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孩子額頭發燙,看著探耳機的溫度一次比一次高時,父母總會不自覺地緊張起來⋯⋯「會不會燒壞腦子?」這個乍看遙遠卻又無比真實的恐懼,讓多少家長曾在深夜抱著孩子衝急診?但其實,發燒本身不是疾病,而是身體的防禦機制。
🔥 點解病會發燒?
發燒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當身體遭受到病菌病毒入侵,產生發炎反應時,腦部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就會提高溫度,造成身體發熱。這個過程其實是:
- 增加受感染部位的血流
- 刺激免疫系統製造更多白血球
- 就像調派更多士兵去打仗一樣
所以,發燒是身體的一種保護機制!
🧠 「燒壞腦」的真相
坊間常說的「燒壞腦」,通常是因為某些嚴重感染(如腦炎、腦膜炎)同時引發高燒和神經損傷,而導致大家誤以為發燒就會燒壞腦。事實上:
- 41°C以下的發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
- 普通感冒/腸病毒發燒極少超過40°C
- 真正的危險訊號是「持續高燒+意識不清」
就像天蠍媽帶AA兄弟看醫生時,醫生姐姐常說的:「雖然發燒,但如果仲食得、痾得、玩得,就不用太擔心。」
💊 超過38°C就要食退燒藥?
前文提到,適當的體溫升高其實有助提升免疫功能,所以:
- 不是一超過38°C就要立即食退燒藥
- 當發燒超過38.5°C加上有不舒服時,才需要考慮使用退燒藥
- 使用退燒藥的主要目的是減緩不適感,而非單純降溫
另一個需要退燒的情況,是為了預防高燒併發症,例如:熱性痙攣(特別是有家族史的孩子)。當體溫超過39°C時,適時退燒可降低風險
⚕️ 天蠍媽的實戰經驗:孩子高燒>40°C
記得AA哥哥幾年前某天開始發燒,最初只有38°C多。作為理性派媽媽,我沒有立即喂退燒藥,而是:
- 密切觀察體溫趨勢,持續補充水份
- 當發現體溫持續上升時,採取以下步驟:
- 觀察孩子狀態 → 活力開始下降 → 使用Paracetamol
- 溫水擦浴 + 每小時測溫 → 體溫仍升至39°C → 改用Ibuprofen
- 用藥後體溫稍降(仍維持38.8°C-38.9°C)但很快又回升
- 這種狀態持續一整晚後,我們決定入院檢查
- 最後確診是甲型流感
📋 天蠍媽的居家監測SOP
工具準備
- 電子耳溫槍(我一直都用百靈牌耳溫槍 👍信心保證)
- 體溫記錄表(重點觀察溫度變化趨勢)

[手機記錄版本]
日期:___
🌡️ 當前:°C (時間:)
💊 最近用藥: (劑量:___)
😊 狀態:活潑/煩躁/嗜睡
⚠️ 異常:_____
決策思路
寶寶發燒 → 是否活躍/進食?
↓是 → 每小時監測,保持觀察
↓否 → 1) 評估是否用藥 2) 能否退燒 3)是否需要就醫
✨ 天蠍媽的理性提醒
「發燒是身體的警報器,不是敵人。與其焦慮體溫數字,不如冷靜觀察孩子的整體狀態。」
各位爸媽,你們有什麼難忘的發燒應對經驗?歡迎留言分享!👇
#寶寶發燒處理 #退燒藥使用時機 #燒壞腦迷思

孩子生病時媽媽就是最好的床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