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我就廢。在看完《四十我就廢》之後

2023/11/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先來些和這本書無關的個人廢話,像是好久不見。

暌違很多很多很多個月,再次打開寫文章的編輯頁面,電腦是新的(舊電腦已經不支援雲端硬碟),眼睛是新的(做了近視雷射),這次閱讀和寫讀後記的方式也是新的。

從2019年1月的第一篇,到2023年1月的第一百六十篇,我都是一個邊看書邊寫筆記的人,看完書再看著筆記寫讀書心得。沒有不好,但確實會中斷閱讀體驗。

這次我什麼都沒寫,沒有筆記本、書乾淨的和翻開之前一樣。雖然還沒開始寫接下來的內容,可以預期會跟以前的寫作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應該會有更多「我」的成分,更多的「在看完之後我想到什麼」。

這篇開始,就會是〈在看完之後〉2.0,以此和之前的1.0做個區分,順便重新開始。出版專題會在方格子的沙龍上線後再做調整。

四十我就廢。亞莉珊卓.波特。

盤點妮兒和我的共同點,恢復單身、搬家(他搬了八千公里/我搬了五公里)、發現自己再也不年輕(四十歲和三十四歲從某些標準來看沒有差很多)。

稍微的不同是我仍然有穩定收入的工作,我租的是獨立套房(這對我來說很重要),沒有和房東住在一起還共用浴室(這對妮兒的故事來說很重要)。

最根本的差別在於他有可以回去的原生家庭(雖然舊房間被拿來做airbnb)、他的好友全都已經結婚生子。所以書中有些情緒和煩惱是我可以理解但無法體會,只是隔著書本和紙張觀看,不會真的感同身受,尤其是對美好家庭的願景和想像。

個人的崩潰倒是差不多都是那麼回事,即使我不會「喝著罐裝琴通寧,躺在床上看NETFLIX」,還是要誠心推薦,NETFLIX是轉移注意力的居家良方,當你需要有點聲音和有點別人的劇情來填補生活的時候。

在「一切都太遲之前」/BITL/Before It's Too Late(為什麼連這種句子都要縮寫,彷彿世界上所有事情都要ASAP/As Soon As Possible),我們都被時間、還有理論上要做到哪些事情追著跑。

那些理論上是社會的期待,因為社會期待所以我們也覺得自己期待、覺得身邊的所有人都期待,追根究柢根本就不知道到底是誰的期待。

還有那些不期待卻還是發生的事情。如果要讓修復期的我選出書中金句,絕對是蟋蟀說的「悲傷並不是線性的」。「妳前一秒可能還好好的,然後悲傷就這麼湧出」,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堅強或冷靜,而是情緒就是這麼地不講道理。

妮兒在二月就把伊森從手機裡刪掉了,「只要用拇指輕輕一點,噠,就全部消失了。」數據和物品的清除是個開始,也是比較容易的部分,剩下的是時間和更多不同的經歷,所以這本書的故事從元旦寫到隔年元旦。

使用語言和編織文字是種力量,可以跨越空間,抵達需要的地方。

「妳離開了,記得嗎?妳已經走出來了。」
麗莎的篤定就像我身下的一張網子,我覺得她的話在我墜落時接住了我。

「人生可以很美好,但也可以同時可怕又艱難」,接受那些難過、沮喪和悲慘,接受自己真實的感受,然後繼續過日子,該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如果聖誕樹燈飾全部纏成一團,把那鬼東西扔了,買一串新的就好。

Le mieux est I'ennemi du bien.「『不要讓完美成為美好之敵』。」(保留書中的雙引號,因為這是蟋蟀的翻譯,來自八十幾歲的智慧。)

簡直是我的人生寫照,已經來不及轉了,我直直開過去,往反方向前進。
「沒關係,我們可以走另一條路。」
「可以嗎?」
「當然,」她點點頭,看著地圖,「走下一個出口。」
我照著她的指示離開圓環。
「會有點繞路,但我們也不是說在趕時間,對吧?」她轉過來給我一個微笑,「這是看風景路線。」
raw-image

我是壹肆說,用散文寫故事的人,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歡迎追蹤、留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我們下篇文章再會。

245會員
339內容數
用散文寫故事,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在現實的縫隙書寫真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