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聽說,大智慧老師帶著學生們到城裡打飯回來,在休憩處用餐完畢。大師兄整理衣服,站起來說,請問老師,上次我們說到,對事物本質的看法,會受到我們『心』的影響。 而這種影響會造成我們對事物本質認識的偏差,從而影響我們的情緒與判斷。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駕馭我們的心,使它不會影響我們對事物本質的判斷呢?我曾聽說,大智慧老師帶著學生們到城裡打飯回來,在休憩處用餐完畢。大師兄整理衣服,站起來說,請問老師,上次我們說到,對事物本質的看法,會受到我們『心』的影響。
而這種影響會造成我們對事物本質認識的偏差,從而影響我們的情緒與判斷。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駕馭我們的心,使它不會影響我們對事物本質的判斷呢?
大師兄這個問題很好(善哉)。我們曾經說過,眼睛看到色彩和形狀,耳朵聽到聲音,鼻子聞到氣味,舌頭嘗到味道,身體觸摸到質感。這些身體的感官,經過我們的意識依據內建對規則原則認識來推理,讓我們的心對一件事情有我們自己獨特的見解。
比如,眼睛看到的顏色形狀是美、耳朵聽到的故事好笑、鼻子聞到氣息是香、舌頭嘗到的是辣、手摸到的好軟。 又比如, 我們看到一個小孩身高165公分,聽到他說是10歲, 我們會覺得很高。這是因為我們的意識對10歲的小孩平均身高認定遠低於這個數字。當然,如果一位20歲以上的成人身高165公分,通常我們不會覺得高。
因此,要怎麼控制我們的心,讓它做出智慧的判斷呢? 首先,就要從平等對待萬物做起。
作為傳授道理的老師,我們不管聽課的是甚麼人或物。不管它是動物,植物,真菌類,礦物;有生命的,沒有生命的;天然的,人造的;有智慧的,沒有智慧的,我都一視同仁。以前科學不進步,覺得植物不會動,比不上動物,所以不算是生物。 今天,大家都知道植物和動物都是生物,只是型態不同。同樣的,以前覺得人造的只是機器,不是生命。 現在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越來越不能這樣主張了。有一天,電腦也有了意識,可以學習,有自己的情緒,那也成了一種生命。我們在傳法的時候,絕對平等對待受眾,不要預設立場。否則,自己都沒有平等心了,怎麼能教導其他學生客觀的判斷事物的本質呢?
舉個例子,有位老先生聽到隔壁嬰兒大哭。如果這是他的孫子,他可能會跑過去看看小嬰兒是不是有問題。如果沒問題,他可能還沾沾自喜的覺得,嬰兒哭聲宏亮,將來身體一定健康。可是,如果隔壁是他討厭鄰居的小孩在大聲哭,那他還會這麼關心在意嗎?還是,他會很生氣覺得小孩怎麼這麼吵,甚至心裡還要罵上幾句。 同樣是小嬰兒的哭聲,為什麼有這麼極端的事實認定呢?為什麼會讓心裡有這麼極端的喜怒反應呢? 那就是因為沒有平等心對待。
大師兄,我問你,有些國家車子靠右行駛,有些國家靠左行駛。你覺得那個制度比較好?
報告老師,兩者都一樣好。只要大家都知道順著一個方向行駛,就可避免事故。
沒錯,大師兄的回答抓住了重點。但是,在靠右行駛的國家待久的人,到靠左行駛的國家,常常抱怨,覺得這樣設計很笨、很不方便。為什麼會這樣呢?
報告老師,那是因為這些人沒有認清交通規則的本質,沒有平等心看待不同的制度,只以自己本身的喜好來判斷,才會有這樣的怨言。
很好,很好! (善哉,善哉) 大師兄你已經抓到重點了。
以前有個國王叫做歌利王,有一天他看到到一隻老鷹在追一隻鴿子。他問老鷹說,你可不可以放過那隻鴿子。 老鷹說,可以啊,不過你要拿等值的東西來換。歌利王於是拿出一個大天平把鴿子放在一邊。 他看了看鴿子約一斤重,於是在自己身上割下一斤肉放上天平的另一邊。 可是天平還是傾向鴿子那邊。老鷹搖搖頭跟他說,不夠不夠。於是歌利王繼續割肉放上天平,可是天平一直都傾向鴿子那邊,沒有因為這邊的肉增加而平衡。最後歌利王只好整個人爬上天平的另一邊,天平才平衡。
大師兄,你說為什麼?
