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家庭工作的知識性理解(工作前的理解)
.從知識的學習,去瞭解同儕的特殊疾病,當瞭解之後才知道要怎麼去跟對方相處。
.我們教孩子是要讓他學習要怎麼做,能夠回到家中面對媽媽的恐懼(媽媽操弄孩子),不是老師罵媽媽就可以解決,而是讓孩子能夠長出能力。
.容納之窗(理想的情緒調節範圍):能覺察與調節心情,想法保持台姓,能夠保有人際連結。
高機動區:破掉的人,認知功能會喪失,整個情緒大爆走。
低動機區:破掉的人,凍結。
當你開始和個案講道理的時候,就是自己的容納之窗破掉,因為你的角色已經不在是輔導老師。
.綏靖:就是懷柔政策。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就是神經牽動的情感。
自我調節←→他人調節(安全的人找他調節、喝下午茶吃點心)
.肯定+同理反應
自己本身內在得情緒是什麼?不是只有表層的情緒。
→生氣、傷心、恐懼、厭惡/羞愧、驚訝/興奮、喜悅
.深呼吸就是調節,我吸一口氣吸進身體,吐氣慢慢吐出來,把身體的壓力放出來。
給支持的力量,是碰手背、膝蓋(坐著的時候),請務必先詢問可以碰這個部位?
不要放在後背(這是餵奶才會安撫)或是肩膀(因為個案情緒很亢奮,肩膀也會是聳著的)。
系統合作裡面最難的是關係,你跟不同的機構、同事、上級長官、記者等,你怎麼說話?
社工調查的案件,依照兒權法走的調查,都會更加嚴重(最便宜是六萬,甚至會剝奪你你這輩子的工作(比如你是老師、社工、兒童相關工作等)。
要讓孩子有信心去面對,就是要讓孩子在我們面前是安全的,不會被修理、秋後算帳,可以承認自己的錯誤,甚至是有犯錯的機會,不會因此被處罰。
.終點即起點
當案子來的時候,你要思考這個案子什麼時候會結案?
帶著家庭的知識與技能,接住當事人與家屬,最重要的是記得接住自己。
.對頻聚焦
家庭工作者看見的是關係,而我們的工作是連結。
.個別即家庭工作的差異
看出去的世界不同;個別:看見個人問題,努力解決問題;家庭工作者:即便對著一個人說話,我們看見的是這個人背後的脈絡與系統。
.家庭就是系統
家庭系統導引整個系統的運作。
.回饋、訊息和控制,可以用吹冷氣來形容,比如有一個班級狀況是35度,但是正嘗是25度。
正向回饋:我們一直壓,從35壓到25度,這就是正向回饋。
負向回饋:但是壓縮機到一定溫度就會停下,直到溫度又上升超過25度,在調整回來25度,就是負向回饋。
.Bowen八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