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等待世界良善,才開始選擇勇敢

2023/12/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那一天晚上跟朋友走在回家的路上,被問到一個問題:「當說出來的時候,不覺得害怕嗎?」畢竟世界上總是會擁有對不是異性戀的性別認同,不友善的人。

尤其是在公投結果出來後,更明顯的知道,尊重卻不認同的人,在社會中還是存在多數。

說實話,近年來,我很少思考這個問題。但,回到十年前,我或許會真的真的非常擔心。

Background Credit to Unsplash

Background Credit to Unsplash

為什麼不擔心?

在思考是否會擔心的時候,應該說現在的我,內心沒有出現「需要擔心」的感覺。

社會的組成,少數人必須要選擇遵守既定的規範,規範多是由多數人一起決定,很難打破。歷史上,每一次的轉變,我們仰賴的從來不是多數人的同意,而是有智、有志的人們覺醒

少數在既有的民主投票的制度下,是不會贏的。所以如果想著贏,很難。

相較於一定要贏,活出自己的路,相對簡單。我想我的不擔心,是因為我不是把自己放在「要贏」的圈圈中打轉,而是我盡量的想著,如何在自己的路上前進。

是否真的有用?

電影《間諜橋(Bridge of Spies)》被擄獲的俄國間諜艾伯爾(Рудольф Иванович Абель)在面對唐納文(James Donovan)每次的詢問,總是回答:

Would it help?

電影中出現了好幾次,每次聽到,我都覺得這是諾大的智慧以及多麽強大的自處能力,才能在那樣的情境之中,說出這句話。

對啊!去猜測外界的回應,真的有用嗎?

我們能夠掌握的外在環境、他人,遠低於對自己的掌握。做了一個決定,或只是說了一句話,我們無法猜測,會不會如蝴蝶效應般,在未知的地方產生漣漪。

太多我們不知道的因素,讓外界變得有趣且無法掌握,與其去思考到底會不會發生效果,或許更應該回來看看自己。當關注裡回到自己的身上,「有用與否」就從有客觀的標準答案,變成了主觀的判斷,因為所有的效應都是發生在自己。

學習跟自己相處

台灣教育體制,主要的目標是通過一次次的考試,卻也伴隨了讓我們離自己越來越遠,減少跟自己的相處,弱化對於自己的觀察。取而代之的是,下意識地會去追逐外界所制定的標準。

多數時間,我們的價值判斷是依據「社會化的架構」而成,甚少是歸屬在自己內心真實的回應。所以才會常常在思考是否有用,而不是我自己感覺到舒服嗎?我自己是否開心?

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意識到「問問自己的感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你真的開心嗎?

這件事情會讓你覺得快樂嗎?

覺得哀傷嗎?

不管是哪一種感覺,都應該被好好對待,都希望被察覺、被重視。這些感覺是來自內心,相連於外界,卻有獨立在自己之上。

我始終相信,跟自己相處本質上是困難的,因為眼睛很難觀察到自己,即使透過鏡子觀察,也僅能透過鏡像的樣貌,嘗試更認識鏡中的人物。

但很直得嘗試看看,或許這一生我們都不會走到終點,找到跟自己相處的最適解。但是,在每一個當下的調整,都提供了無限寬廣的學習機會。

但經過了解自己的過程,讓人更加有底氣的為自己選擇,而選擇的權利,創造了自由自在的可能,讓我們更有底氣地的回應外界加諸於己的種種。

回過頭來,我真的從來不擔心嗎?

答案是否定的。當然會!只是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之中,我培養了更多的底氣,慢慢的累積勇敢的樣貌。

謝謝生命中的一切!很幸運地,在我周遭有著良善的人們,尊重、支持,更願意一起發聲、一同努力。我不知道這樣的圈圈有多大,也知道在許多圈圈之外,尊重但不願認同,是現階段社會多數的聲音。

應該等到一個更良善的社會嗎?我覺得不盡然。

社會的組成,很想是一個隨時都在變化的有機體,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決定,都會為這個有機體,產生不一樣的化學反應。與其等待,不如主動地創造一點質變的可能。

>>>

以前的我,寫那些學習到的事情;現在的我,更想要與你分享我自己。 Warm & Wise,讓自己是個溫暖且有智慧的人,願意接住你,也有能力幫助你。

78會員
147內容數
❥ 用命 ❥ 行運 ❥ 遇見未知的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