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幅非洲影像,從電影看非洲

打造一幅非洲影像,從電影看非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非洲,無論是電影或新聞片段,總離不開蠻荒、乾旱、戰亂、疾病,不可否認,非洲存在這樣令人感傷的場景,我們這一代的父母教育孩子偏食習慣,總是拿衣索匹亞難民小孩暴瘦的照片作為教材,非洲的歷史也歷經滄桑、備受磨難,到非洲旅遊,心理強度要克服好多層面。

2019年有機會老牛帶著我到非洲西南部旅遊從南非、納米比亞、波札那、辛巴威將近一個月,起初內心掙扎一陣子,從非洲回來後,又慶幸還好有去,因為2020年初新冠肺炎大爆發,旅遊停滯了三年。同行團員大姊在當時跟我們說她的好友移民南非然後被槍殺一事,聽她說完後毛骨悚然,南非治安真的那麼糟嗎?

帶著不安出發到非洲,除了南非較先進外,其他呈現較多原始的風貌,歐美遊客佔多數,非洲旅遊市場做得相當成熟,可以享受頂級,住豪華飯店、豪華帳篷,費用所費不貲,也可以選擇平價團,像我們一樣,曾經在一處休息區看到德國團的卡車旅遊車,設備高級,相對我們,比較像拼裝車。

非洲為了因應觀光旅遊,多數旅館都是平價的民宿式旅館,在我們待在非洲一個月時間,也多是住民宿,民宿的優點就是很親民,連蚊子都是,因此防蚊液不離身,防瘧疾的藥物也乖乖吃了一個月。

「我是誰?我在哪?」也是在非洲旅行經常陷入自我懷疑的對話,珍貴的27天是我和老牛相當難忘的旅程,野性的獵遊、野味的食物、洗冷水澡、到超市補貨買水及時刻保持警覺的心情。

回台後看到以非洲為主題的電影,又會把我拉回非洲現場,令人回味無窮,以下是我最深刻的非洲電影〜

1985年「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開始,描述丹麥名媛「凱倫」在肯亞生活了17年的日常情節,她的肯亞小屋目前仍是觀光景點,當時白人社會與黑人形成強烈的反差,而梅莉史翠普和勞勃瑞福的愛情妝點了幾分浪漫,雖然勞勃瑞福飾演的男主角最後墜機死亡,留下孤獨的梅莉史翠普,電影場景的非洲風光與龐大氣場非常吸引我。

遠離非洲

遠離非洲


2006年電影「衝鋒俱樂部The Bang Bang Club」根據真實事件,描寫南非四名白人戰地攝影記者為了拍攝第一手種族內戰械鬥真實慘況的照片,將自己置身在危險之中,90年代南非種族械鬥所衍生的悲劇,鏡頭之下寫實衝擊,被全球主流媒體當成頭版照片,其中一位記者最後跑到蘇丹拍下「飢餓的蘇丹」經典照片,一隻禿鷹尾隨一個因飢荒而瘦弱看似快餓死的孩子而禿鷹伺機而動的畫面,當時這張照片成為全球討論焦點,非洲飢荒問題一直存在著,真實生活中,四名戰地記者際遇大不同結局也令人遺憾。

衝鋒俱樂部

衝鋒俱樂部

飢餓的蘇丹

飢餓的蘇丹

2004年電影「盧安達大飯店Hotel Rwanda」裡面的大屠殺場面之血腥也讓我印象深刻,殖民主義導致種族間互相殘殺,畫面寫實到有一度我不想再繼續看下去,電影帶我回顧曾經發生在這塊土地的慘劇,實在太震撼了。

盧安達大飯店

盧安達大飯店

唯一感到舒壓療癒的,就是由歷蘇主演的「上帝也瘋狂」系列電影,歷蘇是一位納米比亞原住民,被導演相中演出一段段詼諧有趣的原住民生活,他們自己的生活智慧與文明世界的差異,好像活在另一個世界,納米比亞的沙漠風景像時光寶盒,絕美優雅,令人嚮往,網路八卦說當時歷蘇演出的費用只有美金300元,不知是真是假。

上帝也瘋狂

上帝也瘋狂

遠離非洲的大地之美、上帝也瘋狂的幽默詼諧、衝鋒俱樂部的寫實衝突和盧安達大飯店的種族屠殺,電影可以帶我們理解當時文化背景與事件,有殘酷也有令人動容的時刻,透過電影視角,赤裸裸的呈現具爭議的議題與揭發當時的情境,還有許多關於非洲電影等待我們欣賞,透過旅行與電影的結合,可以增進旅行的見識外,也打造出屬於自己的非洲影像。

電影劇照皆翻攝網路

avatar-img
老牛與米米的旅人森活的沙龍
5會員
59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那個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自助旅行真是名符其實的腳踏實地,在北京,傻子二人組(就素偶們)不知遇到黑團,傻傻跟著掮客阿姨走到假旅行社買行程,他們一收到錢,心裡應該想著:「又倆上當了。」談笑間我還一昧的跟她說謝謝,阿姨應了聲:「別謝。」言下之意就是這兩個傻蛋被騙了還說謝謝,真傻的不像話。 站在北京八
「我們正經過一段不穩定的氣流,請回到座位,繫好安全帶。」熟悉不過的機上廣播,是坐飛機經常會遇到的,每次看到有關飛機發生亂流的新聞,飛機如大怒神般劇烈搖晃,行李物品掉下來導致乘客、機組人員受傷等,畫面觸目驚心,雖然我和老牛沒有這種「特殊經歷」(也希望不要有),儘管外表高大的我好像能承受亂流的恐懼,其實
旅行這件事很奇妙,在當地忙著查班次、找景點,日行萬步,心情緊張,回飯店秒睡,沒啥心思消化所有養分,一旦旅行結束,翻閱照片,看著當時的人事物,才慢慢將旅行放進心中,變成一則一則的小故事,行前翻閱旅遊書也沒有感想,一目十行,但旅行回來後,回看旅遊書就變得有共鳴,再看到作家陳思宏在「叛逆柏林」一書描述他旅
在那個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自助旅行真是名符其實的腳踏實地,在北京,傻子二人組(就素偶們)不知遇到黑團,傻傻跟著掮客阿姨走到假旅行社買行程,他們一收到錢,心裡應該想著:「又倆上當了。」談笑間我還一昧的跟她說謝謝,阿姨應了聲:「別謝。」言下之意就是這兩個傻蛋被騙了還說謝謝,真傻的不像話。 站在北京八
「我們正經過一段不穩定的氣流,請回到座位,繫好安全帶。」熟悉不過的機上廣播,是坐飛機經常會遇到的,每次看到有關飛機發生亂流的新聞,飛機如大怒神般劇烈搖晃,行李物品掉下來導致乘客、機組人員受傷等,畫面觸目驚心,雖然我和老牛沒有這種「特殊經歷」(也希望不要有),儘管外表高大的我好像能承受亂流的恐懼,其實
旅行這件事很奇妙,在當地忙著查班次、找景點,日行萬步,心情緊張,回飯店秒睡,沒啥心思消化所有養分,一旦旅行結束,翻閱照片,看著當時的人事物,才慢慢將旅行放進心中,變成一則一則的小故事,行前翻閱旅遊書也沒有感想,一目十行,但旅行回來後,回看旅遊書就變得有共鳴,再看到作家陳思宏在「叛逆柏林」一書描述他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