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思想概說-略註.1

閱讀時間約 43 分鐘

業思想概說—業報因果地獄見聞/慧淨師、佛可師/編輯—象山慶略註(24.6.19)

一、業力不思議

《華嚴經》、龍樹菩薩《智度論》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經論都有「五不思議說法。

眾生多少不思議。宇宙中一切眾生無量無邊,不增不減,此為不思議

業力不思議。烏不染而黑,鷺不洗而白,大凡一切眾生之善惡、美醜、幸不幸,皆是業力使然,一一皆不可為人所測量,故不思議

龍力不思議。印度人相信天界中有八部眾奇特神格存在,其中龍神擁有隨意起雲降雨力量,此為不思議

禪定力不思議。靜心入禪定三昧得神通力,可於空中自由飛行,此為不思議

佛法力不思議。佛證悟境界、佛之說法佛救度眾生之力皆是超越一切不可思議力量。[1]

所謂不思議是以人類知識無法測量,以人類能力無法撼動。任何一個宗教若是沒有不可思議性,那便稱不上是宗教。所以「正是不思議才可信」,這認為是宗教本質。

稱為佛教根本思想的理法,原本是人道德行為因果觀念結合,所謂「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善因樂果,惡因苦果」因果律,不論喜好否,都是刻在有佛教思想信仰人心中。他們如何都不認為善行得惡報,惡行得善報,這就是被佛教因果業感[2]思想熏陶證據。近兩千年前,佛教初傳入中國,中國民眾了解佛教三世因果道理,從心底有了恐懼。一千四百年前佛教起初傳日本亦如此。是中國日本,在佛教傳來之前,人們都沒有嚴肅而徹底因果業報觀念,初接觸貫通三世因果思想時,人們便有了恐懼震驚心理,這是必然

基於道德行為上所顯現業因業果的思想,隨著宗教性越來越深,逐漸具有了極其靈異超自然因果觀,不可思議的也濃厚,終於成為了五不思議之一「業力不可思議」。

因為業力不可思議,所以不能直接將業因果律科學因果同視之。佛教廣而論之,它有六因、四緣、五果[3]複雜因果論。在此之中並非沒有類似於科學因果理論,然而一般說起佛教因果說,的就是業報因果的思想。在科學因果中,一件事情發生(因)另一件事情發生(果),兩者一定有時間繼起(前後)關係,且這種關係是必然,並非偶然[4]。然而業報因果關係卻並不一定是時間繼起關係,因果,有相隔兩世三世,且對於因可能會有偶然果。

科學因果如何都可合理說明,但佛教業報因果是不可思議非不能說明。先從心理上分析道德行為成立過程,進而探求業本質。

二、思想的由來

釋尊出世當時,印度正值古來正統婆羅門教勢力衰退,各種各樣自由思想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嶄露頭角,種種哲學、宗教思想紛立,相互競爭。其中「緣起論」就是站在釋尊獨特的思想立場上建立的思想所謂緣起就是依緣而生起。宇宙間一切事物沒有一件是孤立,一切皆是相緣而生,相依而起不論佛出不出世,此緣起法都是支配一切宇宙人生原理。現在,實際上一切事物若從橫向上看是無限緣起是空間緣起;而一切事物若從豎向上看,是相互聯繫而生是時間緣起。此時間緣起正是因果法。而佛教中,空間同時因果法並非沒有,但可能是一種特別思維方法。說起因果,或認為在因時間前後緣起才是正確

因果觀結合的思想並不是釋尊最初提,在佛教有近千年以前,正統婆羅門彌曼差派哲學中就已有明顯萌芽了。隨著業的思想逐漸深化發展,佛教自不必言,此思想還成為了許多印度思想的背景來源,給東洋精神史帶來了深大影響。原本業是道德、宗教行為。行為停止後必會留下「餘習」,餘習作因,又會引起下一次行為(果)。更甚,相應因善惡而呈現出超自然種種果報。因果存在著必然性,這就是彌曼差派想法。至此,業力不可思議性更加濃厚,最終發展成了業道輪迴的思想。這種想法在奧義書哲學中越來越有組織化,有名婆羅門哲學家雅伽瓦克亞在《大林間奧義書》[5]中有以下,常引起學者的注意。「誠然,善業之人為善,惡業之人為惡。依淨行成淨,惡業之人成黑。曰,人依欲而成,從欲而有意向,隨意向而有業,因業而有輪迴。」佛教思想也必是繼承了前代思想,但是,佛教中還有其特有精密研究,以下試述其概略。

 

三、作為意志行為

(一)意志——思[6](Cetanā)

業是原語Karman翻譯,我們的日常行為,特別是道德行為。我們無行為就不能生活,生活就是行為。小到個人行為,大到集體戰爭,無不是人類業。業既是道德行為,就須由心生起,否則不完整。

然而,雖總說為心,但心有種種作用。佛教心理學細分了心作用,現在普遍使用是知、情、意三種分法。知是知識,是識別、判斷事物作用;情是情感,是喜怒哀樂心情作用;意是意志,知情都是屬於內面,而意志是從心底向外迸發活動。

是同一個心作用,不能分割,但暫且從心主動分成三種。那麼,現在作為發動道德行為心是這三之中哪一個呢?不言而喻,必是意志,因為單單有知識感情是不能直接構成行為。例如,雖知布施是一種善行,不直接成一種道德行為。且,雖布施有了讓他人歡喜讓自己歡喜情感,那不能直接構成布施行為。當然,全然不伴隨知識情感意志是沒有,但是不待意志發動行為不能成立。在佛教中,意志是「思」(Cetanā)

根據佛教解釋,思有「使心造作」功能,在感覺、知覺、想像一切心理作用根底運作,是令種種作用成就心。思就是全部心作用根本,同時一切行為根本意志。若是善意志生起就會有善業,而惡意志生起成為惡業。

(二)思業思已業

思是意志活動,是從心內向心外表現。而這種表現順序在《中阿含經》中分為「思業」「思已業」兩種。所謂思業是內面意志,已在心中決定,但未現為外部行為。

所謂「思已業」,在心內決定意志已為身體上行動表現了。例如,想布施決心是善思業,而動手行思已業。欲欺騙人貪求暴利決心是惡思業,而運用虛偽語言欺騙人就是思已業。

(三)身、口、意三業

其次,將「思業」之名改為意業,且「思已業」二分為口業身業時,身、口、意三業分類就形成了。「思」常「意識」共同作用故名為意業。意志在口音聲上作為語言表現就是口業,可是語業,而意志在身體動作上表現就是身業。例如動口吃食物不是口業,而是身業。

我們只要活著就日夜離不開業,恆常造作三業。雖說是宗教活動,但若離開三業不能成立。在佛教中,心中念佛是意業,口中稱名是口業,屈身禮拜佛是身業。其他好惡好,每日我們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身、口、意三業。其中雖有輕的也有重,有大的也有小,但既然是由意志呈現三業,全都具有作為意志行為價值。

