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女孩對於獨居,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想像,有人也許已經實現夢想,也有許多人正在追尋的道路上,屬於自己的小小秘境,你們又有著怎樣的想像呢?
保持擁抱生活的熱愛
在西曬小套房裡,窗戶透著城市間的一抹綠意,清新空氣在房間裡流淌,一張顯眼的黃色便條紙貼在全白的牆面,裡面寫著「Relax… Deep breath… Smile…」,文字旁精心妝點露著半臉的太陽與花朵,像是這個房間帶來的愜意,以及曼晴自身散發的輕柔溫暖。
提及過去與家人的生活,從搬家、為了省冷氣費和媽媽同住主臥室,再到高中求學時的短暫寄居,面對空間的轉移已讓曼晴習慣適應不同個性的人。「比起害怕轉變,我更想用抱有期待與享受的心情來面對。」於是曼晴在大四那年,跨越了十萬公里以上的路程,到陸地的另一端——法國,展開冒險。
談起法國時光,曼晴跟我們分享宿舍裡最重要的景色,坐在桌前,眼前便是大片窗戶,窗外呈現的景色是不同於我們想像滿是時尚精品的法國,而是綠意盎然的自然風光,映襯遠方山巒,一旁的學院牆面畫著相擁而舞的戀人,青綠藤蔓攀扶其上,曼晴開玩笑地說「這裡簡直是法國版的暨南大學!」在同學們學習適應異國步調的期間,反而成為曼晴「真正放鬆」的時刻,愜意地哼著歌、自在地漫步街道,並誠實地與自己長時間相處。
在熟悉法國校園生活後,曼晴開始嘗試煮飯,從一開始的西洋料理、義大利麵、烤雞翅,到後來回歸中式家鄉菜,番茄雞蛋麵、牛肉麵,甚至實現了朋友的心願,還原出《蠟筆小新》中的美食——味噌奶油玉米拉麵,這些全被收進曼晴的生活紀錄中。
隨年紀增長,我們透過摸索與嘗試,為自己的人生去繁就簡。曼晴第一次出社會選擇租屋處時,生活機能、租金、獨立衛浴以及「日光透進房內的時數」已成為曼晴的堅持,於是位在「柳川水岸步道」旁的小套房,成為曼晴在臺中的避風港。
房裡的窗景,映出曼晴在不同人生階段中,所遇的風景與心境。大學時期的窗,當陽光透進,照著曼晴與摯友的身影,推開宿舍房門,當下的喜悅便能得到即時的回饋;出社會後的窗,陽光仍透過窗戶滲入房內每個角落,推開水泥大樓的鐵門後,卻僅剩不熟識的鄰居。空間的轉換時常影響心境,特別的是,曼晴打破了這樣的定律:「只要內心安定、放鬆,即便外界嘈雜也不影響自己的獨處時間。」曼晴從容地應答。
除了打氣黃色便條紙,書桌牆面貼滿與摯友同框的拍立得貼,桌面上則擺放外國紀念品和友人的卡片與乾燥花,這些回憶成為曼晴每日的維他命C!附近街景——柳川,是曼晴散步的首選地點。「有次接近晚上十點,我在柳川散步到一個很喜歡的地方,那裡有椅子又靠近水,水面因為路燈照射閃亮亮的,當時我播著音樂看著遠方高樓,盯著來往路人,坐在那裡唱歌。」憶起柳川水面波紋點綴街道的同時,曼晴分享著繁忙生活中的一點愜意。
對曼晴而言,臺中只是步入社會的起點,而非終點。不喜歡與無聊共處的曼晴跟我們聊起目前的工作,因為已能完美地完成所有工作事項,這已無法滿足她對於豐富生活的追求,因此自然地分享未來將前往其他城市探索的決定。
從法國宿舍抬頭望眼可見的學院建築與山巒風光,到臺灣獨居套房中低頭俯瞰的柳川,房間轉變的歷程就像曼晴成長的縮影,從對外在的好奇,逐步走向誠實的自我。「雖然這個世界好像真的有點現實跟殘酷,但其實還是有很多小小的美好可以被發現。我很建議可以去外面散散步。」曼晴認真地用自己的雙腳持續體驗世界,打開五官儘可能接收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不論哪種情緒,曼晴總能將其轉化為持續溫暖自己的能量,像發電機般。
「孤獨並不屬於負面的詞,反而是一個可以沉澱自己的機會,可以好好了解自己」曼晴提及世界另一端一定也有為了「變得更好」而獨自努力的人,這樣一想自己好像也不孤單了。如果能理解現在的孤獨和將來的成長會成正比,或許能更坦然地與自己共處。