報告老師,因為最初在歌利王的眼裡鴿子只不過是老鷹的一頓飯,所以只是一斤肉。可是在老鷹和鴿子自己的心中,鴿子是一條生命。所以要換鴿子必須一條命換一條命才公平。歌利王拿身上部分的肉來交換鴿子的生命,是低估了鴿子的價值,只有拿自己的命,才是相等的等身交換。
是的,大師兄你理解的很正確。 所謂的平等,不是單方面的認定或施捨。要從所有牽涉到的個體來思考,這樣才能知道甚麼才是平等。 在這裡鴿子的命也是命,不是只等於一塊肉。就好像在種族摩擦的國家哩,黑色人種會高喊『黑人的命也是命』一樣。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
大富豪郭董以無名氏捐贈某慈善機構一千萬。善心的陳樹菊也把她全部財產一千萬以無名氏捐給同一機構。大師兄,你覺得郭董以及等身捐獻的陳樹菊哪份捐款購買力高?
報告老師,是一樣高的。
沒錯, 兩者捐款的購買力是一樣的,是平等的。這個購買力是不會因為捐款人財富不同而改變,也不會因為一個是等身捐款,另一個是九牛一毛而不同。
比如有種海產叫做蛤蠣。這個名字有不同的念法。 然而,不管是哪種念法,我們聽到哪種聲音,我們只要看到這兩個字,我們就知道是哪個海產。
同樣的,筷子也叫做箸 , 但是不管它叫甚麼名子,不會影響我們對它本體的認識。
當然,有時候一個名詞他的意涵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我們』一詞。 今天在這裡,我說『我們』 是指我和在場的各位; 明天我在另一個地方和另一群人在一起,我說『我們』就是指我和另外那群人。 這兩個『我們』外表一樣,但是所指確不一樣。同樣的,我們在這裡講解獲得智慧、追求超脫的方『法』和 眼耳鼻舌身意中意識所對應的『法』是指不一樣的內涵。因此,不要看到同樣的字,就以為是同樣的意義,要看它所代表的內涵才重要。
所以我們要能分辨和掌握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執著在聲音(念法),形色(文字)等等表象上。這點在現在這種假資訊充斥的時代尤其重要,要能過濾表象才能掌握正確的資訊,再經過公正的三觀(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嚴謹的推理,心理就能得到有智慧的判斷。
大師兄,為什麼普通人聽到自己喜歡或親近的人說的事情都比較相信?
報告老師,那是因為普通人都執著於表象,心中有牽掛,認為自己喜歡或親近的人不會騙人,因此反而常常被騙。
大師兄,大智慧的人知道普通人有這個問題,所以他在傳法的時候,常常會透過不同的人設來說法。比如,喜歡美女的人,他透過志玲姐姐來說法;喜歡財富的人,他透過郭董來說法;喜歡長壽的人,他透過一位健康一百一十歲的人瑞來說法。如果,聽解說的人只注意到說法者的外相,卻沒有注意聽所說的法,那他永遠得不到大智慧與超脫。
大師兄,如果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餓了在哭,你拿一個裝有奶的奶瓶和一張千元大鈔,他會選哪個?
老師,他會選奶瓶,因為在小嬰兒的意識裡已經知道奶瓶可以有奶喝,然後就不餓了。可是小嬰兒的意識裡不會知道千元大鈔的作用。 同樣的,讓一隻狗在千元大鈔和一個帶肉的骨頭,狗會選帶肉的骨頭。
你說的對,大師兄。對這兩者來說,意識中都沒有對千元鈔的概念,他們心中自然沒有慾望。 相反的他們對奶瓶和骨頭都有概念,心中有就有相對的慾望。這時候你把骨頭和奶瓶拿走,嬰兒會大哭,狗會大叫甚至咬你,因為他們要的東西沒有了。
這裡的骨頭和奶瓶代表的是一種『有』或『沒有』的概念。 而那張鈔票對嬰兒和狗來說就代表空與無的概念。鈔票明明在哪邊,可是嬰兒與狗對它沒有概念,心中也沒有牽掛,對於得與失,有或沒有,都不在意。 這種狀態就是所謂的空和無的空靈狀態。
這種空用現在的語法來說,以『空靈』代表比較容易區別。畢竟,現在用語中有太多的空,比如瓶子的空,比如真空的空,比如太空的空。
大師兄,奶瓶的空是我們剛才說的空靈的空嗎?
