有的沒的閱讀筆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