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騙子自古就有,但是挾著網路及通訊普及而來的新形態詐騙,二十來年前已經開始肆虐台灣。
早年政府及相關單位很消極被動,幾乎沒有採取任何實質的行動來防堵,直到這些年民怨四起,各種相關單位總算將詐騙防治視為重要工作項目,訂定各種措施防堵漏洞。
可惜的是,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詐騙手法不停在翻新,技巧也更加繁複細膩,直到現在,台灣每個月受理的詐騙案就有二萬件,每個月民眾被騙走的財物損失達120億元之多,單月的數量就是過去全年總計的十多倍。
這些被騙走的錢,大多是民眾辛苦儲蓄下來,供自己退休養老用的,而且據統計,百分之63%的受害者年收入低於50萬元,所以詐騙集團不是騙有錢人那些多出來的錢,而是騙一般庶民賴以生活或活命的錢。
前幾天聚會時,有位從事產物保險三十多年的朋友,講了一件有趣的事。
二、三十年前,每年總有不少客戶經營的店家被偷被搶,甚至還發生過ATM提款機在半夜時,整台被歹徒搬走的事,但是這十多年已經見不到這類型的犯罪事件。朋友說:「搶店家或搬機器這都太累了,而且太low了,會被人笑,現在那些人都加入詐騙集團了,坐辦公室打打電話,輕鬆又好賺。」
的確,若以官方數據來看,每個月120億,那一年不就將一千五百億?這是多大的產值啊!何況應該還有不少沒報案,沒有列入官方統計的黑數。
不過聽朋友這樣一提,好像也真的很少再聽到「實體」的入店搶劫或偷竊的事件,我相信到處都是監視器的時代,在大街上搶劫或進入民宅偷竊,若真的要抓的話,十之八九一定是可以抓得到的,這種風險高且收益有限的犯罪已不受青睞,的確那些靠勞力的宵小都已經升級成靠智慧的詐騙了。
為什麼騙子那麼多?―寫於103.12.31
「奇怪?為什麼世界上騙子這麼多?」大概A寶為了找某個資料吧,不小心翻到電腦桌下面的抽屜,看到一大疊媽媽收集的剪報,有感而發。
從AB寶上國中起,媽媽只要看到報上有什麼騙子被逮的報導就剪下來,然後跟她們耳提面命,小心騙子,小心壞人。
「騙子多不稀奇,神奇的是怎麼有這麼多詐騙的方法啊?」B寶也湊過去翻閱那些剪報。
A寶不甘示弱:「為了騙錢絞盡腦汁想出奇奇怪怪的方法誘人上當,本來就是應該的嘛!好笑的是,怎麼多年來一用再用的老梗,都還可以不斷的騙到人,怎麼有那麼多白癡啊?」
「不可以罵別人白癡,搞不好你遇到了,會比別人更白癡呢?」媽媽出來做道德指導了。
我也湊上一腳:「你們知道為什麼這些老掉牙的老梗還是會受到騙子青睞嗎?」
A寶有點不屑:「因為他們智商不夠,想不出什麼好點子!」
我哈哈大笑:「那可不一定喔!曾經有人研究過,騙子會用這種笨方法,搞不好是經過深思熟慮試驗過的最佳選擇呢?」
AB寶有興趣了:「咦?!怎麼說?」
我吊她們胃口:「那些亂槍打鳥的詐騙電話,跟網路上大量散發的詐騙信件很類似,他們要找的是非常好騙的人,也就是對這些媒體常常報導的老梗,或是非常荒謬的詐騙信件都毫不知情,或是天真到會把這些訊息當真的人。因為他們從手上成千上萬的電話號碼或電子地址中,完全不知道哪一個人是他們要錢的目標對象,所以他們要非常快速的過濾掉絕大部分不會上當的人,換句話說,也就是要想辦法從一萬個人找出會上當的那一個人,快速的略過那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個人時,你們想想,該怎麼做最划算?」
AB寶搞不懂我的意思。
我只好再換個方法講:「今天假如有個騙子用比較新的點子,一整天只能打三十多通電話,因為他吸引了二十幾個人跟他聊了十分鐘以上,但是最後一刻要他們到提款機前匯款,才被發現是詐騙而掛掉電話,那麼他一整天只打三十多通,亂槍打鳥的機率之下很難找到那一位天真的人。反過來講,騙子用老梗,絕大部分的人,只要聽到他講第一句話就會知道是詐騙,立刻就掛掉電話,所以騙子可以很省時間,一天打上三百通,甚至三千通電話時,找到那一位天真得從來沒聽過這個老梗,可能被騙的機率就更大了!」
A寶聽懂了:「我知道了,你說的亂槍打鳥的意思是說當騙子發信或打電話的成本很低時,他最大的成本反而是他後續與上鉤者連繫所花的時間,所以他要快速的放棄那些最後還是不會被他騙的人,所以要用老梗來過濾。」
B寶也補充:「其他那些聰明的方法,就用來對付特定的對象,或是設計特別的方法來欺騙那些經過選擇過的對象。」
我也嘆口氣:「那種隨機騙人或亂槍打鳥的詐騙,的確可以經由我們的理性分析或是先了解來預防,但是對於那些刻意設計來對付你的詐騙,就不容易預防了。」
B寶插話:「這是不是孔子說的,君子欺之以方?」
我點點頭:「說得好,不過要預防別人以你為對象來設計,還是有些方法可以預防的,比如說在網上不要透露太多個人隱私,因為這些個人資料都可以成為他們設計的題材,而且當別人跟你提到什麼賺錢的好機會,絕對不要貪心,別人要你做什麼事情時,也要設法求證,尤其現今網路電子時代,行動裝置盛行,利用科技來騙錢的方法真是日新月異,層出不窮啊!」
A寶附和說:「不用擔心,我們家從來沒有人上網購買過東西,而且媽媽經常耳提面命,我們也沒有在網路上留下電話或信用卡資料或銀行帳戶,手機也只有收信發信接電話,偶爾上網查資料,裡面也沒有任何其他個人資料。」
媽媽還是不太放心:「是不是我們全家要討論一下通關密語啊,萬一有人假藉你們名義來聯絡我們而當下又無法求證時,就可以用這通關密語證明你們本人交代的?」
AB寶聽到媽媽這樣提醒,真的很認真在商量著,我倒是比較關心如何協助她們判斷網路上虛實難辨的各種資訊與報導,或許應該找個時間就這個議題和她們好好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