老師,不是。 奶瓶空了,但是瓶子還在,他所代表的意念也還在。所以嬰兒餓了,遞個空奶瓶,他還是會去拿的。所以這不是空靈的空。
大師兄,有一個學生去上課,他坐在教室,看著老師在黑板上寫的那些她看不懂的東西,解說這她聽不懂的內容;聞著隔壁座位同學帶來很香的咖啡;眼角餘光看到另外一位很討厭的同學;一邊覺得課上不完,無聊的抄著筆記,一邊覺得有點牙痛。 忽然間,他進入"放空"的狀態。瞬間,黑板上的內容,老師說話的聲音,隔壁的咖啡香,討厭的同學,甚至連牙痛都消失了。 在放空的時候,感覺時間好像也靜止了。 這種狀態跟古時候經書上說的那種,無眼、耳、鼻、舌、身、意,當然也沒有相對應的色、聲、香、味、觸、法。 根本就是無眼界也沒意識界,色、受、想、行、識都沒有了。可是下課鈴聲一響,他又回到現實世界,課程還是不懂,咖啡還是很香,那個同學還是很討厭,牙齒也還是很痛。 你說她真的達到『空靈』和超脫的狀態了嗎?
報告老師,沒有。 他雖然短暫的觸摸到那個狀態,但是卻還沒到那個狀態。因為真的空靈和超脫是一種穩定的狀態,而不是這種像薛丁格的貓一樣的不穩定狀態,盒子打開或鈴聲響起就沒有了。
大師兄你回答得很好。真正的超脫或空靈(無)應該是一種穩定的狀態,而不是短暫的。那種短暫的不是真正的超脫。
甚麼是穩定的狀態呢?
同學們,你們看過須彌山王嗎?
報告老師,我們都沒看過。
如果沒看過,我們就不用他來當例子說明大身就不是大身了這種有點繞口令的比喻。我們用大家都在學校學過的簡單數學來說。 你們說一千萬這個數大不大?
報告老師,一千萬大。
可是同學,一千萬加上一個一變成一千萬零一就比一千萬大阿。 同樣的,如果覺得一億大。那一億零一又比它大啊。 所以在數學上我們知道,只要你能舉出一個數字,我一定可以舉出另外一個比他大的數字(只要加上一)。在數學上只有一個是最大的。 那不能是個數,只能是一個概念和代表的符號,那叫做『無限大』。所謂的『無限大』就是不管加上任一個數或減去任一個數,它還是『無限大』這是一種非常穩定的狀態,就好像是所謂的『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才是一種完美穩定的狀態。
現在我們大概知道甚麼叫做空靈(空與無)和超脫。我們再來討論超脫的一個代名詞『如來』。 古時候大家對文字、科學等知識的掌握和今天不同。 大部分的人還無法掌握對二維空間(平面)以上的描述。因此對於超脫二維空間以上的狀態只能用描述二維空間的方法來述說。這就讓人很難懂的。甚麼狀態是沒來也沒去,又來又去?有人說那就像是薛丁格的貓可能同時存在兩種狀態。可是我們前面已經說了,真正『如來』要描述的是一種穩定的超脫狀態,不是不穩定的共存狀態。
我們以二維空間加上三維空間就可以很容易理解『如來』到底在形容甚麼。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能『超脫』出二維空間,就很容易了解。
你在台北看到中秋的月亮,我在東京也看到中秋的月亮,千里共嬋娟。請問月亮是在台北還是東京? 還是月亮既不在台北也不在東京?或者月亮又在台北又在東京?當達到一個狀態是同時能在很多地方又不在任何地方,這就只能是『超脫』了。
說的比較文言一點,超脫是一種『無所在,又無所不在』,『無所住,又無所不住』的狀態。 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存在,但脫鉤』。 所以那些在現場旁觀的吃瓜、打醬油的群眾,不是超脫,只是旁觀者。那些能在事故現場、疫情、戰場,不顧自身生命挽救他人生命的醫護才是。
再舉個例子來說,有人說『人在荊棘中,不動則不痛;心在苦海中,不動則不苦』。這是超脫嗎?