走過各式居住空間,曾經與媽媽一起睡同間房的日子、在法國與自己共處的時刻以及與摯友通話分享生活的獨立小套房。在迴盪孤獨與自由的光譜裡,曼晴的房間總是有一扇窗,這扇透著陽光的窗,讓曼晴持續相信世界美好。曼晴溫暖並非是夏日難耐的暑氣,而是樹葉間隙露出的那點點日光。
練習一個人生活
在高樓林立、生活步調緊湊的信義區裡,有一間充滿日光的小雅房。平時生活忙碌的芊宇,偶爾會因為這些光的存在而得以喘息。
目前住在雅房的芊宇,休閒時會在房裡拿出吉他自彈自唱,高中的社團經歷讓她愛上彈吉他,即使面對學業壓力,芊宇對音樂的熱愛仍延續至今。溫暖許多人心的獨立樂團——南西肯恩在2021年發行的〈練習一個人生活〉,芊宇認為這首歌唱出她的心聲——選擇獨自北漂,練習一個人過生活。
高三面臨選校壓力,芊宇幾次想留在中部,考慮未來發展,仍決定到臺北醫學大學就讀,其實選擇臺北,還包括其他原因,「因為我家太多聲音了。」芊宇理智上知道父母偶爾的碎念是在關心自己,但各種聲音與打擾長期席捲自己的私人空間,漸漸讓芊宇感到煩躁與無力。
升大學後,芊宇一開始選擇住學校宿舍,雖然室友們友善,但宿舍生活偶爾會讓她感到「悶悶的」——當情緒低落需要獨處時,有時會不知道該躲去哪裡。到了大二,芊宇開始向外尋覓心儀的租屋處,當良好採光映入眼簾,使她決心要住進這間位在象山附近的二樓雅房。堅定的心意不只呈現在住處的選擇,背後更表示芊宇開啟了獨自生活的門扉。
許多事物或選擇總一體兩面的呈現——房間裡的大片落地窗,帶來的採光為芊宇的生活添加許多溫暖,但當臺北進入冬天時,落地窗因老舊而無法完全鎖緊導致北風吹進房間,這讓原本就怕冷的芊宇在睡覺時蓋上三層毯子;準備每日三餐,時常快樂地決定菜色跟吃飯時間,卻曾因為房東未提前通知的冰箱斷電,讓裡頭的伙食全部泡湯;擁有大量自己的空間與時間後,練習適應長時間的孤寂成了芊宇的新課題。
「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都要靠自己了,有次請房東幫忙處理燈泡壞掉的問題,他說自己處理。」閃爍的燈泡和不理學生需求的房東,是自由生活裡的一點代價,同時是芊宇練習成長的習題——拍下照片、請教水電行老闆,到更換電阻器以及看著燈泡發亮。
這些被迫成長的經歷,並沒有使芊宇停下步伐,發現不滿足大學的基礎課程以及花太長時間為寂寞難過,決定讓自己充實地忙碌起來,包括開始做牙醫助理,以及穿上白袍主動進入實驗室,專研大量醫學知識。
談起自己逐漸掌握的牙助工作,「覺得自己有在付出和學到東西。深深感受到大學生活不再只是坐著學,我現在做的是幫助別人的行為,當他們跟我說謝謝,就感到活力滿滿!」提及身在醫療體系的自己為他人付出獲得的感動,芊宇流露出和換好燈泡同樣驕傲的神情。
在北漂前芊宇就已稍微設想可能遇到的困難,而實際體會後,仍時常出現「想家」的念頭。「但我也跟自己說,這是自己選擇的,撐也要撐完!」因為十分了解自己的目標,芊宇願意堅定地咬緊牙根,並持續邁出步伐。
對於未來想要北漂獨居的女孩,除了芊宇強烈推薦要增購「除濕機」這樣實用的物品,同時建議:「自己加油外,可以找別人幫忙!出外靠朋友,維持好人際關係是重要的。但要多顧慮自己些,可以替別人著想,但要以自己為重。」
待在天氣比臺中家鄉更難莫測的臺北,以及相較以往,大學期間有了更多煩惱與挫折要獨自面對,新生活看似艱辛,但問起芊宇最喜歡的生活階段,她堅定回答:「就是現在!」因為這是真正開始為自己人生負責的起點,芊宇認真看待腳下的每一步,過程是如此的踏實與堅毅。
採訪|黃宣瑄、馮永晴、馬千惠、陳淼昕
文字|馮永晴、馬千惠、陳淼昕
美術編輯|馮永晴
首圖攝影|賴方伃
照片提供|廖曼晴、陳芊宇
﹏﹏﹏﹏﹏﹏﹏﹏﹏﹏﹏﹏﹏﹏﹏﹏﹏﹏
《 好 感 ∞ 》 刊 物 販 售 中 !
﹋﹋﹋﹋﹋﹋﹋﹋﹋﹋﹋﹋﹋﹋﹋﹋﹋﹋
歡迎喜愛紙本刊物、或是想支持女孩培力的你訂購收藏!
✸ 訂購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