(四)業善、惡、無記

業是人道德行為,既然是道德行為,就必然有善惡評價。貓狗一類動物雖有意識行為,但是牠們並沒有對自己行為善惡評價能力,因為牠們雖有意識沒精神。人是精神存在,所以只要是人就須考慮行為善惡,若人不能自覺[7]行為善惡,那便無法辨別正邪了。若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慾望而做出荒唐行為,那就完全是從人向動物墮落[8]了。

佛教建立「三性分別」來評價一切事物。所謂三性就是善、惡、無記。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三種。如此,善業中有樂果,惡業中有苦果,此是業報因果,這在上面已闡述過了。積累善業,晚,都必會得到好幸福果報;造作惡業必會招致壞不幸結果。然而,無記業卻沒有感招果報能力。所謂無記業就是既不是善不是惡業。因為既不是善不是惡無記業是極其微弱業,所以不會感招善惡苦樂之果,因此無記業不是道德、宗教評價對象。雖無記業可感招無記之果,但是因為這種既不是善不是惡果報是無意義所以排除在業報因果律問題之外。

過去著作《成實論》訶梨跋摩就舉了一個有趣例子明三性之業。例如,有三人作伴一同繞塔寺而行。一人為了禮拜佛、念佛功德而行,一人想著盜出寺內寶物而行,一人什麼不想只是打算乘涼漫步。三人在同一個場所同樣造作了意業、身業,但是第一個人業是善,第二個人業是惡,第三個人是無記業,也就是各自起了不同業,有思之善、惡、無記等的差別。第一第二業各自感招了苦樂果報,而第三之業因為是無記所以在道德上並沒有招致重大果報。

(五)善惡標準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個問題在古來倫理學上是一個重要課題,是很多學思索對象。善惡問題,大致以常識可直觀地判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多以常識來判斷。但是,若要下一個嚴密善惡判斷標準是相當不容易不簡單。一塊裁剪長度有幾尺幾寸,大概目測可知,若要嚴密計算它尺度,須找一把作為標準尺子。嚴密倫理學必須制定一個善惡標準。

如今沒有時間在此一一列舉東洋西洋善惡標準論來評價了。雖雖在佛教內部有各種各樣說法,但是現在不一一列舉了。而最普遍使用天親菩薩《唯識論》中說法,

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


能為此世、他世違損,故名為惡。……


此世是現實生活,他世意味著死後未來生活。所謂順益是能隨順給予利益;而違損相反,是常違背帶來損害。就可理解為,能順應現世自己、他人社會,不傷害之,能增進自他利益幸福,且這種幸福是惠未來生活行為就是。反之,違背自他社會,傷害之,且帶來損害不幸,並且禍未來生活行為就是

以前標準論只是考慮現世倫理生活,但是因為佛教是探討橫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迷悟連續發展教說,所以其所立論善惡標準,順益、違損、幸福不幸都不僅限於現在這一世,而是涉到未來生活。天親菩薩之言雖簡單,但卻應該說是一種很貼切「幸福說」。

(六)十善業十惡業

如上所說,在我們的日常行為中雖有許多既不是善不是惡無記業,但仔細回想,會發現許多都是應該評價道德行為。當然其中有輕有重,重大行為引人注目,輕毫不起眼。但雖是毫不起眼輕微行為是由意志體現,如此就不得不認為是道德行為了。例如,像帝銀事件那樣殘忍殺人行為實際上就是恐怖行為,令人震驚,這是在法律上在道德上都有很尖銳批判。然而我們每日總是隨意地說他人惡口、殺害鳥獸,卻對此無動於衷,認為有什麼錯。但是從佛教立場,不管是顯眼的或不顯眼行為,只要是由我們的意志有惡業,都是同地應該被嚴肅批評道德行為。

如此,人們日日所造善惡業是多種多樣,難以列舉。特歸集十種「粗顯[9]之事」,「十善業」「十惡業」。就是顯眼、重大。

然而,一般我們人類造作業更多是屬於哪一種呢?對此,釋尊教導說:「住於欲界、散地,比起善業,常多造惡業。」佛教建立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三有)世界觀。其中,人類世界屬於欲界,色、無色界屬於定地。所謂散地就是散心之地,心常散動無有靜止世界;定地是定心之地,心常住於禪定靜止狀態。像人類、畜生生物皆被物質慾望所困,心常散亂無有靜止,所以稱為「欲界、散地有情」。

從欲界向上往色界、無色界邁進意味著漸漸地淡去慾望,心離於散亂粗動而進入寂靜禪定。因此住於欲界散地之人行為中,善業少,而惡業多,這是事實,看看每日新聞記事就能清楚地知。當然,人們並非沒有善業,但是惡業比就顯得少得可憐。然而雖人們有善業,但可悲是,那都不是真實善業。

在佛教中,善分為「有漏善」「無漏善」兩種。若我們認真地反省人善業時,就會發現善業雖是善,但其背後卻夾帶著可恥慾望煩惱。這就是「雜毒之善」「虛假之行」[10]所以不是真實善。這就是有漏善。「漏」就是煩惱。無漏善就是沒有漏善,沒有混雜煩惱污濁,是純粹真實善。我們人類善是有漏善,無漏善只有佛、菩薩才有。說其實我們人類連有漏善都很少,大多數都是惡業。因此釋尊於《無量壽經》中懇切地告誡說:

心口各異,言念無實。……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人們最常犯十惡業是意業中貪慾、瞋恚、邪見三種,口業中兩舌、惡口、妄語、綺語四種,身業中殺生、偷盜、邪淫三種,合便是十種惡業。貪慾是無有厭足欲情;瞋恚是發怒,心不平之事;邪見是背離因果道理,無有正信之見。由這三種煩惱發動意志,就成為三種惡意業。其次四種口業中,兩舌也稱為離間語,以惡心語言離間兩人;惡口也稱為粗惡語,不斷數落人缺點以激怒人;妄語也稱為虛誑語,撒謊誆騙人;綺語稱作雜穢語,巧言令色。三種身業中,殺生是殺害生命;偷盜亦名為取,盜竊他人財物;邪淫亦名為欲邪行,男女間行不倫之事。

十善業正好十惡業相反,是無貪、無瞋、無癡三種意業,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四種口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三種身業。

如此,諸業日日夜夜都在我們人類世界中發生,且大多數是造作十惡行,這不禁讓人感到悲哀。而若造業會如何呢?在造作同時消失呢,之後留下什麼?若是消失,本應成為業因東西便沒了,所以業果沒有,如此業報因果真理就不成立了。這正是否定因果邪見,顛倒了佛教根本真理,即所謂墮入了「撥無因果外道」[11]了。

