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昭良:「自 2015 年開啟《漂流》計畫至今十年,以前我的攝影追求有張力的場景,這次想從安靜的地景裡找到生命的力量。」
臺灣攝影界重量級攝影師沈昭良,過去曾出版極具街頭風味,販賣玉蘭花的群眾圖像《玉蘭》;富有視覺節奏感的日本魚市場《築地魚市場》;以及如上圖,舞台車、天光與地景,鮮豔色彩中和諧的視覺搭配《STAGE》;還有其他令人驚艷之作不及備載。
今年度他推出新的攝影展覽《漂流:序曲》,首先精選一系列照片,向大眾展示「漂流」攝影作品的概念。既為序曲,意味著沈老師預計在年末推出《漂流》攝影集,用攝影訴說他在這座島嶼上的觀察與提問。
這次《漂流:序曲》系列作品,有別於以往有較明確的攝影主體,如賣玉蘭花的人、魚市場、舞台車、綜藝團等,是相對沒有明顯主題的。例如上方這張作品,宛如西方繪畫中神話場景般,彷彿具有強大力量的海浪和烏雲,佔據了畫面四分之三;然而仔細一看,又能看到臺灣人非常熟悉的沙灘陽傘。這是在屏東核電廠旁的海水浴場,下雨時分,仍有許多遊客在沙灘上遊玩,與矗立一旁巨大核電廠形成對比。
攝影家沒有要求觀眾將重點放在特定主體上,而是藉由整張畫面動態構圖,四散的線索,自己探索影像背後的訊息。
從照片前景開始,我們看到一條像是人為堆砌而成的石塊,入海前端被海水沖刷侵蝕成小型山水瀑布;接著順著海浪前緣浪花白沫,視線來到海灘上擁擠的點點人群;再接續後方山脈延綿入海,位於畫面近中央處是兩座球體的核電廠,延伸入海則散落零星泳客。畫面上方幾乎二分之一被烏雲籠罩,傳達一種自然凌駕於人的壓迫感。
四面臨海的臺灣,是名副其實的海島國家,海溫柔慈愛地以漁貨哺育我們,卻也兇猛無情地潛藏巨大破壞力。攝影家透過作品,帶領觀者探問臺灣的漂流通往何方。
沈昭良:「我在拍這張照片時,心裡想的是,在核電廠旁邊,怎麼能這麼放心的玩水?在臺灣,能源跟人跟土地的關係真的很奇妙。但也有朋友看到這張照片的心得是,臺灣人很勇敢!這也是一種想法。」
上面這張作品,是《漂流:序曲》系列中少見,以人為主體的攝影作品,一排撐傘民眾,被置於畫面中央水平線上,若在展間觀看大幅原作,可以看見最右邊的一對情侶正拿著自拍棒拍照,中間幾個人撐著傘,留意腳下景色,左邊有一位孤獨而堅定的身影,右手有力地舉著傘,眺望海的遠方。
這是在臺灣北海岸拍攝之作,拍攝年份為 2016 年,當時兩岸觀光盛行,有許多陸客來臺旅遊,攝影師在觀光勝地等待許久,等待人群自然站到畫面的平衡點,又巧妙地有所差異時,才能按下關鍵的快門。
沈昭良:「我想捕捉人群眺望海的遠方的感覺。」
這件作品在我腦海裡留下深刻印象,也許是因為它在眾多作品之中,難得清晰可見人的蹤影,這樣的「人味」打動了我。定睛一看,裡頭民眾撐的折疊傘和雨傘樣式,穿桃色羽絨衣的阿姨,情侶的布鞋踩在濕泥地,還有左方身影堅毅的中年男子,這些物件和人集結一起,似乎就是臺灣街頭人像縮影——時常的陰雨連綿、以機能為主的穿搭風格、還有某個世代對於「遠方」的嚮往。
我相信不同人看,對這件作品會產生不同解讀,也許回想起兒時跟阿公阿嬤到野柳玩的遊覽車回憶,也許對天光與地面水窪倒影的通透性有感而發。這正是《漂流》想創造的討論空間,既然是訴說這片土地上的故事,照片裡就要留足夠的空白,讓觀者投射自己的生命經驗,去詮釋自己看見了什麼。
以這張照片收尾,想和大家分享兩件事。
這張照片拍攝地點是淡水碼頭,落日時分,夕陽餘暉將碼頭染成一片火紅、藍紫,宛如廖繼春畫布上的淡水。畫面遠處可望見台北港貨櫃碼頭的起重機,近處則可見一條延伸入河的坡提上,一個男子趴在碼頭纜繩的石牆上。整個畫面在色調上奇異絢麗,遊艇逆水前行,與淡水河河流出海方向相背,在河面上畫出充滿張力的弧線,而那個男子成為畫面的重心,為波濤洶湧製造了寂靜。
沈昭良:「我在那裡等了大概十到十五分鐘,在等什麼?等那個男子趴下來。他是漁船公司的員工,剛放完船出港,站在碼頭休息放空。我心裡想,如果他趴下來就完美了,於是在心裡默念著,『趴下吧』、『趴下吧』,結果他真的趴下了,我就拍下這一刻。」
這是攝影家分享拍攝這張照片的小故事。
另一件事是這次展覽開幕式貴賓致詞的一段話。在現今手機攝影如此發達的年代,很多人懂得用鏡頭拍下照片,但攝影家是用心先看到,再用鏡頭拍下。看了這麼多攝影作品,我們只要問一句,照片內容有沒有打動我們之處?這勝過它是否承載了攝影家要傳達的千言萬語。
(以上引述為展覽開幕式中攝影家口述分享,由筆者手記,非逐字稿訪談。)
展覽時間|2025.02.13-03.22 二-六 12:00-18:30
展覽地點 | 也趣藝廊 AKI Gallery | 臺北市民族西路141號(近捷運圓山站)
聯絡資訊 | info@galleryaki.com | +886-2-2599-1171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