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的緣與命:雜記後記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4.02 en France


  我和Aliette在巴黎的公寓和雷恩的家各看了一部電影,好喜歡他鄉的日常。

  在巴黎看〈Moulin Rouge〉(紅磨坊),沒有預算看真正的紅磨坊就找他的同名音樂劇電影來看,我也是到那個晚上才知道〈Moulin Rouge〉是 Jukebox Musical,劇情繽紛雜亂嬉鬧荒唐,就聽聽音樂、看看排舞和妮可基嫚,結束後我們大笑,她說很抱歉選了這部鬧劇,她想不起來以前怎麼會喜歡,我說歌舞片我通吃沒關係的;在雷恩的家我們選了〈Adieu Les Cons〉(蠢蛋告別式),其實大部分的法國小品喜劇都還滿對我胃口的,特別是這種講述一兩天內發生事件的電影,不拖泥帶水,每個場景台詞都很到位,法國人的思維還是很妙。

  很日常的還有我們一起走了很多路、說了很多話,恐怕比在台灣一整年說的話還要多,恐怕因為我們說的是英文,但我無所謂了,我告訴自己放假的時候好好放假,用什麼語言根本不是重點。就像跟其他身邊的朋友在一起時一樣,我們有無限繁殖的話題,什麼都可以分享,聊家人、聊工作、聊感情、聊信仰、聊未來,同年紀也同是文組的我們對未來的迷惘是相同的,現階段最大的困境是不明白工作的選擇與意義,想要有所挑戰與突破,卻發現生活裡裡外外的事沒辦法達到滿意的平衡,只能盡力得過下去。

  我喜歡和她聊宗教,因為自己沒有信仰,難以想像心裡有信仰是個什麼感覺。她說身在天主教家庭裡的每個孩子都是出生就受洗,也會有教父或教母,到了成年以後會再決定一次是否要以自己的意志出發皈依天主教,Aliette就是成年之後決定繼續作一名天主教徒,她說她很喜歡信仰帶給人的安定、平靜以及善念,信仰也讓人與人之間有更深的連結,在生活裡互相扶持,例如她搬到巴黎求學工作以後,找到一間投緣的教會每周日晚上做禮拜,維持自己的信仰是與世界互動的一種方式。

  我參與過一次她和教會合唱團的晚間排練,我們去到Saint-philippe du roule那一帶的教堂與其他朋友們見面,教堂裡依然很冷,大概十五個法國年輕人聚在一起暖身、開嗓,然後是合唱練習與分部練習,只有一名指揮,沒有任何樂器伴奏,每個人的聲音都很好聽,空曠的教堂讓合唱的聲音更飽滿還有回音,唱詩是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這些信天主教的法國人從小在教堂文化中成長,除了有信仰之外,也受到了好棒的音樂啟蒙跟薰陶,難怪很多西方的歌手都是從小在唱詩班裡找到歌唱的興趣與天賦。

  教堂裡的合唱排練也讓我想起從前帶營隊或做公演的那些記憶,一群人向心完成一件事真的很美。

  Aliette 曾經問過我最喜歡的漢字,五年日記裡也有出現過這個很棒的問題,從前回答「緣」,最近一年回答「命」,兩者對我來說是同一個概念,我十分相信也敬愛這兩個字。2020年夏天,她從空無一人的桃園機場搭上當晚唯一沒有被取消的班機回法國時,上了機場捷運的我深深體會到「緣」這個字,那年寫下:「世界那麼大,我們如何得以相遇相識,可能真的有神,我們不同的神各自的安排。」

