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千山館名硯目錄】092.清.沈汝瑾銘布袋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本體】縱 14.2 橫 9.5 高 3.1 重 906 公克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介紹】硯色綠,暗紋如波瀾,頗為溫潤發墨。硯面刻雙夔鳳紋,背浮雕布袋和尚。

【背銘】「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辛亥浴佛前一日得此硯吳門,石友題記。」

許崙,字伯敔(一作伯峿),號珊厓,福建同安人。性倜儻不羈,善指頭畫、仙佛、花卉、翎毛,具饒古致。

沈汝瑾(1858-1917年)字公周,號石友,又號鈍居士。江蘇虞山人。博學、工詩,兼善書畫,有鳴堅白齋詩集十二卷形式。好收藏古物,尤癖硯,家有笛在月明樓為庋硯之所,曾作石友硯譜,拓藏硯107面。既卒,其子若懷編沈氏研林四卷,收錄家藏158方硯。此硯應於宣統三年(1911年)入藏,然未列於研林中。


【聲明】本系列非常感謝《搶救蘭千山館文物.國寶留台灣》臉書粉絲頁授權轉載!請格友勿贊助餵食哦~非常感謝~~



avatar-img
19會員
287內容數
民國58年,林柏壽先生將珍藏的書畫古硯精選三百多件,寄存在故宮博物院成為故宮的藏品。因林柏壽的館名「蘭千山館」,這批文物就被稱為「蘭千山館文物」,其中最早最好的唐褚遂良〈黃絹本蘭亭序〉與懷素〈小草千字文〉即是館名的由來。「蘭千山館文物」就這樣進入故宮的歷史,53年後,2022年10月,故宮突然主動不續約,引發公民運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石頭夢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洮河石,色蒼綠。就天然形琢,邊緣及硯背滿雕水波紋。
雙硯共置一木盒中。硯色青黑。均兩面磨治而周側留斧鑿痕。
硯色綠,通體黃、紅線斑及冰裂紋。形長方,硯面陽文「同」字為稜,界出墨池與受墨處。
端石,蒼褐色。狀如竹節橫剖,緣有稜及圈點,內刻斜墨堂與凹池。
歙石,色青,中有青黑色橫斜細波瀾紋。長方形,背寬平。
硯色紫黑,具青花、火捺,如絲如斑,並有黃斑於兩側。形制長方,面起訴邊緣,墨堂及墨池相連,作斜面,上涿陽文井字,池上刻臥牛。
洮河石,色蒼綠。就天然形琢,邊緣及硯背滿雕水波紋。
雙硯共置一木盒中。硯色青黑。均兩面磨治而周側留斧鑿痕。
硯色綠,通體黃、紅線斑及冰裂紋。形長方,硯面陽文「同」字為稜,界出墨池與受墨處。
端石,蒼褐色。狀如竹節橫剖,緣有稜及圈點,內刻斜墨堂與凹池。
歙石,色青,中有青黑色橫斜細波瀾紋。長方形,背寬平。
硯色紫黑,具青花、火捺,如絲如斑,並有黃斑於兩側。形制長方,面起訴邊緣,墨堂及墨池相連,作斜面,上涿陽文井字,池上刻臥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的詩人學者,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余光中在評析她的詩時說:「她是繆思最鍾愛的幼女。」名小說家朱西寧在談到她的散文時說:「她日常生活里的敏思,一滴清露,一粒河砂,在她皆是山川日月,人世無限⋯⋯她的文章好,根子裡自是成於天趣者更多。」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朱炎則在替她的小說作序時形容:「可曾
Thumbnail
林紓翻譯家及古文家的形象非常突出,以致很少人注意林紓的繪畫。其實林紓在繪畫方面也有獨到成就。在花鳥方面承其師陳文召之傳,山水畫也具有突出的創意。
Thumbnail
辛志平校長故居。志工為訪客解說古蹟,同時將插花的手藝,應用於服務的處所。市府修剪園內叢竹,維護古蹟行動踏實。廢棄的竹枝葉,搭配空酒瓶完成的盆花,具環保觀念。深色酒瓶穩重襯托綠竹輕盈,盆花突破米黃、咖啡等和室色系,讓沉寂室內有了盎然綠意。「竹」代表高風亮節、虛懷若谷,盆花正如辛校長的穩重廉潔人格。
Thumbnail
《隱形古物商》 ✍️作者:周芬伶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22/07/21 📝閱讀記錄: 周芬伶老師的文筆細膩充滿情感,這本散文書很精彩,尤其講述古文物相當精細,還有沈船考古的描述栩栩如生,以及歷史文化的故事,瓷器的演進等等,我看得津津有味。 第一
Thumbnail
