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指數:3.5顆星
不適合對基本經濟學沒有概念的人閱讀,但是適合有概念想深入探討通膨的人。
重點整理:
一、通膨的成因與影響
通貨膨脹(通膨)指的是物價水平普遍持續上升的現象,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造成通膨的主要因素包括:
- 過多的貨幣發行
- 賣方預期的購買力下降
- 支出的增加
- 外部或內部衝擊
- 硬性工資上漲合約
- 金融資產上漲
二、通膨的衡量方式
衡量通膨主要依賴幾個指標,其中最常用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CPI 反映一般家庭購買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動,需要以下調查:
- 建立市場籃 : 調查市面各種消費商品、家條消費習慣
- 每月記錄價格變化
除了CPI,還有其他指標如PCE、PPI、ECI(美國僱傭成本指數)和HICP(歐元區調和消費者物價指數),用於不同的經濟分析和政策制定。
三、CPI的統計偏誤
CPI作為一項統計數據,會有許多可能發生的偏誤:
- 替代偏誤:消費者在價格變動時,會改變購買行為,例如轉向較便宜的替代品。
- 商店替代偏誤:用不存在商品籃的店家取代原本店家。
- 品質變化偏誤:產品品質改善可能會延長使用年限。
- 新產品偏誤 : 未被加入市場籃的新產品。
- 個人回答傾向
四、該如何解讀CPI?
通膨的解讀有許多法則或效果,著名的Phillips Curve等方法都可以讓我們對於當下應該要放鬆金融環境或緊縮有更好的方向。
- Phillips Curve菲利浦曲線 : 通膨和失業率呈現逆相關

- Taylor rule泰勒法則 : 通膨每上升1%、央行就會提升1%利率

- Fisher effect費雪效果 : 提高名目利率可以提高通膨

總體來說可以總結成下面這張圖,不同的名目利率的變化方式對於通膨的長短期的效果是不一定的。
至於長年以來美國聯準會或台灣的2%的通膨目標則是沒有任何根據。

總結圖
五、低通膨的風險與對策
有通膨就有通縮,通縮可能是比起通膨更難解決的問題。
若通膨過低或接近於零,可能會陷入通貨緊縮的循環
- 通膨過低
- 短期利率下降
- 民眾寧願持有現金
- 央行降低利率
- 費雪效果導致通膨再降低
- 重複4.5.直到名目利率=0%
為應對低通膨,經濟政策可採取措施包括:
- 貨幣政策調整:如降低利率(使名目利率<0%,例如日本)、量化寬鬆(購買公債、股票.....)等,刺激經濟增長。
- 提高通膨預期 : 保證利率維持低檔等提高通膨預期的方法。
- 財政政策支持:增加政府支出,刺激需求。
六、通縮的成因與影響
通貨緊縮(通縮)指物價水平普遍持續下降的現象。主要成因包括:
- 貨幣供應減少
- 生產過剩
通縮在某些情況下(如技術進步)可能有利。
心得探討:
本書在探討通膨方面給出了較為非主流的見解,例如認為通縮有益、通膨是國家為了減少債務而故意不使它消失等等。
我沒有很認同書中對於通縮的觀點,拿日本舉例,日本陷入了長達20年的通縮,對於國家的生產力、創造力都有很大的抑制,甚至因為長期的負利率催生出許多靠借貸維生的殭屍企業,這些都會嚴重的影響國家的競爭力;但是對於書中通膨2%的觀點比較認同,2%的通膨數據到底對於經濟體的影響是怎麼樣沒有人知道,或許2.5%其實更好?或許1.5%我比較不會買不起東西?
總而言之,面對目前高通膨的社會,我們應該先了解通膨、探討通膨成因,才能對未來的財務規劃有更進一步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