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革卦九五 秦昭襄王 為秦始皇統一奠基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易經故事 革卦九五 秦昭襄王 為秦始皇統一奠基


https://youtu.be/HVMfIs3sKE0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大:體格魁梧的人,引伸巨大。

人:兩足直立,雙手靈活,即人類。

虎:有虎紋的猛獸,即老虎。

變:編織絲線,引伸變化。

大人:在高位的人。

虎變:愈來愈出色。


未:樹枝向上生長,引伸未來。

占:從口中說出預兆,引伸占卜。

有:手持肉,即持有擁有。

孚:手抓小童,引伸有足夠能力。


意思是在高位的人愈來愈出色,有足夠能力預知未來。


秦昭襄王的故事,可解爻義。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嬴姓,名稷,秦惠文王兒子,秦悼武王(簡稱秦武王)弟弟。


周顯王四十四年(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第二年,羋八子誕下兒子嬴稷。


羋八子和秦惠文王算是政治聯姻,在秦宮地位不高。

嬴稷不是秦惠文王第一名兒子,大約屬於意外臨幸後出生。


羋八子後來誕下公子芾、公子悝,嬴稷沒有特殊疼愛,在秦宮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王子。


戰國時期,互質公子是常事。

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八歲的嬴稷由秦國送入燕國為質,燕國沒有派公子入秦。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武王與大力士孟說,在洛陽周王室太廟比賽舉龍文赤鼎,脛骨被砸斷而死,年僅二十三歲。


武王突然死去,又無子,繼任者的問題發生爭執。

宣太后想立公子芾,惠文后得到樗里疾支持,想立秦惠文王庶長子公子壯。


趙武靈王迎立在燕國為質,與武王同父異母的公子稷,秦國群臣大多反對立公子稷為君,在魏冉等人支持下,公子稷繼承秦國君王,是為秦昭襄王,簡稱昭王。


秦昭襄王元年(前306年),羋八子升級為太后,史稱宣太后。

昭王年幼即位,宣太后代為攝政,宣太后弟弟魏冉掌握實權。


昭王繼位初期,由武王遺臣樗里疾、甘茂,向壽,公孫奭等人協助處理政務。


楚國進攻韓國,包圍韓國雍氏之地,韓國派遣公仲向秦國甘茂尋求援助,秦國出兵救援韓國。


昭王接受甘茂提議,歸還武遂之地給韓國,仇恨甘茂的向壽與公孫奭反對,不斷向昭王進言。

甘茂相當惶恐,害怕有禍上身,假借討伐魏國,逃亡到齊國。


齊王給與甘茂上卿之位,留他在齊國,甘茂最後沒回秦國,病死在魏國。


秦昭襄王二年(前305年),在繼位者爭執中失敗的公子壯,集結反對勢力叛亂,馬上被鎮壓。


悼武王后被驅逐到魏國,追隨公子壯叛亂的人全部被殺,史稱庶長莊之叛亂、季君之亂。

宣太后弟弟魏冉,以此叛亂做為契機,權力大大增強。


秦昭襄王三年(前304年),昭王年滿二十二歲,舉行冠禮後,開始親自處理決策國事。


秦昭襄王六年(前301年),昭王聽說孟嘗君田文有才能,派弟弟涇陽君到齊國當人質,以求見孟嘗君。

孟嘗君雖然答應前往秦國,後被蘇代勸阻,未能成行。


秦昭襄王九年(前298年),齊湣王派孟嘗君到秦國,昭王任命他做宰相,有人對昭王說:「孟嘗君雖有才能,但他是齊國宗族,做了秦國宰相,必先考慮齊國利益,秦國就危險了。」

昭王囚禁孟嘗君,想殺了他。


秦昭襄王十年(前297年),孟嘗君借食客之力逃回齊國。(成語「雞鳴狗盜」由此而來)


秦昭襄王十一年(前296年),成為齊國宰相的孟嘗君,聯合韓、魏攻打秦國,秦兵敗於函谷關,是為函谷關之戰。


秦昭襄王九年(前298年),楚懷王不顧朝內大臣屈原等勸諫,一意孤行入秦到武關會盟結好。

昭王逼迫楚懷王割讓黔中郡等地,楚懷王認為昭王狡詐,割地喪權辱國,不肯就範,昭王拘留軟禁楚懷王。


秦昭襄王十一年(前296年),楚懷王逃亡趙國,趙國沒有接納,楚與齊交惡,不得已再次回到秦國,最後在軟禁下死在秦國。


經此一劫,楚國元氣大傷,在楚頃襄王怠政下開始走下坡路。

前279年,秦國攻陷楚都郢都,楚國衰弱,被逼東遷陳縣,秦國在東方只面對日益強勢的趙國。


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昭王自稱西帝,自此無視名存實亡的周天子權威。

派遣使臣尊稱齊湣王田地為東帝,齊王聽從謀士忠告,自去帝號,約六國諸侯合縱攻打秦國。

昭王被逼取消帝號,恢復稱王。


秦昭襄王二十四年(前283年),秦、趙兩國在穰城會面,秦國攻打魏國,攻佔安城,前鋒打到魏國首都大梁才凱旋歸國。


昭王向趙國索要和氏璧,聲稱用十五座城池交換。

趙國派遣舍人藺相如拿和氏奔赴秦國,藺相如見秦國毫無誠意,將和氏璧完整的拿回趙國。(成語「原璧歸趙」由此而來。)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攻打趙國,斬首兩萬人,攻佔代郡光狼城,秦國大將司馬錯攻打楚國,攻佔黔中,楚國割漢水以北及上庸的地求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大將白起攻打楚,攻佔鄢城、鄧縣、西陵,秦國和趙國在澠池會面。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攻打楚國,攻佔楚國國都郢都,燒了楚國的先王墳墓彞陵,楚國兵力潰散不能復戰,遷都到陳丘。


