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師是連結食物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中心人物。一般人概念中的廚師,都是相對專業的人員,這既是人們對廚師技能的肯定,也是對飲食進步的期許。
在中國的神話階段,人文初祖伏羲,就是一個與庖廚有職業連結的人物。司馬遷作《史記》,後司馬貞補有《三皇本紀》一篇,說: “太昊伏羲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送回。”或又稱“伏珂”,獲取獵物之謂也。有歷史學家解釋說,這意味著人類此時已進入蒙昧時期的高級階段,人們以獵取狩獵物為通常飲食,必須把它皰化為熟食的反映。
還有傳說帝堯之時,彭鏗因進獻雉羹,堯便把彭城封給他,所以後世稱他為彭祖。漢代楚辭專家王逸注曰:「彭鏗,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堯,帝堯美而颯食之也。」宋代洪興祖補注曰:「彭祖姓錢名鏗,帝頦馿玄孫,善養氣, 能調鼎,進雉羹於堯,封於彭城。」彭鏵是彭部族的始祖,以後子孫繁衍,主要是他的「雉羹之道」可祖,便尊稱他為彭祖。 「雉羹之道」逐步發展成為“烹飪之道”,雉羹是中國典籍中記載最早的名饌,被譽為“天下第一羹”。中國烹飪史略中稱彭祖“是我國第一位著名的職業廚師”,而且是“壽命最長的廚師”,至今被尊為廚行的祖師爺。說明在史前時代、歷史早期,廚師地位曾是很高的。
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時代以後,仍是如此。如商之伊尹,廚師出身,後輔佐商湯滅了夏桀,於商朝可謂開國之臣。再如春秋時期齊國的易牙,是個善於調味的廬廚。王充《論衡·狸告》說:「狄牙之調味也,酸則沃(澆)之以水,淡則加之以成(鹽),水火相變易,故膳無鹹淡之失也。 「他又是第一個開私人飯館的人,所以被廚師們稱作祖師。
易牙也曾位極人臣,只是其品德不好,將自己的兒子蒸了給服伺的齊桓公吃,為後人所不齒;但也有人替他辯護,說君主一言九鼎,要吃嬰兒,你不殺自己的兒子,就得殺其他人的兒子,那更傷天害理;所以易牙忍痛殺自己的兒子是一種高貴的自我犧牲行為。
想想,這也能解釋得通,所以後世堅持將易牙作為廚師的祖師,不是非理性的。還不斷有人託名易牙撰寫仿古食經,如明韓奕著《易牙遺義》,還有周履靖著《續易牙遺意》等。
廚師進入仕途的現象,在漢代曾經一度成為普遍的事實。據《後漢書•劉聖公傳》說,更始帝劉玄時所授功臣官爵者有一些是膳夫廬人出身。由於這做法不合常理,引起社會輿論的關注,所以當時長安傳出謳諷歌謠,所謂「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但也有可能這些廚師後因戰功獲官,那就另當別論了。
但此後,廚師出將入相的雖然還有零星例子,但整體上是一蟹不如一蟹,到有清一代,袁枚給他喜歡的家廚王小余寫了一篇文章《廚者王小余傳》 ,雖然讚譽不絕,但劈頭第一句: “小余王姓,肉吏之賤者也。”就給其也給廚師定了性:“是個身份低賤的煮肉差役。”廚師淪落到了“差役」的地步,也就離下九流差不多了。
在共和國建立之前,人們對廚師的普遍稱呼是「夥夫」「廚子」「廚役」等,不像現在,稍有些名氣的都叫大師。
時間滾滾流過幾千年,廚師地位何以下降這麼大?
我能想到的解釋:
一是,在原始社會和國家早期,糧食不足,分工也不細,主持分配和烹調的人往往是部落或國家中的重要人物,凡是與烹調有關的人都可能因為他的才能和發現創造,而被國人奉為人上之人。可以看到,傳說和早期歷史中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大抵都和吃有關。舉個例子,共和國的前三十年間,由於糧食一直緊缺,所以社會上出現了一些看似本末倒置的現象,廚師和單位的炊事員,雖然在社會的地位排序中不算高,但由於掌握著一定的分配權,而被很多人羨慕和巴結,為的是哪怕打菜時那勺子的稍微一點傾斜。而一旦改革開放,物資湧流,這種現象立刻就消失了。
至於伊尹、易牙等之所以能躍居高位實際上是與其直接服伺皇帝有關,就像後來的宦官一樣,因為親近而更容易出將入相,其技藝固然是原因,但不一定是決定性的原因。只不過後人有選擇性地把他們挑出來宣傳,因而給人以誤讀而已。
歷史上雖然出現過許多名菜、名饌,但創製其的廚師留名的很少,有點知名度的多是官家或文人私廚。民間的廚師個別的留名,如宋五嫂西湖醋魚,還是因了好事文人《叔嫂傳珍》的那管意味多方的筆。後人有詩曰:
裙屐聯翩買醉來,綠陽影裡上樓台;
門前多少遊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
何必歸尋張翰鱸,魚美風味說西湖;
虧君有此調和手,識得當年宋嫂無。
二是廚師多從屬於商業服務業,商業在古代重農輕商的環境中整體地位不高,廚師受其牽累,地位也難以提高。
三是廚師屬於體力勞動,被認為缺乏技術含量,“沒文化,學廚師”,導致廚師文化素質不高,受人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