《題 李凝 幽居》唐  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逕入荒園uan5(un5)。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bun5。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kun(kin)。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gian5 。 (註解:雲根:古人 認為「雲觸石而生」,故稱 石為雲根。這裡指 石根雲氣。) 此詩押十三元韻部,包
Thumbnail
沈振麟以芍藥為主、紫藤為輔,運用沒骨、雙鉤技法,色彩幽雅,構圖疏密有致,細節描繪精細靈動。這篇文章介紹了沈振麟的花神畫作,並提供了圖片來源以及購買資訊。
Thumbnail
早凉出邑 宋末元初 · 舒岳祥 暑濁難爲酒,秋清易得詩si。 出門殘月在,騎馬曉風吹tshui。 山厂藤蘿構,荒園枳棘籬li5。(註解:厂為廠的簡寫) 新條聞快活,歸路不妨遲ti5。 有的版本寫:山「石」藤蘿構。 社團有一貼文,探討這個詞:【牆階】(tshiunn5-kue
Thumbnail
圖書館二樓有「書香韻雅陶雙個展」, 因為貓咪,我們先來看曾鈺珊老師的陶土作品。 熟睡貓咪,百看不厭。 「小花」好迷人。 「大熊」很有架勢吧。 好喜歡這「虞美人」。 「陶衣春天」。 「包福滿溢二」。 「帶著包包去旅行。」 「隨興」。 「晚宴」。 「花好月圓」。 「閃耀」。 曾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的詩人學者,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余光中在評析她的詩時說:「她是繆思最鍾愛的幼女。」名小說家朱西寧在談到她的散文時說:「她日常生活里的敏思,一滴清露,一粒河砂,在她皆是山川日月,人世無限⋯⋯她的文章好,根子裡自是成於天趣者更多。」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朱炎則在替她的小說作序時形容:「可曾
Thumbnail
林紓翻譯家及古文家的形象非常突出,以致很少人注意林紓的繪畫。其實林紓在繪畫方面也有獨到成就。在花鳥方面承其師陳文召之傳,山水畫也具有突出的創意。
Thumbnail
辛志平校長故居。志工為訪客解說古蹟,同時將插花的手藝,應用於服務的處所。市府修剪園內叢竹,維護古蹟行動踏實。廢棄的竹枝葉,搭配空酒瓶完成的盆花,具環保觀念。深色酒瓶穩重襯托綠竹輕盈,盆花突破米黃、咖啡等和室色系,讓沉寂室內有了盎然綠意。「竹」代表高風亮節、虛懷若谷,盆花正如辛校長的穩重廉潔人格。
Thumbnail
《隱形古物商》 ✍️作者:周芬伶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22/07/21 📝閱讀記錄: 周芬伶老師的文筆細膩充滿情感,這本散文書很精彩,尤其講述古文物相當精細,還有沈船考古的描述栩栩如生,以及歷史文化的故事,瓷器的演進等等,我看得津津有味。 第一
Thumbnail
《題 李凝 幽居》唐  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逕入荒園uan5(un5)。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bun5。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kun(kin)。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gian5 。 (註解:雲根:古人 認為「雲觸石而生」,故稱 石為雲根。這裡指 石根雲氣。) 此詩押十三元韻部,包
Thumbnail
沈振麟以芍藥為主、紫藤為輔,運用沒骨、雙鉤技法,色彩幽雅,構圖疏密有致,細節描繪精細靈動。這篇文章介紹了沈振麟的花神畫作,並提供了圖片來源以及購買資訊。
Thumbnail
早凉出邑 宋末元初 · 舒岳祥 暑濁難爲酒,秋清易得詩si。 出門殘月在,騎馬曉風吹tshui。 山厂藤蘿構,荒園枳棘籬li5。(註解:厂為廠的簡寫) 新條聞快活,歸路不妨遲ti5。 有的版本寫:山「石」藤蘿構。 社團有一貼文,探討這個詞:【牆階】(tshiunn5-kue
Thumbnail
圖書館二樓有「書香韻雅陶雙個展」, 因為貓咪,我們先來看曾鈺珊老師的陶土作品。 熟睡貓咪,百看不厭。 「小花」好迷人。 「大熊」很有架勢吧。 好喜歡這「虞美人」。 「陶衣春天」。 「包福滿溢二」。 「帶著包包去旅行。」 「隨興」。 「晚宴」。 「花好月圓」。 「閃耀」。 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