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與老上海的色戒

2024/01/0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一篇講胡蘭成和張愛玲,這篇回憶《色戒》。


《色戒》故事經歷數個版本,第一是當年鄭蘋如為餌謀殺汪精衛特務的史料,張愛玲說她乃從別人處聽來,第二是張愛玲寫成小說,第三則是李安拍城電影。2007年電影一出,在台灣遭到痛批,表面很多質疑易先生是不是胡蘭成,或王佳芝是不是張愛玲?背後都是意識形態,認為李安拍了一部給予國民黨正當性的作品。張愛玲隱居洛杉磯後,才把二十年前寫的小說修改發表,可見此故事在她心中之分量。



以下是我當年在聯合報發表的文章:



三立電視台被揭發用上海畫面移花接木到基隆港,而《色戒》呈現的正是那個時代的上海,如今李安電影版本成了全台注目焦點,可說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張愛玲筆下的上海,從麻將桌說到戰事,暗影在金銀珠寶的五光十色中定調。


沒有金銀珠寶就沒有「戒」,沒有「戒」就沒有後面暗殺的故事。金銀珠寶移轉成某種對幸福生活的想望,這種想望又發揮在情慾的面向。李安的情慾戲被媒體拚命炒作,其實正直探小說裡屬於人的核心,當情慾隨著生命摧毀戛然終止,更令人感受戰亂對生活的徹底破壞。細節後面藏著平凡人的無奈,隨著謎底逐步解開,密不透風的宿命感壓得讀者喘不過氣。關鍵一刻,王佳芝對她要殺害的易先生似乎動了真情,熱血青年變成小女子,而且成了叛國賊!然而,是非曲直豈法理能衡量?法與理隨時代改變,情則是千古以來人性精髓。


李安曾說張愛玲原著分不出好人壞人,這相當東方味。西方受一神教影響,善惡在開天闢地確立,亞當夏娃之罪不是因為吃了蘋果的智慧,而是違背上帝,就被放到善的對立面。上過教會學校的張愛玲並不寫這種簡單邏輯,易先生即便是漢奸,也有血有肉有情,反之,熱血青年裡亦不乏吃喝嫖賭之輩。張愛玲拒絕歌頌王佳芝那群人,可能是已看到「熱血青年」成份複雜。只歎,人在歷史巨輪下何其渺小,正如李安說:「你覺得一個人壞,可能他跟你走剛好是相反方向」,放進大輪廓來看,方向是會變的。


大樓、老車、撐著洋傘從老街走出來的婀娜女子,這部片不但帶觀眾重回老上海,也思考戰禍如何摧毀老百姓的生活,而且,比較當年上海與現在上海、文學中的上海與現實的上海,也提供我們思索台灣外交困境的一些素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