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圳與新城砲台

2023/08/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水,是生命的源起、水域,是城市發展的基礎,若以旅人的角度,在台鐵鳳山站或是捷運鳳山站下車後,經過些許塵囂的市街,即可看見整治過的曹公圳水岸步道,沿著水岸可以抵達昔日的平成砲台以及砲台後方的曹公廟。

曹公圳,由鳳山縣知縣曹謹在1838年(清道光18年)所開鑿,曹公圳是如蜘蛛網般綿密的水利設施,由曹公舊圳、曹公新圳、鳳山圳、大寮圳與林園圳共同組成的灌溉系統,涵蓋了今天高雄市的大樹、大寮、鳳山、鳥松、仁武、大社、林園、楠梓、左營、三民、苓雅、新興、前金、小港與前鎮等區域,曹公圳提供了穩定的灌溉水源,替農業發展設立了良好的基礎,人們可以安心的在此定居、開墾,逐漸的擴大家族,在此落地生根,人口聚集,聚落因此形成,聚落形成,市集因應而生,街市隨市集綿延,市鎮輪廓漸而清晰,所以可以說水域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在曹公圳旁的曹公廟,也是人民感念曹謹的付出,建設了完善的民生設施,為生活建立良好的基礎,所以立祠建廟來祀奉曹謹。

平成砲台

平成砲台


在曹公廟與曹公圳間的平成砲台也由曹謹所建,平成砲台呈現一長方形狀,是鳳山縣新城城牆四方的四座砲台之一,平城砲台位處西南方,由磚所砌成,在砲台的匾額上,仍可見由曹謹所提的「平成」二字與落款。四處砲台與城牆相連但不相接,砲台的位置略在城牆外圍,四個方位的砲台都有各自固守的方位與目標。鳳山新城,相對於左營舊城而來,清朝時最初的鳳山縣縣治位於興隆莊,今天左營舊城的所在地,目前在左營舊城區的城牆,可以說是臺灣第一座石造的城池,在清康熙、雍正與乾隆等歷代皇帝治理臺灣期間,地方縣治實施「不築城」的政策,因此,一開始的鳳山縣並未設有城池。

澄瀾砲台

澄瀾砲台


1721年(清康熙60年) 4月間發生朱一貴事件,鳳山縣興隆莊被攻陷,在事件結束後,鳳山知縣劉洸泗為了增強防禦工事,向皇帝請奏修築城牆。1760年(清乾隆25年),知縣王瑛在東、西、南、北四個城門上增建砲台。1786年(乾隆51年)11月,發生了林爽文事件,林爽文在北路彰化起義,南路則由鳳山縣莊大田響應,事件期間,莊大田兩度攻入鳳山縣城(興隆莊),知縣湯大奎與典史史謙遭到殺害,戰事前後持續了一年多,直到了1788年(清乾隆53年)1月,在福安康的率軍之下,戰事就此告一段落。事件之後,舊城興隆莊在此次戰事之中已經殘破不堪,福安康在調查了舊城的地理環境後,建議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在皇帝准奏了之後,鳳山縣就將官府遷往下埤頭街,是為鳳山新城,左營遂稱為舊城。

鳳山新城若從空中俯瞰,並非傳統中國「天圓地方」的城制,反而像是元寶的圖案,或是靴子的形狀,較為突出的兩側,分別是前往東邊下淡水地區(往屏東方向),與前往北邊府城地區(台南方巷)的道路,鳳山新城的築城是在街市成熟後才築城,因此與古代中國傳統的城制較為不同。在鳳山新城外也修築了砲台,目前除了平成砲台外,還保留了澄瀾與訓風兩座砲台。

訓風砲台

訓風砲台


澄瀾砲台,位處西南方,是城牆的轉角處,平面圖呈現不規則的八角形,與平成砲台相同,由知縣曹謹所監造。訓風砲台,位於東南處,平面圖呈現圓弧形,緊鄰鳳山溪,訓風砲台固守的東門,是往來下淡水地區的重要通道,這一座砲台也是由商人們所捐建,並由南路營參將監造,東門是通商的重要通道,且由官府來把關監造,重要性可見一斑。

沿著水岸走訪這些文化資產,或許當時的功能輪廓已不再那麼鮮明,走入這些砲台,拾階而上,看到的是有別於舊時的風景,來往的人車依舊匆促,商業依然繁忙,不過縱使城市風貌已經改變,走過風華歲月的文化資產,正在以一種嶄新面貌成為我們生活風景的一部分,或許一座的城市的偉大,不在於建築有多宏偉,或是建設有多先進,而是是否留下了過去歷史的縱深,依循著歷史的脈絡,會發現原來我們生活的地方,一直以來都是這麼的精彩且迷人。

曹公圳

曹公圳

本文收錄於
2018.02《鳳山好過日》創刊號

Anghuaniau
Anghuaniau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