此,業的思想便進入到更深層面了,有必要考究「業種子問題。

四、業力殘存相續

(一)無表業

彌曼差派[12]認為意志行為必殘留餘習,而此餘習為因,作為果催生下一次行為。採用業說作為真理釋尊相信餘習殘存,且在一代教說中屢次提。釋尊入滅後,學們對其清楚說明,並名為無表業。所謂無表就是「表面上看不見」,之相對「表面可見」的則為表業[13]

因此首先承認表業無表業是發生在身、口二業上,舉一個例子,如造殺生業就必須移動身體,表面上動作就是身表業。在身表業結束殺生同時,殺者的身上,亦可說是業餘習,眼不可見東西便殘留了,那就是無表業。同理,口表業、口無表業是成立。因此,表業雖消失了,無表業必會殘留。既然是由我們的意志表現行為,深淺、善惡,都必作為無表業而殘存,所以我們的行為並不就此消失。「行為殘存」,這就是思想中最重要地方。

那麼無表業是怎樣呢?關於這個,有部學派認為這是一種眼不可見手不可觸色法(物質),它在身體中殘存。但是這種想法有很多不合理之處,雖是我們也不能就此接受說法。之後經量部提出了業的種子說,這是個稍微顯得合理解釋(種子之後再說)

在此有一個很重要問題,關於意業之無表業。身、口二業有表、無表業是理所當然,而意業是心內活動,是未現於表面業,應沒有表業。如此無表業不會有吧?

對此,雖小乘佛教許主張意業不有無表業,但教說甚深大乘佛教意業有無表業。如殺生,欲殺生意志雖決定了,並沒動手殺,雖有殺生意業,卻沒殺生身業。這從小乘,認為沒身業,沒無表業。但是從大乘,雖沒身業,但意業已有了就有無表業。就是雖沒動手,但意志已發動,動手一樣無表業,成殺生罪[14]

若說沒動手,沒開口,做什麼行為都不殘留,都不構成犯罪,不僅令宗教意義蕩然,失去其價值。比起身、口二業,由心所造業才是重大問題。所以釋尊,不管善惡,常在意業中。《阿含經》中屢次提到。再進而以「見女人而動心,已犯姦淫基督教名言,現今更是如此不得不令人痛感於業宗教意義之深刻性。

如上所述,根據身、口、意三業而有善惡無表業,發生了就存在而相續[15],為感招果報業因。至此,善因樂果、惡因苦果理法成立了。天親菩薩《大乘成業論》說:

業雖經百劫,而終無失壞;遇眾緣合時,要當酬彼果。[16]

初說為業,然其本質是善惡無表業。由我們的意志造作責任,雖經百劫,遇眾緣和合,必結果,而應承擔責任之力。

(二)業的種子[17]

如上已稍微提,在經量部學說中將相當於無表業物質稱為種子」。不僅是業,就連煩惱若發生會留下種子。如此可知我們的身心中蘊藏著無數煩惱、業的種子

關於種子,在《俱舍論》中有十分複雜解釋,現在總之就是「引果功能」,引出果報作用、力量,所以一般稱之為「業力」。雖說是種子,卻不是像稻子、麥子的種子那樣物質。有部認為這是一種不思議的物質,但是經量部排斥這種說法,建立了「功能說」。宛如藥功能一樣,藥雖看得見,但效能卻看不見;雖看不見,卻有治癒疾病作用力量,這是確實存在。業的種子也是目不能視、手不可觸引果效用能力。有部認為無表業是殘留在身體中,但經量部卻主張它是在意志中熏習著所謂熏習就如同香水香味染著於衣物一般,每一顆業種子都在思(意志)中熏染著。因為種子不佔空間,沒有分量,所以雖許多種種子在一起熏習不會互相妨礙。這是一個科學者所謂的能量很相似概念。

我們日夜都在積累無數種子,不僅如此,基於主張三世轉生佛教思想我們現在心中就已蘊藏著無始業,簡稱為「宿業」。在無數宿業上再日日重複累積無數業,且善業極其少,惡業卻在不斷地積累。如此我們是被無窮盡惡業所包裹著,這就是罪,就是罪業。《歎異鈔》中說「宿業纏縛之身」,這是對自己罪業深痛內觀反省。若沒有對罪業反省不可能有真「救度」。「彌陀本願可貴」,正是在於對背負罪業而悲哀哭泣,惠予全部救度之光。

 

五、業成立心理過程

(一)意志善惡決定

業是思(意志)發動所有。善思可有善業,惡會出生惡業,而無記會造作無記業。然而如前所述,無記業是微弱所以它沒有感招道德果報力量。

那麼思善惡是如何決定呢?關於此,首先必須了解心有「自性善、自性惡」存在。我們的心中存在著自性善自性惡,自性善向善作用心,自性惡向惡作用心。屬於自性善是無貪、無瞋、無癡三善根慚、愧二心。屬於自性惡是貪慾、瞋恚、愚癡三不善根無慚、無愧二心。雖慚愧都屬於羞恥心,但是慚是對自己有羞恥,愧是對他人有羞恥心,比起愧,慚更具有良心。兩都缺失就是無慚無愧。

我們的思原本是無記,既不是善,不是惡。若思自性善心相應,成為善意志,反之,自性惡心相應,成為惡意志。所謂相應就是一方心被他方心所染著。例如,白紙被紅色所染就變成了紅色,被黑色所染就變成了黑色因為思是無記心,所以會隨著被染著善惡,變成善意志,變成惡意志。如此,被染著意志一經發動就會造作善惡之業。

(二)造業心理分析

詳析造業心理過程,很複雜。以下只《俱舍論》明其大體。

以自性惡中瞋恚為例。比如我們的心生起了瞋恚煩惱,如此,瞋恚就會立刻思相應成為惡思,就是意圖傷害某物一種惡意志。從這種思中有了各種各樣思慮分別,就是「審慮思」。最終意志決定,就是「決定思」。至此,瞋恚意業有了。從大乘立場,此時心被一種瞋恚無表業所熏習,播下了惡的種子。進一步,決定思發動而出現了惡口口表業、殺生身表業。而此表業同時運作意志就是「動發勝思」。因為此時已完成了傷害身、口表業同時有無表業就在心中熏習[18]

以上只不過是展示了一種業成立過程。而全部業大體上都是經心理過程,令善惡的種子在心中熏習,種子與心之流共同存續成為業因,應因而引生苦樂、幸不幸、美醜果報。

此處最需要注意是,業因發生必須待「緣」到來。所謂緣是來自於外部各種各樣能量,如同稻的種子也待水、日光、土壤緣才起初發芽一樣,業因的種子也必須遇緣才會有果報。未遇到緣時,種子就會隱藏在心中作為潛勢力一直存在著。而待緣到來成為顯勢力,由此引生果報,相對於種子就是「現行」。

 

