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0
自從一月底憂鬱症症狀再次嚴重之後,工作也無法繼續,不能工作就表示沒有收入,我的壓力很大,過年前就帶著孩子們回去娘家,跟爸爸和妹妹一起生活了好一陣子,結果才回家沒幾天,就因為恐慌症發作而去看醫生,醫生勸我暫時不要想工作的事,我需要先穩定我的症狀,換了藥物給我。好不容易恢復到使用慢性處方籤的我,現在又變成每個月要去找醫生報到,心裡其實很挫折,但是我必須承認,待在家裡看書,讓我情緒平復很多很多。
醫生說他認為我完全恢復正常的機會很高,要我先不要急,但是經濟壓力讓我無法真正放鬆,爸爸打電話給我的時候,我跟爸爸說,我應該跟醫生說,只要有錢,我一定什麼病都好了,直接把爸爸逗笑了,跟爸爸聊著聊著,我卻忍不住哽咽哭了,我很驚訝,因為不太像是我「現在」會有的悲傷情緒,是一種包含很大委屈的情緒。
等掛了電話,細細感受之後,才發現原來是從小沒有感受到父母之愛的「我」的情緒,那個從小被母親暴力對待、父親迴避無視的「我」的黑暗情緒,直到現在才有被關心的感覺,於是就噴薄而出了,雖然只有一下下,我卻感受到了當時年幼自己的悲哀,我與母親不親,甚至因為她的言語肢體暴力,感情也淡薄,而父親也是這二年才開始跟我互動多一些,或許也是因為這樣,被我壓抑的許多傷痛(創傷),隨著先生過世之後的這幾年,慢慢發酵,全都跑了出來。
傷痛讓我更明白與接納人與人的不同,在與孩子們的互動中,也能夠以更好的方式溝通和理解,但如果可以,寧可平淡生活,也不想波折不斷。
李惠貞老師《成為自由的人》裡說到:「人通常都是歷經波折之後,才學會用新的眼光去注視生命的本質和美麗。或許我們不必等到那個時候。生命不是結果,是過程。」,大衛·懷特《撫慰人心的52個關鍵詞》,其中「絕望」一篇提到:「絕望是艱難但美麗的必要,是人對殘酷世界的理解。」,我不認為這些只是安慰之詞,至少在閱讀的過程我獲得了某種療癒之感,雖然還無法改變身處的狀態,但或許多少緩解了我對於生命的不想擁有,陪伴了我長久沒有被愛的感覺。
每個人都有自我療癒的能力,但現在的我還在谷底,但願大量的閱讀書籍,能夠帶給我繼續撐下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