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撼動韓國股市的7大操盤手

[讀書心得] 撼動韓國股市的7大操盤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2020年疫情開始以來,很多新手散戶開始投入市場,這兩年關於投資教學的書和資源也變得非常多,個人認為目前市面上的投資書可以分成三種:

  1. 超高概念型 – 像是巴菲特的XX封信,某某大師如何投資…以及華爾街操盤手出來寫的書。
  2. 針對散戶實作/心法型 – 像是之前寫過的《社畜的財務自由計畫》,或是《日本最強散戶贏家教你低買高賣的波段操盤術》,以及大概人手一本的《灰階思考》等等。
  3. 密技大補帖型 – 這種就很詐騙,最後可能會被騙進什麼投資群組被宰殺,封面通常會有老師的照片(?)。

《撼動韓國股市的7大操盤手》很明顯就是屬於第二類,內容簡明不囉嗦,直接訪問韓國七個實戰投資大賽的常勝軍,並用問答的方式分享他們的經驗。

說真的這本書讓我非常驚艷,裡面針對選股、操作、停損、怎麼判讀新聞、心態調整等等都提出了相當精準的問題,內容包山包海,受訪操盤手的回答也都很誠懇真實,比方說其中一個問題是「有沒有在交易的時候犯過愚蠢的錯誤?」,操盤手的回答是「把買入跟賣出看錯了超過五十次以上。」,我也是偶爾會眼殘的那種人,有時按下錯的按鈕,之後的交易就很難再找回步調,這種時候我都會很自責,但發現原來大師級的人物也會犯這種錯,就讓我釋懷很多。另外書內也有很多關於心態調整的教學,以及這些大師認為成功操盤手必須具有的特質,我很喜歡裡面其中一個操盤手提到的,他說他都會去問單看個股資訊就能交易賺到錢的人血型是什麼,這些人通常都是B型或O型,因為動物性直覺較強,這也反映了每個人有不同的個性,適合不同的交易方式,在摸索的時候一定要堅持,不要因為別人的一句冷言冷語,就放棄了自己的路,市場如人生啊。

書內的受訪操盤手幾乎都是專注在短期交易上,因此在停損的教學部分著墨很多,而且是非常細緻的操作說明(感覺這種程度的內容通常要付費上課才看得到),在教學過後也提供了不少因為沒有及時停損而慘賠的經驗,很適合遇到心魔的時候就拿起來翻一翻,醍醐灌頂一下。另外雖然這些操盤手提到不少韓股,但玩美股的我在閱讀時也一直出現心有戚戚焉的感覺,因此閱讀本書沒有市場的限制(也許玩台股的會更有感覺,因為書裡有提到外資是怎麼砍韓國韭菜的)。

個人認為《撼動韓國股市的7大操盤手》適合的族群是已經脫離Day Trading新手村,但還沒辦法穩定獲利的人。或許是因為書名有點嚴肅及內容編排的關係(一打開書就直接問答集,最後連個總結也沒有,好直接啊),剛開書的時候我感覺有股距離感,但一旦看進去就發現這本書的含金量超高,我一開始太低估它了,如果逛書店有看到請務必翻一翻,剛好特價的話可以直接買起來當工具書,這本以現階段的我來說真的很推。

avatar-img
魔神娜娜的沙龍
2會員
17內容數
記錄生活,還有各種三分鐘熱度小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魔神娜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昨天在家看了懼裂,這種驚悚片其實不是我的菜,但我老公說不錯,加上有拿奧斯卡,我就抱著開放的心情觀賞了這部電影。 以下微雷 全片75%都是很容易猜到的劇情,外貌/年紀焦慮的過氣女星,為了重得青春,用了大家一看絕對會出事的藥物,果然呢,在分裂自己重得青春之後,悲劇開始了,因為肉體分裂後的人格也會分裂
4/5懼裂
  看到這本書時,一開始是作者的名字吸引了我了注意力,仔細閱讀過後,我很喜歡本書作者Lok對於草食系投資的定義,他認為市面上很多投資書或者是課程,都是希望能夠迅速致富、秒賺個一億的肉食系,但對於受薪階級的散戶而言,要達到這樣的等級,必須承擔的風險非常的高,因此作者提倡農耕民族式的投資,也就是專心培
一開始看到書名《技術分析聖經:從轉折點、壓力支撐、跳空到趨勢線的原理》的時候有種似曾相似的感覺,因為市面上一堆書都取這種名字,殊不知這可是將近一百年前出版的技術分析書,而在當時,技術分析甚至都還不是主流,也沒有其他類似的理論,所以這本書在當年是走在一個沒有人走過的地方。技術分析一直到1948年後才變
昨天在家看了懼裂,這種驚悚片其實不是我的菜,但我老公說不錯,加上有拿奧斯卡,我就抱著開放的心情觀賞了這部電影。 以下微雷 全片75%都是很容易猜到的劇情,外貌/年紀焦慮的過氣女星,為了重得青春,用了大家一看絕對會出事的藥物,果然呢,在分裂自己重得青春之後,悲劇開始了,因為肉體分裂後的人格也會分裂
4/5懼裂
  看到這本書時,一開始是作者的名字吸引了我了注意力,仔細閱讀過後,我很喜歡本書作者Lok對於草食系投資的定義,他認為市面上很多投資書或者是課程,都是希望能夠迅速致富、秒賺個一億的肉食系,但對於受薪階級的散戶而言,要達到這樣的等級,必須承擔的風險非常的高,因此作者提倡農耕民族式的投資,也就是專心培
一開始看到書名《技術分析聖經:從轉折點、壓力支撐、跳空到趨勢線的原理》的時候有種似曾相似的感覺,因為市面上一堆書都取這種名字,殊不知這可是將近一百年前出版的技術分析書,而在當時,技術分析甚至都還不是主流,也沒有其他類似的理論,所以這本書在當年是走在一個沒有人走過的地方。技術分析一直到1948年後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