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的貨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盧比」(Rupee) 在梵文裡意為「白銀」。

古印度發行銀幣的歷史相當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元前六世紀,和利底亞金幣、中國銅幣同開世界貨幣史先河。在印度漫長的歷史上,銀幣一直是主要貨幣,直到蒙兀兒王朝、英屬印度時期皆然。

十九世紀以英國為首,歐洲各國逐漸採行金本位制;再加上世界白銀產量持續擴大,導致白銀價格相對於黃金經歷長期下跌,意味著印度的貨幣持續貶值。這個過程被稱為「盧比的衰落」。

十七世紀蒙兀兒王朝時期的盧比銀幣

十七世紀蒙兀兒王朝時期的盧比銀幣


1946年印度宣布獨立後,以「盧比」作為貨幣名稱,輔幣為「派薩」(paisa),意為四分之一。貨幣代號為「₹」

受到英國殖民影響,印度盧比曾經是以下國家或地區的通貨:亞丁、阿曼、杜拜、科威特、巴林、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賽席爾和模里西斯。

1959年印度政府推出等值的「海灣盧比」(Gulf rupee),用以和印度本土盧比相區隔。

1966年起海灣國家相繼廢除海灣盧比,發行自己的貨幣。

1海灣盧比紙鈔

1海灣盧比紙鈔


目前不丹的貨幣 - 努爾圖姆 (BTN) 和印度盧比等值;尼泊爾盧比 (NPR) 則和印度盧比以0.625:1的比例掛鉤。

₹10 ₹20 ₹50 ₹100 ₹500紙鈔,正面主角皆為甘地 (Mahatma Gandhi)

₹10 ₹20 ₹50 ₹100 ₹500紙鈔,正面主角皆為甘地 (Mahatma Gandhi)


avatar-img
普拉托銀匠 Argentiere di Prato
2會員
43內容數
聽銀匠說說貨幣小故事 “Nel nome d'Iddio e del guadagno.”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1918年底奧匈帝國解體,原奧匈克朗在各地的命運演變:匈牙利
戰敗解體後的原奧匈帝國各成員國紛紛自尋出路。原本的共同貨幣「奧匈克朗」也將各自有不同的命運演變...
戰前幣值穩定的金本位奧匈克朗,戰爭一爆發就停止和黃金的兌換...
1918年底奧匈帝國解體,原奧匈克朗在各地的命運演變:匈牙利
戰敗解體後的原奧匈帝國各成員國紛紛自尋出路。原本的共同貨幣「奧匈克朗」也將各自有不同的命運演變...
戰前幣值穩定的金本位奧匈克朗,戰爭一爆發就停止和黃金的兌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