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流行說「別理會外界的評論,做自己」,但說易行難,真正能無視世俗眼光的人又有多少?《我感覺到》這首歌道出了愛情與世俗壓力交織的掙扎。故事圍繞一對兄弟情深卻無法跨越界限的痛苦,而這層界限,來自於外界的異樣目光和偏見。如果我們把故事的背景換成男女之間的友誼,這樣的禁忌並不新鮮,比如《最佳位置》中好友不敢變戀人的橋段就耳熟能詳。但當主角是兩位男性時,這層顧忌與痛苦便被放大,令人深思:同性戀真的不為世所容嗎?
「明明有種怕光 的美好 我感覺到」
每當我聽到有人對同性戀的批評甚至攻擊,腦海中總會浮現中世紀歐洲的獵巫行動。那些被視為異端的人,因為無法融入所謂的「正統」,最終被迫害致死。回望這段歷史,無知與恐懼令人不寒而慄。那麼,當兩個人彼此相愛,關鍵是他們的忠誠與真心,還是他們的性別?
過去的電視和電影經常以刻板印象塑造同性戀形象,例如把他們描繪成浮誇或扭捏的「姆型」角色。然而,這些形象與我所認識的同性戀者截然不同。許多人成熟穩重、英俊有型,甚至比一些異性戀者更注重自我形象管理。
同性戀,疾病還是天性?
關於同性戀的來源,至今仍有爭議。但當一個人在青春期試圖與異性交往,卻發現自己始終無法愛上異性,那麼同性戀的天性就顯而易見。曾經有人試圖用「治療」的方式改變同性戀者,結果只會帶來更多的心理創傷和痛苦。美國心理學會早已指出,同性戀並不是疾病,也無需治療。然而,這些嘗試無形中傳遞出一個訊息:社會對同性戀的接納程度依然不足,他們的存在仍被部分人視為「錯誤」。
「我只可愛到 未越界的程度」
家庭與幸福的真諦
同性戀與異性戀在本質上有何不同?異性戀者可以建立幸福家庭,也可能因種種原因破裂;如果說同性戀不能傳宗接代,但現在越來越多異性戀家庭選擇不生育,那麼為什麼生兒育女成為反對同性戀的理由?愛與責任才是家庭的基石,而非性別。
BL盛行與世俗觀念的轉變
隨著BL(Boys’ Love)文化的興起,同性戀議題在大眾文化中的曝光率大幅增加。無論是漫畫、小說還是影視劇,越來越多的作品用細膩的筆觸刻畫同性之間的情感,讓觀眾看到愛情的多元樣貌。這些作品不僅吸引了大批粉絲,也讓許多人開始重新審視對同性戀的偏見。風氣似乎正在改變,未來人們對同性戀的接受度或許會越來越高。但這樣的轉變,需要更多包容與理解的推動,才能真正融入每個人的生活。
如果我的子女是同性戀,我會怎樣?
作為母親,我無法否認會擔心。擔心的不是孩子的愛情,而是外界的眼光和壓力會如何影響他們。可是真正的愛,是找到一個既愛自己又值得自己愛的人,而這本身已經足夠困難。如果我的孩子能找到這樣的幸福,無論對方是男是女,我都會選擇祝福。因為幸福,不應該受到世俗的限制,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平靜與滿足。
支持我寫作,每月請我飲一杯咖啡,請加入我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c/turinsch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