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什麼時候感覺最快樂呢?
→精神不好,打自己喜愛的電玩,無法讓我感受到樂趣,只會在之後讓內心失序。
精神好時,設定一項自己有興趣、工作的挑戰,並且挑戰成功時。
完成工作達成目標時,獲得內心壓力釋放的瞬間。
因為苦痛是平衡的,享受在思考解決達成目標的過程,還欠缺哪些項目,努力去實踐,這過程雖然複雜,但付出的努力越多,後續產生的快感也越多!
簡單來說,就是不斷設定生活目標,持續進入心流狀態,試圖達成最優體驗狀態,讓精神損耗(精神熵)暫時從世上消失,是讓人上癮的原因,也最讓人感到快樂!
●享樂與樂趣的差別? 取決於{完成後的成長性},單純看電視是享樂,看完電視後寫下心得啟發是樂趣;單純打射擊遊戲很爽是享樂,把射擊遊戲的攻略、重點紀錄分享出來,和他人產生共鳴,是樂趣。
進行活動時,自已其實也不確定是否能夠完成,樂趣的元素帶有一種隨機性,可能會成功或失敗,成功時是依靠自己的能力來完成,失敗了可能是自己能力不夠。
{活動複雜度}的差異,帶來不同樂趣的域值。很單純簡單的活動,也能帶來樂趣,但回饋的樂趣相對低得多,帶來人的成長與啟發也低。
●單純享樂會有什麼不好或問題嗎?
享樂、放鬆是人大腦的本性(多巴胺的運作),一種反射腦的設計,像是位希望持續獲得糖果的孩子;人需要思維腦,透過建立的{原則}加以管制、約束,才能獲得內心的秩序,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其實我覺得正常人都是具有多重人格的:
1.一種是意識人格,就是自己本體、思維腦、二階段思考,透過思維,能做決策、理性思考,做出與自己價值觀相符的決定並執行。正向成長的人格,已經建立屬於自己的原則、價值觀,像是位盡職的父母親,希望孩子變好。
2.再來就是上面提到的反射腦,沒有經過訓練的反射腦,通常會希望持續放鬆、持續享樂的本能人格,像幼童般一天到晚想吃糖、放鬆、找尋娛樂。
3.最後是潛意識人格,沉潛於顯意識底下,透過冥想等方式可與其接觸,平時可能會被社交媒體、廣告影響到潛意識的運作,生活中某些選擇被特定品牌廣告影響就是顯例。
反射腦、直覺決策的存在並沒有不好,因為這樣可以減少大腦的損耗;但其實反射腦的決策是可以被修正的,當思維腦成功約束、調教,透過循序漸進的習慣調整過程,讓反射腦知道了好處,最後直覺就會抉擇對自己有幫助的習慣。
我自己在周六、周日時,是我的放鬆日,周末時,不做子彈筆記、不健身、不跑步,但是某些生活習慣,當自己知道對健康、成長有幫助時,還是會不自覺、習慣地去執行。這就是反射腦已被調教的案例。
一直看電視變沙發馬鈴薯、一直找一夜情尋求刺激,有什麼不好嗎?
若享樂、放鬆的過程可以讓你額外獲得些什麼啟發或成長,那也許沒有什麼不好。
最近在寫人生目標時,有個問題相當有趣,若您有無限的金錢、時間,你會想做什麼?
瘋狂看劇?看久了也會疲乏,覺得人生沒目標,一種放鬆過久的失去內心秩序的失落感;試想最後臨終前,你的兒女對你的印象就是一位一直在看電視的爸爸。如果你希望你的人生被如此評價,也確實沒什麼不好?
….想想其它自己瘋狂想法想做的事情,若過度進行,其實都會延伸許多問題。
重點還是在於建立人生目標(天命),以終為始,將所有人生事件整合成一連串的心流活動,對自己應扮演的角色(父親、丈夫、兒子、員工)做好設定好的目標,透過設定目標→達成目標→思考問題→解決再優化的過程,持續尋求樂趣,才是正道。
●樂趣的元素有哪些?
Ans:與心流的元素相仿,都需要
1.花費精神能量進入專注狀態
2.N+1的挑戰性目標、有足夠的能力,當人透過練習已經熟練後,該目標已不具備挑戰性,那麼就會感到無聊,需要設定更高強度的目標才能再次感受到樂趣。
3.有具體的檢核點
4.回饋來自於任務本身(產生的金錢回饋都是副產品)。
5.自己真心想完成,覺得有趣、特定目的性。
6.充滿自信、擁有行動掌控權。
7.讓人忘記時間、挫折、苦難。時間不是絕對要素,但有充足的時間可讓樂趣性增加。
●自得其樂的人如何在混亂中製造內心的秩序?
→先睡飽、擁有隨時找到樂趣的能力,拿回獎賞的控制權,活在當下,從當下中透過觀察、感知,找到行動機會,設定目標,試圖進行心流完成之。
●業餘者vs愛好者 的差異~?
→
都著重體驗(回饋感)而非成果(成就)。
{業餘者}:做喜愛做的事。比專業專注的主題,更個人化、更專精化,專業一般需要需要建立理論基礎,可能會遺漏業餘者專注的觀點,能帶給人不同角度的分析。
{愛好者}:樂在其中,一種單純的興趣為動能進行主題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