報告老師,這不是超脫。 因為這種狀態不穩定,一動就痛苦了。就好像小嬰兒的空靈,等到小兒長大知道一千元的價值,可能就不淡定了,再也沒有哪種『赤子之心』了。 所以,兩者都不是超脫。而且前者與其說是超脫,不如說是逃避。
宋同學,你回答得很好。 真正的超脫應該是『身動而不痛,心動而不苦』,應該是身歷其境而不受影響。 這才是明明無所不在,卻又無所在的超脫。以前在海邊採蚵的人,赤腳光手採收,他們的手腳或許常常被劃破還浸在海水裡,可是他們卻能自然的工作,與夥伴們在烈日下聊天,這種才是超脫。
我們再來練習一些推理,進一步了解超脫或者稱作是如來的境界。
大家熟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 這幾個果位名嗎?
老師,我們都不太了解。
好,那我們用其他常用的例子來說明甚麼是超脫。
如果有人說,不在乎錢了。 他是真的不在乎錢了嗎?
報告老師,他還是在乎錢。因為在他動念說出這句話時,他的心裡還有『在乎』和『不在乎』的因在,所以他是得不到『不在乎』這個果的。
沒錯,回答的對。 舉個更淺顯的例子。有人說『我已經不記得張三這個人了?』那他一定記得張三。因為,他如果真的不記得張三,他就不會說出這句話。
同樣的,如果一個導演跟一位演員說,演的要『隨性自然』一點,這個演員回答說會『特別注意』一下。你覺得這個演員能做到嗎?
報告老師,不能。 因為『特別注意』就是一種『刻意做作』,而『刻意做作』跟『隨性自然』是互相矛盾的。 所以她只要動念有了『特別注意』的因,他就得不到『隨性自然』的果了。
沒錯,回答正確。這就好像有人如果執著的追求超脫的果位,他反而得不到任何超脫的果位。所以我們學『法』要有平常心,就是把它當作是發現智慧真理的過程。 如果心中念念不忘超脫的果,那就執著了,著相了,反而超脫不了。
請問老師,前面說到, 如果能到比現在高的維度,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低維度的現象而超脫。但是,我們很難到高的維度去啊。
同學們,幾千年前,人們認為地球是平的,船開到一定遠就要回頭,否則就會掉下去。那時候人類還沒去太空,從太空看地球。但是卻有人可以經過觀察一些小現象,推論出來,地球不是平的。同樣的,人類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主張地球是天空的中心,太陽和其他星星是繞著地球在轉。 但是到了中世紀,西方卻有一個人叫哥白尼,他不受當時的主流觀念影響,雖然沒辦法從太空看到,他還是推算出地球是繞著太陽在轉。
同學們,身體所處的位置或許有限制,但是我們的心卻是沒有極限的。 我們的身體雖然不能去太空看到上面說的現象,這些有智慧的人可以憑著一顆不受框框限制的清淨的心,去觀察周邊的現象,然後得到真理。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坐在室內,屋外空曠處曬著衣服,你看到窗外下雨,需要走到窗邊或是戶外去看衣服有沒有淋濕嗎?正常人都不需要吧。 只要不是極端的無明(沒有智慧),都能簡單推論出快去收衣服。
所以超脫三部曲; 先有去除執著的清淨心;再以清淨的心去發現事物的本質得到真智慧;有了真智慧就能觀自在,進而達到像如來的超脫了。
前面我們說到不要執著,才能明白事物的本質,才能得到智慧去除無明,最後達到超脫。去除執著也應該用在幫助我們超脫的『法』上。 如果你們靠著學習到的『法』去除現有的執著,結果太高興了,把『法』當作是個寶抱著不放,那這個『法』就成為你們在超脫路上的最後的一個妨礙你超脫的執著。