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客卿張祿(即范雎),向昭王獻「遠交近攻」之策。


秦昭襄王三十七年(前270年),秦國攻打趙國,圍攻閼與,趙國大將趙奢前去營救,打敗秦軍,秦國任命魏國人范雎為客卿。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被稱為四貴的穰侯魏冉、華陽君羋戎、涇陽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擅權,出現私家財富重於秦王室局面,昭王聽從魏人范雎建議,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權,驅逐四貴。


昭王拜范雎為相,採用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奠定秦在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5年),宣太后薨。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國左庶長王齕攻打趙國,攻佔上黨,趙國大將廉頗嚴密守壘,等機會進攻。


秦國用離間計,揚言秦國不怕廉頗,只怕趙括,趙國中計。

秦秘密派遣大將白起代替王齕,趙軍大潰,秦軍殺了趙括,在長平活埋趙國二十餘萬投降士兵,趙國上下大為震驚。


長平戰後,白起認為趙國國力大損,應一舉滅趙。

范雎認為秦軍應該休養生息,昭王決定停戰。

白起認為失去滅趙國最佳時機,以後攻打趙國無獲勝機會,稱病不起。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韓國割垣雍城,趙國割六座城給秦國求和。

昭王代為報了范雎的仇,引誘趙國宰相平原君趙勝到秦國囚禁,向魏齊索要交換。


魏齊由趙國再投奔魏國,沒有人敢收留他,窘困自殺,趙國斬了魏齊腦袋獻給秦國宰相范雎,秦國釋放趙勝回國。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年),秦國五大夫王陵,攻打趙國國都邯鄲,不能攻剋,派遣王齕代替王陵,仍不能攻剋,秦國增兵圍攻邯鄲,趙國震恐,向各國乞求援助。


魏、楚分別派大將黃歇及晉鄙,各領兵十萬營救趙國。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昭王任命武安君白起,代替王齕為元帥,率兵伐趙。

白起認為已失良機不肯從命,昭王一怒之下放逐白起,范雎稱:「白起臨走時有怨氣,恐其走後為他國所用。」

昭王派使者賜死白起,命他自刎。


魏、楚聯軍打敗秦軍,秦太子嬴柱兒子嬴異人在趙國作人質,趙國商人呂不韋用錢財資助他,一起逃回秦國,嬴異人改名嬴子楚。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秦國大將趙摻攻打韓國,攻佔陽城,斬首四萬人,攻打趙國,攻佔二十幾個縣,斬殺及俘虜九萬人。


周赧王非常恐慌,與燕國、楚國密謀聯合各國,再訂立合縱盟約攻秦。

秦國立即起兵攻打周,擄赧王到秦國,然後釋放他回到周,赧王姬延死,東周亡,立國791年。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年),昭王答應范雎辭了丞相,蔡澤繼任為相國,幾個月後被免職。

秦國將西周文公姬咎流放到悉狐聚,西周國亡,秦代周成天下共主。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去世,時年七十五歲,葬於秦東陵。

兒子孝文王嬴柱嗣位,秦昭襄王為曾孫秦始皇奠下統一根基。


位於秦始皇陵西側的秦東陵,是戰國末期秦國君王陵墓。


《史記·秦本紀》記載,唐八子被追封為太后「合其葬於先王(秦昭襄王)」。

推測埋葬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悼太子、秦始皇母親趙太后等人。


陵區總面積為二十四平方公里,共有一至四號陵園,三座「亞」字形大墓、兩座「中」字形大墓、三座「甲」字形墓葬、另有陪葬坑、地面建築遺蹟等。


秦東陵「一號陵園」,位於西安市臨潼區斜口街道辦事處韓峪鄉東北,西距秦芷陽城遺址約兩公里,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南北長1180米,東西寬695米。


2010年11月,警方破獲秦東陵盜墓團夥,繳獲盜自秦東陵一號陵園M2號墓,高柄漆豆一件、殘漆豆足座三件。


專家判斷M2號墓,為秦始皇曾祖父秦昭襄王陵墓,一號陵園應為秦昭襄王和唐太后,合葬的「芷陵」。


0會員
191內容數
述而不作 貼近真實 frogwong於1980年開始從事傳媒行業,由紙媒(報章、雜誌)記者晉升至總編輯。 2015年退休離開傳統媒體,進入自媒體領域,創辦山寨廣播。2022年開始述而不作,搜集公開資料,去蕪存菁,用最貼近真實方式,還原歷史。 山寨廣播網站 frogwong.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