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慶-avatar-img

象山慶

1 位追蹤者

象山慶

1 位追蹤者
avatar-img
象山慶的沙龍
1會員
51內容數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念佛人的教師節-(慶24.9.28)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496523 緣起:世間(儒)+出世(佛)     1930年代,由於感念教師責任之重大,政府宣布6月6日為教師節,後來奉孔子為教育的典範,於1952明令「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為教師節(
有量無量無差別,往生西方皆無量[1](象山慶25.9.6)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437836     凡夫如何信解「阿彌陀佛」的光、壽「無量」?這世間似乎一切都是可計算可稱量的,不論是以距離、面積、時間、速度……或「金錢」,乃至「感情」為單位,都可經由
往生淨土的「說法」之德(象山慶25.7.4)         問:淨土宗出版社《無量壽經.譯註》之科判--<正宗分>之四、「眾生往生果」有4.「說法自在之德」,但5.「自利利他之德」又有(3)「說法之德」,為什麼?      慶答:《譯註》科判之   4.說法自在之德,是「說法」與「自在」二事
「說/聽」方軌-教赴「時/機」 (象山慶25.618)             道綽師《安樂集》卷上云:       第一大門內,文義雖眾,略作九門料簡,然後造文。第一、明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淨土。第二、據諸部大乘,顯說聽方軌。 為何於造論之初,特顯「說/聽」方軌? 就是在佛法中「說者與聽
德不孤,必有鄰(象山慶25.6.30) 「昔日曾為梅花醉不歸。......人已老,事皆非。花前不飲淚沾衣。如今但欲關門睡,一任梅花作雪飛。」這輩子參與其中的各種(世間)機構與(人為)團體,投注了太多心力與期待,最後多半是灰心、嘆氣。而今年已老,體已衰,心也累了、倦了,不該有多餘的夢想或無謂的堅持;
淨土宗善導流-(失)外傳與(復興)回歸(象山慶24.9.8)     淨土教理由北魏.曇鸞《往生論註》,隋.道綽《安樂集》,至唐.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楷定古今諸師異解;及《觀念法門》、《法事讚》、《往生禮讚》、《般舟讚》,規範淨業行儀,法門之盛,當時長安,遍地念佛、法化無窮。然而,唐末五代戰亂
Thumbnail
11-娑婆眾生「耳根」最利而易修, 以「口稱,耳聞」而入心、感佛的淨土念佛,最觀機逗教而簡易殊勝,可反證「耳聞不如眼見(百聞不如一見)」之常情,尤其末法五濁之世,修觀想(像)三昧而「見佛」,此事甚難;若約時被機,不如稱名念佛之行易而功高也。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偈》云:「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
Thumbnail
1-1.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以來,在五濁惡世行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其降生娑婆為悉達多太子,示現八相成佛,只為了度化我們這些「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擯來集此」的愚痴眾生,因為「厚重煩惱,行於邪見」、「離諸善業,專行惡業」、「重惡之罪,積如大山」的我輩,是「一千四佛所放捨,大悲不成」的難題;諸佛皆「願取
Thumbnail
命終三位+自體三愛(象山慶24.9.2) 源哲勝/著,佛可法師/譯《貫通三世的因果道理》[1]提及「死與轉生的狀態」之「臨終三位」: 1、明了心位,臨命終時,五識之業用先消盡,第六意識的業還有作用。 2、自體愛位,意識消失了,而末那識(我執)對自體的愛執之念仍切不斷,生起「境界、自體、當生」等
Thumbnail
95--現代人的越來越依賴而取相,因此,免費贈送、服務到家、手續簡化、取得速易的商業模式,備受歡迎—類比而言,憑藉他力(救度)而指方立相(感覺)的淨土門,較相應於末法眾生(約時)而量身訂作(被機)。身體(無常)可以老, 念佛(正業)不可少。感謝一切耗費其生命、時間、心力、智慧,為我寫文章、整教材,引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