(三)種種之業

共業不共業

共業就是多數人共同所感業,不共業是每個人自己所受用業。例如,山河大地是多數人共同受用對象,所以稱為共業之所感。而像自己身體,只能自己一個人受用,因為用他人之眼不能看,用他人之足不能走,這就是不共業之所感。

定業不定業[19]--大有三種:

(一)結果:確定業(定業),結不確定業(不定業);一般重業是定業,很輕業是不定業。

(二)時間:業感時間是確定時間不確定業;定業有三種。一是「順現法受業」,略稱「順現業」,此世造業在此世受果報業;二是「順次生受業」,簡稱「順生業」,此世造業次生感果業;三是「順後次受業」,簡稱「順後業」,此世造業後一生,第三生以後現果[20]。相對於以上三種,不確定何時現果名為「不定業」。不定業被認為偶然性,這科學因果必然性並不一致。

(三)結果時間:結果時間兩都確定業,都不確定業。有四種。一是異熟定;二是時分定;三是俱定;四是俱不定。

一,異熟,就是「在異而熟」,稱為異體之無記,命名為「異熟無記」。善因有樂果,惡因感苦果這是自然之理,但是果實體有是無記。例如,因為善業而出生在人間界是樂果,但是人身體(身心)既不是善不是惡,而是無記。還有因惡業而出生為畜生是苦果,但是畜生身心是無記不論因是善惡,果體都是無記。這就是「因是善惡,果是無記」。因此,因是善惡,無記之果是人畜生,這些雖是確定,但是顯現時間是不確定,這就是異熟定。

感果之時雖是確定,但是異熟果是不確定時,則稱為時分定。

異熟果時間都是確定就稱為俱定。

時都不確定就是俱不定。

引業滿業[21]

以上所述出生為人、畜生異熟無記之體,其壽命持續多久,這些全部都稱為「總報之果體」,引出一生果體業,名為「引業」。其次,果體上有善惡、美醜、幸不幸、苦樂種種區別,感招種種分別相業就是「滿業」。

六、作為生命之流阿賴耶識

(一)八識說概觀

如天親菩薩所說「業雖經百劫,而終無失壞」,若造就業的種子不論經多久都不會消失,必會顯現果報。有部認為種子殘留在身體,而經量部認為在思中熏習。那麼難題來了。畢竟我們的身心是「五蘊假合」。以表顯示如下:

 

因為這五蘊是由過去業力假合而成所以如古歌所說:「引而結之成為柴庵,解而散之復為原野。」業力一盡當解體,心識滅亡身體歸於塵土。如此業種子失去了居所,由業力而顯現種種果報相就分不清楚了。因此,這裡阿賴耶識存在就成為了一個很重要問題。

欲知阿賴耶識,首先必須說明一下八識大體。如圖所示:

五蘊假身體具備眼、耳、鼻、舌、身五根,五根是五官作用,五根各以色、聲、香、味、觸五境作為受取對象,這個大體能明白。所謂就是、冷、硬、軟,這些都是通過身體全身皮膚來接受感覺對象。因此若通過五根來受取五境,感覺認識就會有,這就是眼、耳、鼻、舌、身五識。

生起五識就有直接受取它根,意根,加上前五根就是六根。因為意根是心內所以不似前五根能在身外被看見。五根有各自受持,接受五境引起五識,而意根以五識全部感覺作為受取對象[22]稱之為法境。加上前面五境成為六境。法就是「所有一切」,它接受前面五根接受一切,且不僅是現在,連過去乃至未來一切都接受並有意識。加上前面五識成為六識。意識為「了別」之識,明了地分別,在前五識未分別,意識接受有明了判斷。例如,眼識只能看見顏色卻不能分辨是什麼顏色,而在意識受取時能分別顏色。以上便是六根、六境、六識大體說明。

此六識被稱為「不恆行之識」,因為是「不能恆常運行」,所以是生滅、斷續。熟睡期間會全部間斷,醒來又會繼續運作[23],是極其脆危之識。死亡一切都消亡歸無嗎?從唯物論,確實認為是歸於空無,死就是一切都斷滅了。但是佛教並不那麼認為,五識雖消失了,仍會有東西殘留。因此接,很深奧且重要末那識阿賴耶識問題就凸顯了。

(二)末那識阿賴耶識關係

第六意識根底有末那識(Mana),另外末那識根底有阿賴耶識(ālaya),它支持著全部身體,使其發揮作用。這兩種識不會斷滅,無始一直相續,盡未來際都不會斷滅,因為它們是恆常運行識,所以稱為「恆行之識」。

特別是阿賴耶識又稱為「生命之流」,是靈妙不思議的識。因為其作為生命根本使全身心都發揮作用,是生命源頭,所以也稱為「根本識」。雖它剎那剎那間都經歷生滅,但是仍然連續不斷地貫穿著三世。天親菩薩比喻為「恆轉如瀑流」[24],瀑流川河之流。不變固定識體是不存在,而是如水流般一直變化且連續不斷。

末那識無始伴隨著阿賴耶識共同流淌,且常見阿賴耶識,看就會錯以為好像有一個恆常不變固定「我」存在一般。我們是睡著醒來都為我執所囚困,這就是末那識作用。因為阿賴耶識是剎那生滅之流,所以應無一個固執我。而將其當成固定不變我來「思慮計量」是末那識,所以末那識被稱為「思量之義」。

我執相應末那識,有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種根本煩惱[25]我癡就是昧於道理之心;我見就是違背因果理法之心;我慢就是自尊高傲,輕視他人之心;我愛就是利己之愛。如此,煩惱皆是從末那識我執中有,且作為令人苦惱令自己苦惱心而在第六意識上日夜翻騰。

因為末那識阿賴耶識在心理學上都是潛在意識,尤其阿賴耶識是根本識。雖根本識仍以識為名,但實際上是生命主體,能使其他七識全身都發揮作用,且孕育出根本生命之流。一般名之為「魂」靈魂皆是根本識。《無量壽經》中有「魂神精識」之語。「魂神」魂,這是世間用語,而正確佛教用語是「精識」。所謂精是精妙深祕,是靈妙不思議的阿賴耶識本體。

(三)阿賴耶識與種子

阿賴耶識被無始末那識執為「我」,是因於善惡業力而不斷轉生流動生命。「曠劫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這句善導大師的告白,據阿賴耶識原理而理解

阿賴耶識在成為輪迴轉生主體同時,還有種種深奧微妙作用。其中特別應該注意是,這個識體中蘊藏著各種各樣種子的功能。阿賴耶是印度語,漢譯為「藏」,所以這個識也稱為藏識。藏有很多意思,很通俗易懂的就是「倉庫」。如同倉庫中蓄藏著種種物品一樣,阿賴耶識中蓄藏著各種各樣的種子,這些種子分為三種。

