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查理普通常識」-人類偏誤心理學part1

2024/02/1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打算重讀「窮查理普通常識」還有「納達爾寶典」


隨手整理一下心得


讀很簡單,但是能實際應用出來才是本事



【人類誤判心理學25條part1】個人受益最多是第4和第5點


1. 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


  • 人們會比較想做「做了會被獎勵(得到好處)」的事情
  • 祖母規矩(先吃胡蘿蔔再吃甜點)證實獎勵是有效的。我們應該要求自己先做不喜歡卻重要的任務,再做喜歡的任務作為獎勵

  • 富蘭克林:如果你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獎勵不一定是用金錢,性、友誼、伴侶、更高的地位…等,都可能是獎勵的工具
  • 即時的回饋遠比延遲回饋有效
  • 能使反射行為維持最久的方式為,隨機的撤銷獎勵模式
  • 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即便道德高尚的人,在激勵機制的驅動下,有可能有意無地做出不道德行為。得到獎勵的壞行為,容易變成習慣
  • 激勵機制會導致人在做壞事時覺得自己是正當的,為自己糟糕的行為找理由
  • 雇主的利益,總是因為員工不正當的以「私利為優先」而蒙受損失
  • 激勵機制引起的另一個後果是,人們傾向於「鑽營」各種制度
  • 懲罰也有效,但效果和彈性不像獎勵那麼好


2. 喜歡/熱愛傾向

  • 人們會喜歡 “被喜歡" ,所以會去愛對他友善的人
  • 喜歡/熱愛傾向的三個實質後果

(1) 忽略喜愛對象的缺點

(2)偏愛能夠讓聯想起熱愛對象的人、物、行為

(3) 為了愛扭曲事實

  • 喜歡會引發傾慕,傾慕也會引發喜歡。這種回饋模式一但形成,通常會造成極端結果


3. 討厭/憎恨傾向

和第二點相反


4. 避免懷疑傾向

  • 人會「盡快做出決定」以便消除懷疑
  • 如果一個人沒有受到威脅,又無需考慮任何問題,他是不會急於作出決定來消除懷疑的
  • 因此在困惑和壓力下,會引發避免懷疑傾向


5. 避免不一致傾向

  • 人「不願意改變」、且會「避免不一致性」的表現
  • 預防壞習慣養成比改掉壞習慣容易得多
  • 大腦的抗拒改變傾向,還使人傾向保留以下幾種東西:以前的結論、忠誠度、身份、社會認可角色
  • 第4和第5結合(快速決定+不願改變),讓有些人死抱著從小養成的錯誤觀念,直到進了墳墓還不肯放手
  • 凱因斯:新思想之所以難接受,不是因為太複雜,而是因為和舊思想不一致
  • 達爾文是成功化解"第一結論偏見"的其中一人。他很早就訊連自己努力考慮任何有可能推翻它假設的證據
  • 可利用"避免不一致傾向" ,博取他人好感

例如富蘭克林會請一個重要人物,幫他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忙,例如借一本書給他。如此這個大人物更欣賞富蘭克林,因為會幫他忙代表認同他。

  • 避免不一致傾向非常強大:一個人只要假裝擁有某種身分、習慣或者結論,他自己通常就會信以為真
喜歡交換彼此的投資邏輯 不用去挑戰彼此信仰或立場 不用完全成為某個人 只需要從別人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靈感和元素 做最好的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