  兔年到龍年的二訪法蘭西,重溫了多年前超越語言與文化的情誼,也在巴黎重新遇見留在那裡的靈魂碎片,從現在的我之中又落下了其他一點安放在那裡。

  謝謝Aliette,謝謝我們的緣與命。


raw-image



    人生如戲,所以生活裡少不了看戲,好好把感受刻畫下來為感受自己活著。也希望看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每一項味道都很好,餐桌上的談話也可以持續好久好久。
    「願聖米歇爾天使降福於我們的親人朋友,保佑我們免於世間苦難。感謝祢讓我們在這麼多年後重聚於此,盼望20年之後,我們能帶著各自的孩子重回祢跟前。願神保佑臺灣與她的島民。」
    「再別囉,我會再回來,等我回來,希望不會再是五年後。」
    我又回到法國,回到巴黎了,真正的 Re-voir。
    陳家聲工作室 —《馬文才怎麼辦?》 2024.01.04 臺大藝文中心遊心劇場
    活性界面製作Activa Productions —《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 2023.10.28 & 11.12 PLAYground 南村劇場.青鳥.有.設計
    每一項味道都很好,餐桌上的談話也可以持續好久好久。
    「願聖米歇爾天使降福於我們的親人朋友,保佑我們免於世間苦難。感謝祢讓我們在這麼多年後重聚於此,盼望20年之後,我們能帶著各自的孩子重回祢跟前。願神保佑臺灣與她的島民。」
    「再別囉,我會再回來,等我回來,希望不會再是五年後。」
    我又回到法國,回到巴黎了,真正的 Re-voir。
    陳家聲工作室 —《馬文才怎麼辦?》 2024.01.04 臺大藝文中心遊心劇場
    活性界面製作Activa Productions —《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 2023.10.28 & 11.12 PLAYground 南村劇場.青鳥.有.設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Wes Anderson的畫面一如往常讓眼睛享受美好的事物,即便聽說給的片酬不算太高,這種魏式cult美學也難怪讓很多大咖即使客串幾秒也甘願,宛如一種「沒關係,是魏斯.安德森啊!」的特殊情懷。但老實說,看完電影的當下我沒有太多感想,不過有件事在觀影過程中我就一直很在意
    Thumbnail
      本書首先簡單回顧法國歷史,並將甜點視為上層社會與國家的文化戰略,進而考察甜點對於不同階級群體的意義,以及歷史與社會變遷與法國甜點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身為觀眾的我們,原本應該是在閱讀真實事件,但是,經過層層時空的區隔,以及層層故事敘述者的不中立角度,實際上我們所見的事實,早已經都因為經過不同敘述者的「重新詮釋」,而成為扭曲的「故事」,而不是正在當時時空下的事實。
    Thumbnail
    觀看《法蘭西特派週報》彷彿閱讀一份內容豐富、文筆犀利且精彩無比的報紙;它承襲《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對過往回憶的致敬,諸如戰後法國、《紐約客》雜誌、文字寫作和平面媒體的黃金年代;但敘事較為雜亂、包羅萬象,並非如過去的作品有著貫穿全片的主軸,反而是將大大小小、細微末枝的瑣碎事物給拼湊成一個完整的電影
    Thumbnail
    《法蘭西特派週報》描述期刊創辦人已死,而最終刊的內容+訃聞,進而描繪「創作」的意義與價值,並回應這個世代對於創作的疑問:「創作需要風格嗎?創作可以不管創作者的品性與背景嗎?創作必須感性與理性兼具嗎?任何人都需要創作嗎?創作會有結束的一天嗎?」。電影本身帶點黑色幽默,卻不是強烈的諷刺,而是可愛的嘲弄。
    Thumbnail
    無雷分享與推薦,純粹個人感受與觀點,過去這個週末,接連看的兩部電影。寫我接連去看、各自精采的《法蘭西特派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與《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
    Thumbnail
    《法蘭西特派週報》一如往常的帶有魏斯安德森的獨特魅力,無論是畫面、主題、台詞都帶有著魏斯安德森的極致美感,不過這部作品卻極為私密,《法蘭西特派週報》完全是魏斯安德森在透過電影緬懷讚嘆他所愛的時代,劇中的種種皆是導演的熱愛,這也導致觀眾如果沒有這份「情」,就難以走進這個世界之中,
    Thumbnail
    前言                終於將《生命政治的誕生》給完整地讀完了。雖然不能說讀完一遍傅柯的演講稿,就能夠非常清楚完整地抓住傅柯的思考脈絡,但對於初踏上學術之途的研究新手來說,的確是了解「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與「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概念有很大的幫助。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Wes Anderson的畫面一如往常讓眼睛享受美好的事物,即便聽說給的片酬不算太高,這種魏式cult美學也難怪讓很多大咖即使客串幾秒也甘願,宛如一種「沒關係,是魏斯.安德森啊!」的特殊情懷。但老實說,看完電影的當下我沒有太多感想,不過有件事在觀影過程中我就一直很在意
    Thumbnail
      本書首先簡單回顧法國歷史,並將甜點視為上層社會與國家的文化戰略,進而考察甜點對於不同階級群體的意義,以及歷史與社會變遷與法國甜點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身為觀眾的我們,原本應該是在閱讀真實事件,但是,經過層層時空的區隔,以及層層故事敘述者的不中立角度,實際上我們所見的事實,早已經都因為經過不同敘述者的「重新詮釋」,而成為扭曲的「故事」,而不是正在當時時空下的事實。
    Thumbnail
    觀看《法蘭西特派週報》彷彿閱讀一份內容豐富、文筆犀利且精彩無比的報紙;它承襲《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對過往回憶的致敬,諸如戰後法國、《紐約客》雜誌、文字寫作和平面媒體的黃金年代;但敘事較為雜亂、包羅萬象,並非如過去的作品有著貫穿全片的主軸,反而是將大大小小、細微末枝的瑣碎事物給拼湊成一個完整的電影
    Thumbnail
    《法蘭西特派週報》描述期刊創辦人已死,而最終刊的內容+訃聞,進而描繪「創作」的意義與價值,並回應這個世代對於創作的疑問:「創作需要風格嗎?創作可以不管創作者的品性與背景嗎?創作必須感性與理性兼具嗎?任何人都需要創作嗎?創作會有結束的一天嗎?」。電影本身帶點黑色幽默,卻不是強烈的諷刺,而是可愛的嘲弄。
    Thumbnail
    無雷分享與推薦,純粹個人感受與觀點,過去這個週末,接連看的兩部電影。寫我接連去看、各自精采的《法蘭西特派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與《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
    Thumbnail
    《法蘭西特派週報》一如往常的帶有魏斯安德森的獨特魅力,無論是畫面、主題、台詞都帶有著魏斯安德森的極致美感,不過這部作品卻極為私密,《法蘭西特派週報》完全是魏斯安德森在透過電影緬懷讚嘆他所愛的時代,劇中的種種皆是導演的熱愛,這也導致觀眾如果沒有這份「情」,就難以走進這個世界之中,
    Thumbnail
    前言                終於將《生命政治的誕生》給完整地讀完了。雖然不能說讀完一遍傅柯的演講稿,就能夠非常清楚完整地抓住傅柯的思考脈絡,但對於初踏上學術之途的研究新手來說,的確是了解「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與「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概念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