名言[26]種子所謂名言就是所有事物之名。我們用前六識看見、聽聞乃至思考種種事物,這些都一一成為一種能量在阿賴耶識中熏習儲藏,這就是名言種子或也是名言熏習。例如看見富士山,聽見它名字,就直接作為名言種子染著於識體。我們對大量事物有記憶皆是因為名言熏習。

我執種子。這是末那識我執一一熏習之事,又稱為我執熏習。一般隨著年齡增長我執就會變得越強,這是因為我執的種子種植得越來越多[27]

有支種子[28]是業種子所謂「有」就是輪迴轉生世界。「支」是因之義。成為轉生之因的種子,相當於業力,而因為每一顆善惡的種子全部都在識體中熏習,所以也稱為有支熏習。由此起初明確地知了業種子的居所,雖五蘊假身心死亡了,業力不會消失,它蘊藏在阿賴耶識中,生命之流共同流轉下去。

如此,阿賴耶識含藏各種各樣的種子,為一期生命(分段生死)延續。一期可持續多久?此世出生,維持生命能量已據前生業決定。《御文章》中說:「自出生之時,既定之定業,崁心刻意,驚惶懔懔之事。」因此,此定業呈現一定的果報後便自然消盡,若用盡便會死亡。既然在三界受生,何人都免不了一死。但是雖死了,阿賴耶識會留存,留阿賴耶識依靠自己儲藏業力而轉生。冰、水、水蒸氣雖改變了形態,是同一物質連續變化。雖作為人生命結束了,但因為根本生命並沒有消失,所以會向下一生轉化,這就是轉生。那麼死轉生狀態如何說明呢?接將對此展開論說。

(四)阿賴耶識——臨終三位

關於死轉生狀態,過去提出臨終三位。

一、明了心位。詳細地說,就是在平日生活中,業力在前六識都發揮著作用,但是若接近臨終,五識業首先消盡,眼看不見耳聽不到。如此五識作用消失了,但第六意識業卻還沒有消盡,還在明確地起著作用時,就是明了心位。

二、自體愛位。此時意識耗盡了,心完全變得暗昧不明了。意識消失了,而其根底末那識卻沒有消失。末那識是我執根源,因而有我愛煩惱,由此煩惱而有對自體愛執之念無法切斷,此時便稱之為自體愛之位。據說臨終有境界、自體、當生三種愛心。是百八煩惱八萬四千煩惱,最後難以斬斷煩惱是愛。所謂境界愛就是對至今為止生活過境界愛著;自體愛就是對至今為止受生生命愛著;當生愛就是希望未來同樣出生在至今為止生活過境界,繼續受生同樣生命一種愛著。現在取其中心之一稱為自體愛位。[29]

三、不明了位。終於到最後阿賴耶識自體消耗盡了。此時因為什麼都不知了,所以稱為不明了位。就在此剎那間轉生。

到了剎那轉生時,阿賴耶識糾纏不離末那識愛就成了「緣」,使蓄藏在阿賴耶識最重的種子現出作用(隨重)。而其他業種仍然作為潛勢力沉藏在識內。此種愛便稱之為「潤生之惑」[30],滋潤轉生之業煩惱。

那麼,阿賴耶識跨越死亡轉生時,相應先前因愛之緣而顯現作用業力善惡,來決定下一生苦樂、幸不幸。此時發揮作用名為「引業」。若引業是善,下一生就會出生在如天界般充滿快樂幸福地方;若是惡業,就會出生在如餓鬼道、地獄一般不幸痛苦世界。天上、人間、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世界是相應業善惡,在形式上呈現出下一期生命將感受到苦樂、幸不幸不同程度上差別。

如此,阿賴耶識轉生完成時,末那識隨同轉生,還有作為潛勢力蓄藏名言種子、我執種子也全部無一遺漏地附隨著轉移到下一生生命中去。如此,藉助阿賴耶識生命力(實際上是名言種子)出生六根、六識,使各自有情(眾生)之體得以完整。此時這些有情之體所攜帶轉移過來業力起初發揮作用。因此,在有情形態上顯現出了善惡、美醜、大小等的差別。此時作用稱為「滿業」。《俱舍論》中所說「世別由業生」,這句名言是闡述此事實所以世界一切異相差別,其實都是由前生業力決定

基督教中說神創造了一切,而佛教則認為不是神佛創造。自己世界自己全部身心,其實都是根據自己生命在過去世中重複造作業力感招來。若現世是幸福應慶喜於前生之善業,更應進一步累積善業;若現世是不幸應為前生之惡業而感到慚愧、悲哀,同時應謹慎惡業並振奮精神努力累積善根。所謂

寒林敲骨之靈鬼,悲泣前生之罪業;


深野供花之天人,返樂幾世之善根。


這是謠曲「山姥」中名句,相傳是一休禪師所作。用心咀嚼體味之,難道沒有悽愴入胸,引起共鳴嗎?

 



[1] 五種不思議可總為二:業力(眾生.龍神.禪定)、佛(法)力。《大智度論》卷26:五種不可思議法中,佛最不可思議。是十八不共法,是佛甚深藏,誰能思議者!以是故,佛無不定心,事必當爾。佛雖常入定,無覺觀麁心,有不可思議智慧故,亦能說法。譬如天樂,隨天所好,種種聲應,是亦無心,亦無識法,以諸天福德因緣故有是。如天樂無心無識而能應物,何況佛有心而不說法!以是故,說佛無不定心。《大智度論》卷30:經說:「五事不可思議,所謂眾生多少,業果報,坐禪人力,諸龍力,諸佛力。於五不可思議中,佛力最不可思議!」菩薩入深禪定,生不可思議神通故,一念中悉到十方諸佛世界。如說四種神通中,唯佛、菩薩有如意疾遍神通。……以無生忍力故,破諸煩惱無明㲉,即時一念中作無量身,遍至十方。又,佛有十種不可思議法。《往生論》:云何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曇鸞註:「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諸經統言有五種不可思議:……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

[2] 苦樂等一切果報非偶然,由善惡之業力所感。小乘諸宗皆持此說,尤以說一切有部。有情眾生的果報差別,正報有美丑、智愚等,依報有山川、草木等。此等果報之苦厭樂愛,千態萬狀,皆由業力之所感。眾生以身、語、意,日夜造作,所行善惡雖於剎那幻滅,然所造之業必於現世或來世招感相應之結果;各類業力之複雜關係,形成此世界千差萬別之現象。十二緣起,小乘諸部立「業感」緣起。唯識宗進而立「賴耶」緣起,並以阿賴耶識為業感緣起之根本。華嚴宗歸納之四種緣起:小乘說業感,大乘始教說賴耶,大乘終教說如來藏,圓教說法界。而頓教是無相離言之宗,故無緣起之說。

