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在經濟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晶圓生產到電腦組裝,涵蓋廣泛的產線範疇。然而,不論產線類型為何,產品在出貨前均需經過嚴謹的測試,以確保品質。在設計產線測試系統時,架構設計的重點應放在何處?有些設計者可能以機台、治具、產品、測試報告等要素為核心,試圖將系統架構模擬為實際產線的場景布置,以線性方式連接各種資料物件,實現測試自動化。然而,這種僅從視覺觀察出發的設計思維,可能會忽略測試流程的核心語意,導致直觀思維中的潛在改進空間未被發掘。
在架構設計前,首先應清楚了解系統的真正目的。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產品可能順利通過各項測試,但這並不代表產品完全無缺陷。因此,若僅僅追求測試自動化和效率提升,對出貨產品的良率未必能產生積極影響。此時,確保測試的有效性或許應成為系統的首要目標,例如確認測試機台的可靠性、評估測試個案的瑕疵脫逃率 (Defect Escape Rate) 等。此外,根據特定頻率回饋測試良率至生產系統,對於某些高單價產品(如 IC 晶圓檢測)而言尤為重要。
由此可見,「測試」包含了豐富的語意:測試設備的可靠性如何?測試方法是否有效、可調整、可追溯?將測試相關物件從整體架構中獨立出來,能使系統架構更為清晰易懂,並為未來的規格變更提供良好的彈性。
有人可能會質疑,這些問題不應屬於應用系統規格範疇嗎?工程團隊是否只需遵循既定規格,並在變更時進行相應修改即可?事實上,專案一開始便具備詳細規格的情況並不多見,而架構的靈活性亦決定了其應對變更的能力。從測試自動化到測試管理,乃至品質管理之間存在顯著差距,一個優良的架構應當具備前瞻性,同時保持簡潔,不進行過度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