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股市常常聽到XX供應鏈,無論是在過去或現在,筆者始終覺得在沒有好的消息來源前提之下,供應鏈是非常難以研究,以前看新聞認識供應鏈,現在研究族群猜供應商,即使猜對也因無更進一步確認方法而不敢多買,再來就是即使今年公司得到了份額,明年或後年品牌商可能因成本考量、技術升級或新應用需求而轉向第二供應商,甚至直接汰換掉原有供應商,這種不確定性在投資上構成顯著風險。
相較之下,近年轉向投資美股後,筆者開始對品牌與供應鏈之間的關係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在台股中,消息面往往滯後,當利好消息正式曝光時,股價早已飆升,甚至提前反映了未來半年至一年的EPS。然而,一旦出現掉單或訂單調整,股價往往措手不及地下挫,這類事件多次發生後,讓筆者在投資信心上逐漸轉向美股。在美股市場中,資訊透明度較高,企業財報與市場動態更容易取得,這讓筆者有機會系統性地整理品牌商與供應商的優劣勢,並從中確立更清晰的投資方向。以下將分享品牌商與供應商的個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