[3] 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增上果、士用果、等流果、異熟果、離繫果。

[4] 偶然(僥倖、逃避--無巧不成書,驚喜非所期)是無知或浪漫,而非真理。一切現象必有因.緣.果,直接或間接(迂迴)而已;徐志摩: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偶然〉 就是那麼偶然:你悄悄的來,又悄悄的走,留給我的只是,一串落寞的回憶

[5] 奧義書:吠陀的印歐人只敬拜上古諸神;梵書大多是形式的祭祀手冊。奧義書集中討論宇宙的終極真理。奧義書中兩個最重要的概念是「」「」。奧義書用各種奇妙的比喻說明,梵就是一切,最高存在;人類的我來自宇宙的我,即梵。奧義書產生了吠檀多派,影響了商羯羅。另一是輪迴業報。完整建立了轉世形態取決於前世的所為()。《廣林奧義書》,轉世者「因善業而成為善人,因惡業而成為惡人」。從無盡的輪迴解脫的方法,就是「梵我一如」。

6由思想(無明煩惱-惑)所致的行為(身口意-業),未來結果,就是業報果報(苦樂十法界-苦),業與報有因果法則。故意所作之身語業曰「故思」業,不識而作者,曰「不故思」業。感苦樂之果者,限於故思業。《瑜伽論》九十曰:「故思所造業者,謂先思量已,隨尋思已,隨伺察已,而有所作。」一切身、語、意的造作,統稱為業、、造作。業的過程,主要是心,引領一切造行。思為行蘊之首,心造作,是意業。「業」是八識心和合造作身、口、意行的遺留,含藏在阿賴耶識的果報勢力。業是種子,思是心所,須與煩惱俱行乃能成就善惡業種。思心所,思量、造作、決定,這些心行是運轉性的行蘊。心識的運行是由各種緣所集起的功能,是心所法,行陰比思心所廣泛,包括了色身的運行。思心所三個過程:思考、思惟、分析、判斷,抉擇,採取行動。前五識的思較單純,只定趣、離,第六識的思要反複的考量思惟;前五識的思,依第六識的想、思才運行。思就是意行,意行造作,就有身行、口行,五識也參與其中。行蘊是「造作」,以「思」心所(意志)為主,對境而生心,經審慮、決斷,而動身、發語。思以其「造作」力而相應於「心」,心於善惡境,作種種業用,即三業的意業。心識之生,由作意而(觸、受、想)至于思,則善惡之念已成,不能中止了。

[7] 唯識四分在覺知上由粗顯到深細,依次為:表象認知(相)、先驗統覺(見)、深層反觀(自證)、甚深寂照(證自證)。

[8] 《孟子.離婁下》:「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公孫丑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9] 《三國志.蜀書》裴松之注--劉備臨終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10]心(動機)口(行為)不一。

[11]惡取空:否定因果,不知緣生無性而謬解空義,執著於斷空之見。《成唯識論》卷七,否定真俗二諦,是為惡取空,諸佛說為不可治者。《大智度論》卷一,有方廣道人,說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以其說不契實義,不知即空無性之理,即是惡取空。

[12] 彌曼差,考察研究「梵」。印度六派哲學之一。重(吠陀)祭祀,聲常住(聲顯:聲音為宇宙之「實在」,人之語言,由宇宙之聲而發顯,並非人為之符號。梵書之祈禱,有(支配)神之力)、「從緣顯了(因中有果:一切諸法,性本是有,從眾緣顯,不從緣生)」之論師。

[13] 表業:身可見之動作,取捨屈伸等;口可聞之言語,名句文;意起貪瞋等念,於心內自表。無表業:與身口意之表業共而不可示於他也,即所謂的業力--行為造作所存留的餘勢,未滅入過去,而持續影響有情(現前)一切身語行為。《無表業、無表色與無表戒之研究─以說一切有部的論書為中心

無表色是五塵上所顯的法處所攝色,意識了別顯色、形色、表色,進而分析、比較、思維、判斷,經現量、比量、非量的了別,得出一個總體性的結論。一枝花的無表色,就是美麗、富貴、淡雅、芬芳、優雅繁茂、凋零、枯萎。顯色是青紅赤白,形色是形狀大小,表色是搖動或靜止。人的無表色,看他的著裝打扮、行走坐臥、言談語笑,感受他的年齡、性別、氣質、風度、學識、修養、性格、脾氣、秉性。這不是眼識所能現量了別,而是意識心了別的法處所攝色。獨頭意識所感知的法處所攝色有五種:3.無表色:受所引色。如「戒體」,受戒時對「三寶、十法界有情無情」而宣佈:我某某人,自今以後,盡形壽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而不度。發願之後,願力種子就有一種力量推動第六意識,令你不造惡,有防非止惡的功能。

 

[14] 《毘奈耶阿笈摩》云,「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大寶積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論行不論心,貧門無孝子;論心不論行,天下無完人--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天下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行不論心,論心萬古無完人。人為善,福雖末至,禍已遠離;若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15]心識覺知外境,順次而起之五種心:介爾心→尋求心→決定心→染淨心→等流心。於善惡之法既已分別染淨,則各隨其類而相續不已;念念相續,前後無異。

[16]達摩〈二入四行〉: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17]種子六義:諸法之種子各「本有、始起」二類,六條件(一)剎那滅,謂眼、耳、鼻、舌、身、意等諸識種子,一念纔生,生則隨滅,念念不停,剎那變異。(二)果俱有,果即識與根,謂識與根同時俱起,以成力用。如眼根照色境時,眼識隨即同緣,於諸實境分明顯了。耳鼻舌身意亦同。(三)恆隨轉,眼耳等諸識起時,種子隨轉。如眼根照境時,眼識種子隨即相續,無有間隔。(四)性決定,諸識各各所緣善、惡、無記等三性,無有間雜。如眼識緣惡境,則成惡法,不能成善法;緣善境,則成善法,不能成惡法;若緣無記,則不能成善惡二法。(五)待眾緣,諸識之種子非緣一因而生,必假眾緣而後成就。如眼識之種子須得空(無壅塞、不障礙)、明(亮光)、根、境等眾緣,方得顯發。(六)引自果,諸識各引自體果用,非是色、心交互而成。

[18] 三思而後行:審慮→決定→動發:(根本→方便→成已)

[19] 四不能、三不度?(上)-淨慶

[20] 「報應」之說據慧遠《三報論》而鋪陳,與前述的「近中遠」三報相應,又:「釋氏說教,無非因果;因即是作,果即是報;無一法而非因,無一因而不報。……於此三報,攝一切法,無所不盡。足令諸見,渙然大悟!」……「聞說後報,則若存若亡;見有效驗,則驚嗟信服。」後報遙遠而無憑,現報當前而可驗,因此對專注於現實利害的民眾言,三報中仍以「現世、立即」的報應,最直接令人信服。《三報論》:經說業有三報,一曰現報。二曰生報。三日後報。現報者。善惡始於此身。即此身受。生報者。來生便受。後報者。或經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後乃受。受之無主。必由於心。心無定司。感事而應。應有遲速。故報有先後先後雖異。咸隨所遇而為對。對有強弱。故輕奉不同。斯乃自然之賞罰。三報之大略也。非夫通才達識。入要之明。罕得其門。