以前人舉了個竹筏的比喻就是為了說明這點。 如果將渡無明的大海,登上對岸代表成就智慧,竹筏代表法,擺渡人是佛。佛用竹筏(法)把你送到對岸,你要踏上岸邊才是成就智慧。如果你待在竹筏上不願意踏出那最後一步,那怕你已經在岸邊了,仍然不能成就智慧。所以,我們要成就智慧,得到超脫,一定要踏出關鍵一步,就是離開竹筏上岸,也就是捨去『法』。 當然,在渡船頭看到船要開了,就要上船,否則連超脫到彼岸的第一步都沒踏出。
如果『法』最後都要捨去,那麼我們更不要執著在法的形式和內容上。 比如, 筏喻用 筏來當渡海的工具,那只要能渡海就是象徵『法』,可以是舢舨,可以是帆船,也可以是汽船。如果執著於工具的外型不管它們的作用,是很難得到智慧與超脫。
比如,要讓現在的人更容易了解我們所說的內容,就應該使用現在的通用語和例子,不要執著用古文。 比如要讓更多的人願意來了解,就要少用特定術語或專有名詞。我們要使用受眾最能接受與了解的語言與比喻,才是真正的智慧。
一朵花、一聲暮鼓,一聲晨鐘、一束檀香、一抹微笑,都可以是『法』。
甚至,在特定的情況下,錯誤的法(非法)也可以變成正確的法 (非非法,現在的用語就是負負得正)。 比如,我們剛說的筏喻,渡過無明之海到達對岸是我們的目的。如果有人渡到途中叫你回頭,說對岸太遠了不要再過去,回頭才是最好的辦法。這是錯誤的『法』。可是如果是有個人在岸邊看不到竹筏,於是跳到水中,決定游泳到對岸。 岸邊負責賣船票維持秩序的僧人看到了,在岸邊大叫,要他回頭等下班船。這時回到岸邊,才是正確選擇。所以『回頭是岸』又成了正確的『法』(非非法)。
總結,法沒有一定的形式(格式),法也沒有一定的性質(非法、非非法),它就像夢幻泡影,朝露閃電,在踏上智慧超脫的彼岸時,我們都要把它捨去。就好像我們學母語,沒有人從文法開始學起,學外語卻常常從文法開始學起。如果有一天你的外語說的跟母語一樣,那你一定捨去了對文法的執著。如果講外語還要時時想著文法對不對,你一定沒有辦法講的跟母語一樣的隨意自然。
前面說了,不要執著於法,更不要執著於法的形式、文字。 法只是像竹筏一樣的工具。
同樣的,我們不要執著使用法或傳授法的形式,只要能讓受眾可以利用法到達彼岸,成就智慧超脫,都是好的形式。有智慧的人布施(傳法),不要執著於相(形式)。
有人聰慧一點就通,或許慧能的方式很好;有人比較遲鈍,那神秀的方式或許比較合適。讓這些反應慢的人,透過慢慢擦拭心中的鏡子,或許也能得到智慧而超脫。 比如,學數學,有人很快就會,也不須練習就能解出答案;有人就要去補習班一再練習才會。 所以,只要能讓學生得到智慧,方法不重要。從渡人的角度來看,神秀和慧能都是佛。
以前有個有名的將軍,他手下兩個原本是好友的軍人因故起了爭執,彼此怨懟。他聽說了,就把兩人叫來,要他們一起擦一片玻璃窗。這兩個互相怨懟的人,一人擦著玻璃的一邊,隔著玻璃看著對方的臉。過了一會,兩個人都被對方的傻樣子給逗笑了。心中的怨懟,也就此消失。
曾經有人舉了一個例子,有小朋友們在屋內玩耍,屋內失火他們不知,告知後,又因為沉迷於遊戲,不願離開。他們的父親於是利誘他們說,門外有好玩的東西等著他們,只要出去就給他們。 這樣,順利的把小朋友們都救離火場。雖然父親用的方法是利誘,卻成功的讓小朋友免於災厄,這種方法也不能說是錯(虛妄)。
如果只是著重於形式,不管結果,那反而是一種浮誇。比如,有個有錢人有善心,喜歡發錢救災。有一天他聽說某地方大饑荒,附近都缺糧,交通也不便。 他於是帶著很多隨從,保護著他到災區去發錢。 結果到了當地,發現錢根本買不到糧食。他們這夥人為了運鈔,也沒多帶糧食。結果救災不成,還要消耗當地寶貴的糧食。
如果你跟古時候的人傳法,你說『心無罣礙,無罣礙無有恐怖』;你跟現在年輕人傳法,你就要說『心理陰影面積越大,恐怖越大,兩者成正比。 陰影面積為零,則沒有恐怖』。
