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體編號:MSZ-006–3
高度:19.85米(MS)/24.32米(MA)
重量:28.7噸
駕駛員:嘉美尤.維達
登場作品:機動戰士高達Z
無限期持續的Zeta補完計劃今次來到2023年誕生的最新Ka版MG Zeta。等了近一年價格回落後入手,組裝了兩個月,最後階段才發現少了一塊板件,居然是眼睛的透明件。不知是一開始就沒了,或是組裝過程中遺失。
遍尋不獲,唯有安慰自己,這台變MA吧,再入手一台KA or MG2.0維持MS形態。話是這麼說,以我的財政狀況恐怕要五、六年以後才有辦法了。
除了模型之外,今次同樣分享一些簡易居家拍攝方法,實驗圖在文末。有興趣可以參考看看。
自從Ka Z的官圖公佈,網友幾乎一面倒認為MG2.0的壯碩的外型更好。Ka版慣例的修長比例,尤其是面相,整容式拉長。詳細留待將來MS形態再說明。
今次主要集中講MA形態,單論外觀輪廓,Ka Z的MA形態比較出乎意料之外。
先講一些優點,Ka Z的MA托賴模型技術精良,機械結構設計巧妙,在變形過程中已感受到滿滿的誠意。腰身的收縮形態,頭部下降、天線摺疊,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很精準,稍微卡不準,歪掉,外形就沒那麼標準。
不過這也另一個煩惱,因為卡榫公差極少,不是很好對位。關節強度很夠,很夠的意思是要用陰力,非常小心才有辦法卡得準。擺姿勢要求的技巧更高了。十分佩服官網拍攝者能夠調節成精準對稱。我調了好久還是沒辦法100%左右對稱。
喜歡變形的玩家倒是能夠獲得優勢的體驗,手續雖然繁複,過程中卻能體驗一台真實機械在變形的感覺,而不是RG Gaogaigar那種玩具變形的感覺。
MA形態的細節非常可觀,銳利裝甲,流鍊造形,關節呈現的機械結構尤其出色。原本的骨架變成MA後外露的部份,感覺和現實世界的動力管線、抽捍等機械構造十分相似。完完全全是假如有一天Z高達出現在現實世界,它就是真實的設計圖和藍本。
另一個比較頭大的缺點是,MA形態相較於HG,不夠流線形、不夠修長。下面放一張拍得不怎麼好的HG照片作比較。
HG 1/144的Wave比例是長方形,用尺寸有比喻,貼近16:9。Ka Z則貼近3:2,較為正方形的感覺。因而穿透力、魄力夠不上HG版。RG的MA形態還沒變過,聽說骨架脆弱,一生只能變一次。嘛,RG價格也沒有很高,多買一台也可以啦。
Ka Z的每個局部我都很喜歡,至少目前是各個比例模型中最喜歡的。然而也因此有一種不協調感,MS時感覺還好,MA時則因為每個部件之間距離太遠,縫隙較寬,感覺是每個機構各自獨立,沒有整體感,統一感。
從MA底部往上拍的照片較能看出端倪。MA下方分成左翼、中盾和右翼,三者不在一個平面上,有高低落差感,中間連接的中空空間也是頗寬闊。造成三個「機頭」的錯覺。
猜測是雙翼尺寸縮小而讓底部看起來統一感不足。從側拍圖也能看出,MA機頭和機翼之間的空隙很難不該人在意。
第二個沒有一體感的地方在於機體的水平切面。試着把Ka版頂方的光束步槍取下,從機身往大腿的方向望過去,機身後方突然往上抬升了兩階,感覺頗突兀。
讓我們把HG的光束步槍缷下來,不知是否能感受得到所謂的一體感的感覺。
諸如此類的細節,雖然無損我對這台Ka Z的熱愛,然而從拍照的角度,容易變成只有一個角度好看的機體,就是官圖的上45度俯視圖,而且把尾翼拉高與到和機頭呈三角型。然後就要考攝影師的構圖和角度功力⋯⋯很明顯我的功力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大約在之前拍沙煞比的時候找到一套小房間打光模式。用閃光燈做出現場光,LED燈做側光,勾畫輪廓。視乎機體,LED出力在10-30%不等。
這種做法很適合幫主體退地,要是不退地,只要選取背景,後期再推爆曝光,放在白色刊物上,就能做出類似退地的感覺。下方的Hi-V、Ka Z MG形態均是用相同佈光來拍攝。
純粹是拍到悶,想換點方法。況且這台Ka Z 值得更多拍攝實驗,畢竟它目前是我手頭上單價最貴的模型⋯⋯不過都是些失敗作。
首先想到的是希望讓這部銳利的機體立體感加強,那就需要加深輪廓,因而用單燈打了側光。可是,背景出事。因為背景不吸光,是透米白色的牆壁,導致光打下去,不能只聚焦、呈現在主體之上,不太舒服。
這張照片不想需要造成型錄,所以我想呈現那種在黑暗中,只看到一絲機體邊沿的感覺。然而以目前手頭上的工具,暫時想不通該用哪一種方法做到。
房間裡的牆壁不是純白,常導致背景白平衡不準確,遍黃。拍沙煞比的時候尚且不覺,畢竟黃與紅不是那種關係。然而黃與藍就是勢不兩立的態度,要是不把背景選取,分離調色,背景回復正常白平衡的同時主體也會變藍。
另一種做法是放棄用閃燈做環境光,只用兩盞LED燈打亮主體,使背景不受光,盡量啦,白牆真的很煩,我喜歡黑。拍出的效果就像這樣。
這個效果我還蠻喜歡,然而要退地的效率就會較低。最近又在想,不用做一種漸變的效果,讓光線自然過度。結果就變成這一輯照片的第一張,變型中的Zeta Gundam了。
讚好錯重點專頁,一起胡言亂語:https://www.facebook.com/inart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