[21] 慧淨師 <引業與滿業>

[22]『中含大拘絺羅經』:「五根異行異境界,各各受(取)自境界,意為彼盡受境界」。意根不但有獨特的(「別法處」)境界,還能承受五根所取的境界。五根如新聞的採訪員,意根是編輯部的外稿搜集者。意根能取五根的所取,又為五根起用的所依。五根與意根的交感相通,意根為身心和合的中樞。

[23]第六識暫斷之五無心位:無想天、無想定、滅盡定、極重睡眠、極重悶絕。

[24] 恒是相續無斷,轉是生滅變異。以瀑流為喻,第八阿賴耶識為生滅相續、非常非斷之法。第八識雖恒時一類相續,而非常住。前滅後生,念念相續,前後轉變,能受一切法的熏習。此識無始來,恒一類相,沒間斷,為三界四生六道的主體,能攝持萬法種子不令失壞。‘如瀑流’,此識無始以來,刹那刹那,因滅果生,果生因滅。前因後果,非常非斷,如千丈瀑布,亙古長流,前水始去,後水已至,前後相續,無有間斷。

[25] <八識規矩頌>:「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隨煩惱(昏沉、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別境(慧),此十八心所,與痴(無明迷於我理,與我見相應)、見(妄執五蘊和合之身為常、一、主宰的實我)、慢(由我執而起,進而貢高)、愛(貪愛、後有愛、貪喜俱行愛、彼彼喜樂愛)「四煩惱」任運相應,恆時常俱。

[26] (1)表義,能詮釋義理之音聲差別。(2)顯境,能了別境界之心、心所法。第六識之思種子,有詮顯自義、了別境界之功能;依之,熏習自身五蘊之種子,而為自他差別之理由,生成我執習氣,互為循環,以成有漏、有為、自他、善惡等諸法。

[27] (1)俱生,通於六、七二識,除二乘之無學、八地以上之菩薩、如來以外,餘皆有此熏習。(2)分別,唯限於第六識,係於異生之資糧位所生起者。

[28] (1)有漏善,能招可愛果報之業者。(2)諸不善,能招非愛果報之業者。有支習氣,即以與第六識之思相應之善惡為增上緣,而助長異熟無記之名言種子,令生當來之果。

[29]  (一)境界愛,對妻子、眷屬、家財之愛。(二)自體愛,對自體身命之惜。(三)當生愛,對當來生處之愛。此三種為有情善惡受身之根本,若愛欲未斷,則命欲盡,心生惱,眾苦相逼,必生三愛,潤未來生之緣,故《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五:「臨終有心,必定起愛……潤中有,起自體愛;潤生有,起境界愛。以於死有,不見中有,謂我無有,起自體愛;於中有位,見生處,故起境界愛。」境界愛、自體愛為助,當生為正。

[30]由惑起業,由惑潤生。即由煩惱滋潤業,而引生未來之果。此乃惑之兩種作用:發業,以分別起之煩惱,及第六識相應之分別無明所發之業,又通於俱生之煩惱。潤生,俱生起之惑,與第六識相應之貪,臨終若有貪愛自體及境界等,遂潤「中有」之生,於十二因緣之愛、取二支,能潤五果之種子,令生現行。「正潤生」為俱生起之惑,修道時斷除之;「助潤生」通於分別起之惑,見道時所斷除。潤生之惑:於臨命終時,對自體、境界往生之處(臨終三愛)[30]起俱生之貪愛,以招引次生果報。為「發業之惑」[30]之對稱。

 