傳法,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適當的方法。
拈花微笑,暮鼓晨鐘,都可傳法。
所以我們說,佛『無法可說』也沒有『說法」。 你如果強調佛在『說』『 法』,那就是在影射佛在執著於傳法的方式和法的形式,那反而是『謗佛』了。
前面說到,不要執著在『法』,不要執著在任何表相,心要沒有牽掛(無所住,不住),才可能得到智慧,成就超脫。
但是,如果有一個人心如流水中的浮萍,強風中的柳絮,變動不已,心猿意馬、朝秦暮楚。 這樣的心,並不是不執著的心。因為,在隨時變動的心後面,隱藏的是你不容易看到的執著與無明。
比如,有一個人在考慮過想吃的水果後,決定出門去買蘋果。走出門碰到鄰居,聽到她要去買水果,就建議說葡萄當季、很不錯,於是她就想買葡萄。 在去市場的路上,她碰巧又聽到路過的老人跟別人說吃香蕉會長壽,於是她又想買香蕉。到了市場,一個帥哥攤販說葡萄柚養顏美容,她又想買葡萄柚。這樣隨意變動的心理,顯現她對自己的決定完全沒有信心,總認為他人的意見比自己的好。這種人對自我的執著(我相的執著,我執)趨近於零,但是對他人意見的執著(他相的執著,包括: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他執)趨近於百分之百,結果就是人云亦云,父子騎驢的愚昧。
他執比較容易捨去。比如, 我執強的人,一般就少他執。所以,要去除他執,簡單的辦法是加強我執。比如,前面的例子,如果自我意志很強的人,很少會因為他人的想法改變主意。
但是,這樣的人又會因為自我意識太強,很難捨去我執的麻煩。畢竟,發現他執比發現我執容易多了,我們常說『人貴自知』就是這個道理。周處除三害是個好例子。 在鎮上人的心中,當地有三害;在周處的心中,當地只有兩害,因為他看不到自己是第三害。
去除我執的難度,又看我執已經嚴重到甚麼地步。
剛開始,我執強的人還可以認清客觀事實,只是這些客觀標準用不到自己身上。比如,跟朋友聚餐的時候,他會跟朋友說少鹽少油身體健康之類的話。可是,當他喜歡吃的那道又油又鹹的菜上來,他馬上吃個精光。
又更嚴重一點的我執的人,已經認不清客觀事實,只相信自己認為的『事實』,也不願意接受任何自己認可範圍外的人、事、物。這種人完全活在同溫層,或者自己創造出來的舒適圈(蠶繭)裡面。要他捨去我執,離開蠶繭已經非常難了。
最嚴重的我執,不但完全活在舒適圈內,他還覺得大家都要接受他所認同的執著。也就是他要把他的我執變成別人的他執。 比如他喜歡吃辣,他就覺得大家都要喜歡吃辣。聚餐時,他就覺得應該點上一桌很辣的食物與大家『分享』。 如果你不吃辣,他會覺得你的味覺有問題。 這種人在『分享』快樂的時候,絕對不會考慮你快不快樂。他完全忘記,分享快樂,是分享快樂的『心情』, 不是分享產生快樂的東西。 比如,新婚夫婦去度蜜月,傳照片與親友分享快樂,不是要親友去跟他們一起度蜜月。
我們的心除了會隨環境改變,也會隨時間改變。隨環境改變還比較好發現,隨時間改變有時就很難察覺。
黃金每天有個價格,這種價格反映所有投資人當天的心理。 昨天、今天、明天的價格可能都不一樣,代表著投資人對黃金價值的變化。但是,不管大家看法怎麼變,價格怎麼變,一兩黃金還是一兩黃金,本質是不會變的。昨天看山是山,今天看山不是山,明天看山又是山。 山沒變,是看的人自己的心隨時間變了。但是因為黃金和山沒變,我們有參照物,可以很容易發現是心變了。
可是如果牽涉到兩個人的心的時候,誰變?誰沒變?就很難發現了。這就好像物理所說的,如果兩個物體作相對運動,如果身在其中一個物體上,很難決定是誰在動,或誰沒動。
