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如川流,而我們身在其中。
大自然音樂製作人吳金黛全新單曲〈光陰裡的川流〉,與臺中國家歌劇院合作,作為「WE ART ALWAYS TOGETHER 2023」年度回顧影片的主題音樂,以「水」的意象貫穿,呼應人潮與車流的復甦與絡繹,也表現時間與事件的流動性。而藝術亦像是川流一樣源源不絕,持續地在人們的記憶中流淌。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世界的轉動像是按下了停止鍵,整座城市也彷彿進入枯水期,失去了蓬勃生機,然而城市的記憶是綿延的。這首曲子描繪萬物蟄伏後,整個世界再次流動的氣息,像川流般穿透了阻礙,洗滌出剔透的光彩。
四季更迭,而川流以不同的面貌與型態,持續灌溉大地、注入生機。一座城市,也彷彿是一個流域,穿梭其中的人事物,如水分子般在彼此的光陰裡流動。
在這首單曲中,我們聽見了川流在日常間溫柔地流動。風編也特別邀請金黛和我們分享創作背後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吳:《川流》是人潮、流、客群,比喻綠色劇場永續不息的核心意念,更有代表人潮源源不絕的意涵。將人與環境,用環境音樂做連結。用聲音带領,串流整年度的劇場故事。
(大家有發現金黛在哪裡嗎?)
吳:其實我對於水是恐懼的,而這份恐懼是源自於我十一、二歲的一個經歷。當時我們家住在市郊,家門前有個魚塭,每到夏天時就會有很多小孩子在魚塭玩水。不幸的是,有個小孩就在玩鬧時溺水過世了,是一旁的建築工人把他撈起來。我就看到他被撈起來後,成了一具黃裡透紫的僵硬屍體,這對當時的我來說十分衝擊。在那之後,我開始認識到了「水」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吳:有啊!像我很常到野外去採集聲音,有時需要溯溪或踏水而過,愈緊張就愈容易出狀況,好幾次我都在水中跌倒,不是受傷,就是器材泡水。事後回想起來,好像就是源自於兒時看到水的力量後,對它產生的那種恐懼感,也導致我後來在嘗試潛水的時候,非常害怕那種踩不到底的感覺。
吳:雖然我受到後天影響而對水感到恐懼,但我覺得我天生對於水的感受與想法是,這不光是一個自然現象,同時也是時間和空間上的流動。它有光影變化、有多種形態與樣式,也孕育了很多生命,從歷史上更可以看見許多文化都是沿著有水的地方在發展。水是一種具有強大力量在連接時間跟空間、很有趣也很神奇的元素。
吳:大約在兩、三年前,我們在信義路和基隆路口拍攝宣傳照。當時候那個路口還有天橋,我們就在上面進行了拍攝,不過之後天橋就被拆除了。現在回過頭在看這張照片時,就可以感受得到我所形容的那個「川流」。也許時空背景改變了,但所有人事物與記憶都依舊在這座城市裡,川流不息地流動著。
風:過去蠻長一段時間,世界都像是進入了停擺的狀態,當再次感受到生命氣息的流動,確實會感到十分感慨~
吳:所以這次能和臺中國家歌劇院一起合作,將我所看到城市或是藝文界的復甦融合進去,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風:聽到金黛這次的作品真的有很多感動,也謝謝金黛今天接受我們的訪問啦~那麼,風潮大明星,我們下次見!
💿數位收聽| https://lnk.to/muziu-W033
作曲:吳金黛|製作人:吳金黛|編曲:吳金黛|大提琴:范宗沛|小提琴:謝言誠|錄音:范宗沛、謝言誠(詮釋音樂錄音室)|混音:曹登昌、謝言誠|母帶:何慶堂(潮流錄音室)
★兩屆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
★台灣大自然音樂及聲響採集代表人物
★參與製作專輯曾獲13座金曲獎、2度獲得葛萊美提名。
吳金黛,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風潮音樂總監。就讀美國楊百翰大學音樂系,專攻錄音技術。1999年推出的〈森林狂想曲〉巧妙融合台灣物種聲響與當代演奏音樂,為台灣的自然音樂領域開啟先河。曾製作《森林狂想曲》、《我的海洋》、《最近的天堂》、《鳥》⋯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大自然系列專輯,擅於將自然與環境中的聲響,轉變為音樂創作的素材與動機,引領台灣「聆聽大自然聲音」的熱潮。除了自然演奏音樂外,亦擅長跨界音樂製作,致力於傳統音樂的保存與活化,並跨足流行音樂,不斷突破樂種間的藩籬。
2001年以台灣第一張海洋音樂專輯《我的海洋》榮獲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類「最佳製作人獎」,2010年以《鼓之島》專輯,入圍第52屆美國葛萊美「最佳傳統世界音樂獎」,2012年以與Daniel Ho共同製作的《吹過島嶼的風》,入圍第55屆美國葛萊美獎「最佳世界音樂獎」,2013年以《天空的眼睛》榮獲第14屆美國獨立音樂獎「最佳傳統世界音樂獎」,2017年與Daniel Ho再度攜手,共同製作集結多組頂尖內蒙古音樂人的《聽見呼倫貝爾》,榮獲傳藝金曲獎「最佳跨界音樂專輯獎」。過去十多年間,吳金黛聯手不同製作人聯手,為「泰武古謠傳唱」製作三張專輯,更是屢創佳績,分別獲得流行音樂金曲獎及傳藝金曲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