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中共党刊《求是》杂志1月31日发表了习近平的一篇文章,取自他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话中的一部分,题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自由亚洲电台就此发表了“习近平推动‘家风’政治化 中国家庭或成意识形态战场”的评论文章,认为习近平意在推动“家风”政治化。这未免有些小题大做。这是8年前的文章。如果说习近平意在推动“家风”政治化,那也不是从今日起。
习近平现在权力被削弱。为了避免外界窥破中共党内存在分歧,中共在宣传上有必要保持习近平的存在感。而习近平大权旁落后又没有什么新的决策和“指明方向”,中共就只好将习近平过去一些讲话公开发表。同时兼顾时令。过春节嘛,家庭团圆之时,谈家庭文明就很应景。
整篇文章没什么新意。不过是中共在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破产后,又重新拾起过去他们批判过的“孔孟之道”来填补其意识形态的空虚。但开头一段话中,习近平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习惯用语改成了“母慈子孝、兄友弟恭”。挺有意思的。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联想到还有个“严父慈母”的习惯用语,似乎反映出习近平认为家庭教育应采用“严父慈母”的模式。从网上披露的信息来看,好像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是一个慈父形象,而他母亲齐心则是严母形象。文革时,习近平从关押地跑回家,冒着大雨,饿着肚子,想回家充充饥,换身衣服。结果,齐心不但不给吃的,反而去向管事的报告习近平偷跑回家,害得习近平在颐和园的椅子上熬了一宵。一字之改,似乎习近平认为自己的母亲对自己太苛刻,没有得到母亲的爱怜。
总之,习近平对家庭角色的定位挺奇怪的。他提出“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没有父亲这一重要角色。即使理解为修辞上以母兼代父,那也表明在他的意识中母亲的角色比父亲的角色重要。而且“妻贤夫安”中,丈夫处于被动地位。“妻子贤惠,丈夫才会安宁”。没有给丈夫提要求和赋予责任。“妻贤夫安”应该脱胎于“妻贤夫祸少”的谚语。习近平可能有感而发,认为他的前妻柯玲玲就不贤,搞得他不安;而现任妻子彭丽媛则很贤惠,没有给他惹出什么麻烦。
他这三个短语中,父亲和丈夫的角色缺位或被动,而重视妻子和母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可能在他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意识中,还是有大男子主义思想,是从男性的角度来给家庭中的女性提出要求。认为如果女性在家庭中尽到责任,做到位了,家庭就和睦安宁了。
2025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