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丹蛋與威不遜的防詐解密:揭開詐欺犯罪條文背後的心理學玄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原來這些字句都有玄機啊!」 阿丹蛋一邊喝著奶茶,一邊翻看《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的第二條。他發現,條文裡提到的名詞,雖然看起來法律味很重,但背後其實隱藏著詐騙者的心理學套路。威不遜忍不住吐槽:「阿丹,這些詐騙手法比網路連線遊戲還刺激,但也更危險!」

威不遜耐心解釋,第二條的定義雖然細緻,但它其實對我們了解詐騙方式有很大幫助。他以條文中的「第三方支付服務業者」為例,指出詐騙集團常利用這類機構進行資金轉移,讓追蹤資金流向變得困難。這種操作方法背後,正是心理學中的 illusion of control(控制幻覺)效應,讓受害者誤以為轉帳到第三方支付機構是安全的。

阿丹蛋突然好奇:「那虛擬資產的詐騙呢?是不是像網路遊戲裡用假的寶物吸引玩家?」威不遜笑著點頭:「沒錯!詐騙集團喜歡利用 hyperbolic discounting(雙曲貼現)效應,讓人覺得『現在賺的虛擬幣比未來更重要』,因此不假思索就投資了假的虛擬資產。」

為了讓阿丹蛋更理解,威不遜設計了一個實境模擬:

  1. 你接到一個自稱電信事業客服的人,告訴你網路帳單有異常,需要你立刻下載一個APP處理。這時你該怎麼辦?
    • 正確答案:馬上掛電話,撥打電信公司官方客服確認情況。不要下載任何來路不明的APP,因為詐騙集團常用此手法竊取你的個資。

威不遜進一步解釋,條文中提到的「網路廣告平臺業者」與「電商業者」也是詐騙重災區。詐騙集團善於運用 availability heuristic(可得性捷思)效應,讓你在短時間內被吸引,認為廣告裡的商品或服務是真實且值得信任的。

總結來說, 威不遜提醒:「防詐的關鍵在於認清自己的心理弱點,尤其是面對陌生的訊息時,要多花幾秒鐘冷靜思考,問問自己這是不是陷阱。」

阿丹蛋豎起大拇指說:「那我們應該把這些心理學概念融入防詐教育,讓大家不僅知道法條,也能看穿詐騙的套路!」

avatar-img
0會員
4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