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破地獄》透過傳統民間信仰與現代敘事交織,深刻探討了人類面對死亡、信仰與心理健康的核心問題,這是2024一部以香港殯儀業為題材的劇情片,由導演陳茂賢所職掌的第三部長片,許冠文、黃子華等硬底子演員擔綱詮釋,旨在藉由道教喪禮科儀法事的破地獄儀式,探討生死議題。
死亡與存在的哲學思考:超渡的是死者還是生人?
《破地獄》以超渡解脫地獄的情節作為主軸,刻畫亡者如何面對過往罪業,試圖尋求解脫的離世過程,這不僅是對亡者救贖,也是對生者內心慰藉。電影透過人間與亡靈的交錯敘事,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在超渡的儀式中,真正得到解脫的是死者還是生者?
超渡在傳統民間信仰中,意在幫助亡者脫離地獄之苦,《破地獄》透過劇中角色的情感糾葛,顯示超渡儀式同樣是生者面對失落與遺憾的手段。這種緬懷、哀悼、贖罪,往往是為了消解自己內心的罪惡感,達成心理的平衡和解,超渡某種程度上是生者與死者的雙向救贖。
導演以地獄的具象化隱喻現實中個體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死亡作為人類不可避免的命運,其本質不僅是生理結束,更是對自我存在價值的反思。影片中,亡者是否值得被超渡的討論,實際上是對生前「如何活得有意義」的追問。
傳統信仰與現代價值的衝突:現代年輕人是否仍然接受或理解這些傳統觀念?
《破地獄》的敘事基於華人社會因果報應的道教觀點,展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倫理規範與道德觀,隨著全球化與現代價值觀的滲透,年輕一代對其信仰的接受度正在減弱,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成為影片的隱藏主題之一。
現代年輕人生活在高度理性化與科技化的環境中,對傳統陰間觀的信任轉向「迷信」,難以契合當代人對科學邏輯的追求。影片中,地獄的具象化可能對老一輩帶有文化共鳴度,而新世代則傾向於將其解讀為一種象徵性或寓言性的表達。
傳統文化強調因果報應和孝道倫理,但現代價值觀轉向關注個體的自由與權利。影片中的地獄懲罰設定可能被某些年輕觀眾視為過於苛刻,難以適應當代人更為包容與多元的道德標準。
心理健康與情感救贖:面對內心罪惡或遺憾的過程
《破地獄》展現的不僅是亡者的懺悔與救贖,更是活人如何面對心理的創傷與遺憾,當代社會中心理健康問題成為重要議題,影片以超自然的敘事手法觸及主題,極具象徵化的現實意義。
地獄的酷刑與懲罰設定,象徵人類內心對過去罪行的無盡自責,無論是對自我、家庭、社會的虧欠,這些心理創傷往往化為一種「內在地獄」,持續影響著個體的心理狀態。
電影中角色試圖超渡亡靈行動,實際上是在與自己的內心對話,當一個人勇於面對過去的遺憾或錯誤,並透過行動予以彌補,便是心理健康的恢復與情感救贖的重要一步。這與心理治療中的「面對創傷、接受自己」的理念高度契合。
死亡是鏡像,生者的救贖為核心
超渡儀式的真正內涵在於幫助生者重新看待人生意義,當親人以儀式替亡者贖罪時,更多是對自己內心創傷修復,死亡不僅僅是結束,也是生者重新審視自我的契機。在當代社會,許多人面對壓力與內心糾結,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破地獄》電影提供了一個象徵性的解決方案,透過超渡作為一種療癒儀式,提醒人們應正視內心問題,並以行動達成自我救贖,透過救贖才能讓情感與心理達到雙重和解。
《破地獄》以深具文化意涵的題材,探討了死亡、信仰與心理健康這些當代關鍵議題,並嘗試在傳統與現代價值觀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可以看出電影的多層次意義。傳統信仰需在現代語境下轉譯,以符合年輕一代的理解模式,若欲延續至當代,需與現代價值觀建立對話。例如,地獄懲罰的概念可以轉化為對現實行為後果的隱喻,讓年輕人以新方式理解傳統倫理。同時,透過多媒體與創新的表達形式,能讓年輕人重新連結這些文化符號,從中發掘有價值的思想內涵。
《破地獄》雖然根基於傳統文化,但卻蘊含現代問題的啟示反思,讓其成為一部既貼近文化根源,又具普世價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