    avatar-img
    1會員
    4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象山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業思想概說—業報因果與地獄見聞/慧淨師、佛可師/編輯—象山慶略註(24.6.19) 貳、貫通三世的因果道理 一、無因則無果 「我已成佛,成為一切的智者。」釋尊在三十五歲時宣言自己已成就佛道。那麼釋尊悟到了什麼呢?這在釋尊的教法中可知其內容,這一切教法共集成七千餘卷,如此龐大的經典至今仍在世間流
    農曆6/3-韋馱菩薩聖誕(象山慶24.6.27)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建」陀天(Skanda),誤為「違」,再簡為「韋」;又譯「持力捷」、「火淨藥王」、「持大力童子」、「無垢明藥王」。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六頭、十二臂,手執弓箭,騎孔雀。後歸化為佛教的護法天神。聖誕在農曆6月3日。 頂天立地擎金杵
    五不思議-略說(象山慶24.6.26) 一、《業思想概說——業報因果與地獄見聞》[1]一、業力不思議 《華嚴經》、《智度論》及《往生論註》都有「五不思議」之說。一者,眾生多少不思議。  宇宙中一切眾生無量無邊,不增不減,此為不思議。二者,業力不思議。烏不染而黑,鷺不洗而白,大凡一切眾生之善惡、美
    【東京國立博物館】《法然與淨土》報道。這裡聚集了許多淨土宗寺廟的著名珍寶,包括國寶「早神」和獨特的羅漢圖。 「法然與極樂淨土」會場景觀為紀念淨土宗創立850週年,位於東京上野的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了題為「法然與極樂淨土」的特別展覽,匯集了許多與淨土宗創始人有關的珍品,法然,來自全國各地的寺廟。展覽期
    淨土五觀:三觀+二信(象山慶整理24.6.24)     修學淨土法門,要有五個觀念。 一、因果觀,二、生死觀,三、無常觀,四、罪惡觀,五、救度觀。 這五個觀,前三觀是佛教各宗各派都必須具備,無此三觀非佛教修行人。前三觀為基礎[1],加上後二觀(二信),就是淨土宗的信者;無此五觀,難稱淨土宗人。 
    夏至,火宅,念佛自然涼(象山慶24.6.20)     2024年立夏5/5(春盡)--夏至 6/21: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白晝15小時, 新麥收割,宜吃「麵」,當令的瓜果,白蘿蔔,小白菜等,是中醫「退火」的食物;隨天氣轉熱--年中最熱是小暑 (7/6) 、大暑(7/22)--要提前消暑,護心。每
    業思想概說—業報因果與地獄見聞/慧淨師、佛可師/編輯—象山慶略註(24.6.19) 貳、貫通三世的因果道理 一、無因則無果 「我已成佛,成為一切的智者。」釋尊在三十五歲時宣言自己已成就佛道。那麼釋尊悟到了什麼呢?這在釋尊的教法中可知其內容,這一切教法共集成七千餘卷,如此龐大的經典至今仍在世間流
    農曆6/3-韋馱菩薩聖誕(象山慶24.6.27)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建」陀天(Skanda),誤為「違」,再簡為「韋」;又譯「持力捷」、「火淨藥王」、「持大力童子」、「無垢明藥王」。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六頭、十二臂,手執弓箭,騎孔雀。後歸化為佛教的護法天神。聖誕在農曆6月3日。 頂天立地擎金杵
    五不思議-略說(象山慶24.6.26) 一、《業思想概說——業報因果與地獄見聞》[1]一、業力不思議 《華嚴經》、《智度論》及《往生論註》都有「五不思議」之說。一者,眾生多少不思議。  宇宙中一切眾生無量無邊,不增不減,此為不思議。二者,業力不思議。烏不染而黑,鷺不洗而白,大凡一切眾生之善惡、美
    【東京國立博物館】《法然與淨土》報道。這裡聚集了許多淨土宗寺廟的著名珍寶,包括國寶「早神」和獨特的羅漢圖。 「法然與極樂淨土」會場景觀為紀念淨土宗創立850週年,位於東京上野的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了題為「法然與極樂淨土」的特別展覽,匯集了許多與淨土宗創始人有關的珍品,法然,來自全國各地的寺廟。展覽期
    淨土五觀:三觀+二信(象山慶整理24.6.24)     修學淨土法門,要有五個觀念。 一、因果觀,二、生死觀,三、無常觀,四、罪惡觀,五、救度觀。 這五個觀,前三觀是佛教各宗各派都必須具備,無此三觀非佛教修行人。前三觀為基礎[1],加上後二觀(二信),就是淨土宗的信者;無此五觀,難稱淨土宗人。 
    夏至,火宅,念佛自然涼(象山慶24.6.20)     2024年立夏5/5(春盡)--夏至 6/21: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白晝15小時, 新麥收割,宜吃「麵」,當令的瓜果,白蘿蔔,小白菜等,是中醫「退火」的食物;隨天氣轉熱--年中最熱是小暑 (7/6) 、大暑(7/22)--要提前消暑,護心。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2023 年七月,他發了一篇一萬兩千字的長文《 How To do Great Work 》,探討什麼是「偉大成就」的底層邏輯,橫跨所有領域皆適用。
    Thumbnail
    首先統一思想意味著所有人都要明白企業的目標和價值觀,這不僅僅是高層管理者的責任,每一位員工都應該參與其中。這可以透過定期開會、分享信息和溝通來實現,只有當每個人都明白自己在企業中的角色,以及他們如何貢獻時,企業才能實現成功的重建。
    Thumbnail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1.守 獨特優勢 盤點資源,站在巨人肩膀上,手握獨特優勢。 不用世界第一,只要夠好就行。 守本,但別守株待兔。 適應環境 時代在變,
    Thumbnail
    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商用Email的寫作心法。運用心法將不用再去思考東方的用詞要如何用英文精準翻譯 ? 也不用在寫完信件後反覆觀看檢查,思考通篇文章是否通順 ? 擔憂是否有邏輯漏洞 ?
    Thumbnail
      這些年出社會闖蕩,也陸續換了幾份不同類型的工作,漸漸地對於追求夢想與現實生活間如何取捨,有了自己的一些體悟和感想,試著透過文字整理,除了送給十年前的自己,也希望可以帶給所有還抱著夢想在職場闖蕩的人,一點想法和方向。
    Thumbnail
    宣告了這些,期待得到的回應是什麼?這些期待,最終實現了嗎?
    Thumbnail
    近期我們會先讀《瑪拉基書》,您可以參考以下的閱讀方式⋯⋯。
    Thumbnail
    邀請您,與我們同行,走這條信從真理的道路。
    書名:你的思想決定業力 (As A Man Thinketh)   作者:James Allen     譯者:蕭寶森 2019/12 出版   在尋找自我的路上,因為"你的靈魂深處有什麼,就吸引什麼"這段文字,讓我決定要來看這本書。在我的靈魂深處是什麼?我的人生吸引了些什麼?   自小,父親便教導
    Thumbnail
    我認識一個德國牧師,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拿到了神學博士學位,雖然年紀不大卻充滿智慧。 他的身高大概有一米九十幾,生活在台灣最常「碰到」的不是台灣人!而是他的頭,不是跟屋簷,就是門頂,特別是到了宜蘭鄉下,經常都可以看到他低著頭,唯恐撞到的戒慎神情。 有一次教會在福隆山莊辦退修會,他一不小心就和低矮的屋簷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2023 年七月,他發了一篇一萬兩千字的長文《 How To do Great Work 》,探討什麼是「偉大成就」的底層邏輯,橫跨所有領域皆適用。
    Thumbnail
    首先統一思想意味著所有人都要明白企業的目標和價值觀,這不僅僅是高層管理者的責任,每一位員工都應該參與其中。這可以透過定期開會、分享信息和溝通來實現,只有當每個人都明白自己在企業中的角色,以及他們如何貢獻時,企業才能實現成功的重建。
    Thumbnail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1.守 獨特優勢 盤點資源,站在巨人肩膀上,手握獨特優勢。 不用世界第一,只要夠好就行。 守本,但別守株待兔。 適應環境 時代在變,
    Thumbnail
    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商用Email的寫作心法。運用心法將不用再去思考東方的用詞要如何用英文精準翻譯 ? 也不用在寫完信件後反覆觀看檢查,思考通篇文章是否通順 ? 擔憂是否有邏輯漏洞 ?
    Thumbnail
      這些年出社會闖蕩,也陸續換了幾份不同類型的工作,漸漸地對於追求夢想與現實生活間如何取捨,有了自己的一些體悟和感想,試著透過文字整理,除了送給十年前的自己,也希望可以帶給所有還抱著夢想在職場闖蕩的人,一點想法和方向。
    Thumbnail
    宣告了這些,期待得到的回應是什麼?這些期待,最終實現了嗎?
    Thumbnail
    近期我們會先讀《瑪拉基書》,您可以參考以下的閱讀方式⋯⋯。
    Thumbnail
    邀請您,與我們同行,走這條信從真理的道路。
    書名:你的思想決定業力 (As A Man Thinketh)   作者:James Allen     譯者:蕭寶森 2019/12 出版   在尋找自我的路上,因為"你的靈魂深處有什麼,就吸引什麼"這段文字,讓我決定要來看這本書。在我的靈魂深處是什麼?我的人生吸引了些什麼?   自小,父親便教導
    Thumbnail
    我認識一個德國牧師,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拿到了神學博士學位,雖然年紀不大卻充滿智慧。 他的身高大概有一米九十幾,生活在台灣最常「碰到」的不是台灣人!而是他的頭,不是跟屋簷,就是門頂,特別是到了宜蘭鄉下,經常都可以看到他低著頭,唯恐撞到的戒慎神情。 有一次教會在福隆山莊辦退修會,他一不小心就和低矮的屋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