有一首詩最能描寫這種狀態。一對相戀的男女結婚,希望能常相廝守,在天為比翼鳥,在地為連理枝。 可是婚後隨著時間變化,先生開始追求名利,冷落了妻子。妻子在深閨看著扇子哀怨,覺得自己就好像秋天的扇子一樣沒人理睬。先生不知道是自己心變了,還怪太太的哀怨是不再愛他。於是,妻子的內心希望能夠回到當初初見時。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必)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
(清,納蘭性德)
另外一種相對狀態是某一事物的性質是由你的心來決定。決定之後,這個事物的性質,又會影響你的心。有個心理實驗,對智商相同的兩個學生,老師在不知道智力測驗的情況下,被告知一個學生是聰明學生,另外一個是笨的學生。 結果,一段時間之後,被認為是聰明的學生學業表現真的比被認為是笨的學生好。可能的原因是老師會對自己認為聰明的學生,給予較多的關注。隨著時間進展,學生的表現又會加強老師心中的信念。老師心中對學生錯誤的認知,造成學生學習成果的不同。 這種不同的結果,隨著時間進展,又加深老師心中的錯誤認知。到了一段時間後,老師可能再也無法發現,最初兩個學生的智商是一樣的,沒有誰比較聰明或笨。
另外,如果心的變化是『潛移默化』隨時間慢慢發生,我們可能完全沒有感覺。比如,『積非成是』和『日久生情』兩句成語所描述的情況。 這兩句成語可以完全顯示,這種『潛移默化』心態改變的可怕。 在積非成是下,我們可能完全不記得原來的『是』指的是甚麼?甚至可能覺得原本的『是』是錯的。 日久生情也同樣。 原本對某人無感覺,甚至討厭,結果接觸久了,竟然會產生感情愛上他。 也不知道,這是真的愛情,還是只是習慣了這個人的討厭之處,或是只是對這個人有種依賴感(另外一種執著)。
心隨著時間改變是個事實,也提醒我們,不要執著在過去、現在、或未來的『心』上。如果不能夠認清楚我們的『本心』,讓我們的心隨著時空環境變化而不自知,就很難認清事物的本質。這點在現在假消息充斥的時代,十分重要,不小心就會被洗腦,而且還不會發覺。我們除了要每日三省吾身,也要每日三省吾心。
同學們,如果我們覺得現在比過去好,未來又比現在好,這是不執著嗎?或者,我們覺得過去比現在、未來都好,是不執著嗎?
報告老師,兩者都是執著。前者可能犯了『喜新厭舊』的執著;後者又犯了『食古不化』,『以古非今』的執著。 比如,有人總是覺得現代的東西都比以前好,又或是古人說的話或講的道理都對。這些都是執著。
很好。那麼同學們,如果有人認為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在虛無飄渺,所以不用管過去心和未來心,這樣對嗎?
報告老師,這樣不對。 所謂的只看現在心,活在當下,也是一種執著。而且有這種執著的人那怕見到今日的惡果,也不追昨日的惡因;不管未來的果報,又很容易植下現在的惡因。如此,歷史錯誤一再重演,惡因惡果輪迴,業障不斷。
很好,很好! 看來大家都了解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不要執著於事物的外相,也不要執著於隨時空變動的心。 不要執著在風動、幡動、或心動。 我們要認清事物的本質,與我們的本心。 讓我們的心能『無所在(住),也無所不在(不住)』,既存在又脫鉤,這樣我們才能得到大智慧,觀自在,見如來。
宋同學整理好這堂課講義,記得上傳檔案供其他同學參考。
老師,講義要命名嗎?
不用,同學,法無定型,名稱只是外相,講義絕對不要命名,如果上傳要標註,就用佛經講義。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