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王(Kao)研究表示:皮脂中「單元不飽和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比例過高,與「皮膚屏障功能下降&角質層含水量減少」呈正相關──故開發新型羥丙基纖維素(hydroxypropyl cellulose, HPC),能選擇性地吸附不飽和游離脂肪酸,進而避免這些脂肪酸成分(如油酸)損害皮膚屏障功能、防止TEWL增加...

*1指一類具有「18個碳鍊和1個雙鍵(C18:1)」的遊離脂肪酸,例如 8Z-十八碳烯酸(8Z-octadecenoic acid)和油酸(oleic acid)
於是花王進一步探討:皮脂與皮膚功能之間的相關性...
- 花王招募125名 25~45歲男女受試者──並將其分為2組:洗臉後90分鐘皮脂分泌量>5μg/cm2者(65人)與洗臉後 90 分鐘皮脂分泌量< 5μg/cm2者(60人)──同時檢測當下臉部肌膚的經皮水分散失量(TEWL)、角質層含水量及分析皮脂中不飽和脂肪酸佔比。
- 結果發現:皮脂分泌量>5μg/cm2組,皮脂中含高比例「不飽和游離脂肪酸(如油酸)」者,與其「皮膚屏障功能降低、及TEWL增加」呈正相關(如下圖)──不過皮脂分泌較少的受試者們,則沒有表現出這種相關性。
- 可得結論:影響皮膚屏障功能的──不僅在於皮脂的「量(quantity)」,也包含「質(quality)」例如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
因此,為了降低皮脂對皮膚屏障功能的不利影響...
- 花王研究實驗室開發新型「羥丙基纖維素(HPC)」呈海綿狀結構(如下圖),能選擇性地與吸附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有助抑制過多不飽和脂肪酸是對皮膚屏障功能的負面效應。
MSMF觀點:
肌膚角質屏障結構,就好比「磚牆」般,角化的角質細胞(=磚塊)緊密堆疊外,堆疊縫隙中的脂質(=水泥漿),更是確保將外界小分子異物阻隔在外的重要組成──不過這些角質間脂質來源,除了角質細胞分化過程中自帶,由顆粒層(stratum granulosum)釋出的脂質(神經醯胺的前體、遊離脂肪酸和部分膽固醇)外,另外主要來源就是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及外用的化妝保養品中所帶來。
所以根據當下膚質狀況,提供適當「量與質」的脂質成分,才是維持肌膚健康美的重點。
- 例如在「量」的方面──皮脂分泌過多,容易衍生產生毛孔阻塞等痘痘問題;分泌過少,則又容易引發肌膚乾燥、脫屑與發癢狀況,常見如冬季乾癢問題。
- 或如在「質」的方面──過多的單元不飽和游離脂肪酸,例如油酸,已被公認會擾亂皮膚屏障功能,導致TEWL上升,造成乾燥問題;但反過來看,這些不飽和游離脂肪酸的存在,等於有助滲透作用,反而有利保養品護膚活性的經皮吸收效果。(另參→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duce calcium influx into keratinocytes and cause abnormal differentiation of epidermis)
而花王開發的新型HPC,未來或許在控油、隔離防曬或彩妝類等不強調「吸收(活性)」的配方劑型,有正面效益(如維持皮膚屏障功能健康)。
*免費[試閱]索取→電子書《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
*My Skin My Forum, MSMF 【護膚保養品diy交流】 FB粉絲頁 &Youtube頻道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