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麥克手邊的Nothing Phone (1) 已經服役近3年。雖然期間的表現可圈可點,但已經不會再收到大版本或功能性更新了。身為科技愛好者的麥克總想跟著最新的潮流走,自然就興起了換手機的念頭。適逢麥克的電信約即將到期,便走進通訊行了解一下目前的合約選擇跟手機價格。沒想到等走出來的時候,麥克手上已經多了一台iPhone 16e 了。目前麥克已經使用iPhone 一個星期多,來跟大家分享長年果黑轉戰iPhone的各種印象與心得。

為甚麼選擇iPhone 16e?
相信熱衷於手機新聞的大家聽到iPhone 16e (16e),可能出現的任何反應都不是正向的。確實,相較於iPhone 16一版版本,16e在價格上並沒有真正佔到便宜。畢竟iPhone 16e不只處理器少了一顆GPU核心,後置鏡頭也少一顆,更沒有Magsafe功能及跟Airtag契合的Ultrawide band,甚至前鏡頭的設計還採用過時的瀏海。跟安卓手機比,同樣的定價價位也已經能買到各大牌旗艦級的手機型號。麥克在事前當然也做過功課,為什麼在知道性價比/體驗上絕對不是最跟上時代的情況下選16e?
1. 第一選擇台灣沒有代理:
麥克用Nothing Phone (1)近三年,對Phone (1)優秀的使用者體驗真的是讚賞有加,讓麥克對這個品牌評價非常高。最近Nothing也推出新的手機型號,麥克本來也想繼續使用Nothing品牌的手機。無奈的是,讓麥克心心念念的Nothing Phone (3)a Pro台灣沒有引進,在保固維修十分麻煩的前提下麥克實在不想冒險購入國際版本的手機,只好忍痛放棄。2. 不重視效能:
麥克原本使用的Phone (1)在規格上也做了不少取捨,但在兩年多的使用下其實沒有遇到什麼問題,讓麥克體驗到只要軟體系統做得好,中階機也可以很好用。考慮到大家對iOS系統的評價甚高,麥可判斷雖然效能比正常版稍弱,16e仍然可以輕鬆負載不玩手遊的麥克所有的日常任務。
3. 動態島太醜:
麥克本來就很不喜歡在螢幕正中間挖孔的設計,動態島無疑重新定義中間挖孔,把原本就很糟糕的中間一小點變成一大粒膠囊,讓麥克雞皮疙瘩掉一地。除非沒得選擇,否則麥克實在想離動態島遠些。
4. 品牌口碑(同儕壓力):
麥克一直在使用蘋果生態系的產品都沒有甚麼好經驗,不僅無法適應iPad Air 4的操作邏輯,使用前幾世代的iPhone 7也對手機的卡頓跟續航力十分不滿意。然而,現在麥克身邊的友人幾乎只剩麥克不是用iPhone,讓麥克甚是好奇到底新的iPhone哪裡好到全世界都在用。此外,當需要傳送照片、視訊時,用安卓手機的麥克總會間接被排擠,令麥克十分不悅。既然打不過,那就加入他們吧。
5. 價格優惠:
在麥克買手機的時間點,麥克心儀的小尺寸手機在這個世代除了iPhone16系列外還有剛推出的小米15,所以麥克主要是在16e與小米15之間游移不定。然而跑了好幾間通訊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人氣太低,雖然兩機的定價差不多,16e能要到的折扣價卻比小米15甜很多。於是在各種原因與現實的壓力下,麥克就決定換16e了。
第一印象
iPhone 16e拿到手,麥克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哇,好輕!」查了手機規格,16e的空機重量為167克,確實比193.5克的Phone (1)輕上不少。此外,16e的動畫效果與麥克習慣的效果略有不同,慢速滑動時感覺起來較滑順,但快速滑動時看起來較模糊。

iPhone 16e (左)與 Nothing Phone (1) (右)的滑動效果比較。當中iPhone 16e的動畫效果為預設,Phone (1)的所有動畫設定為0.5X
在整個使用者介面上,因為用過參考iOS系統介面不少的小米手機,麥克原本認為可以輕鬆上手iPhone,沒想到仍是遇到了很陡峭的學習曲線。雖然看起來相近,但iOS與安卓系統的操作邏輯有不小的差異。首先,在安卓手機上,從螢幕的兩邊向中間滑都能觸發返回手勢,但在iOS系統中主要則是透過向右滑或向下滑觸發返回,甚至有些App這兩種操作都不支援,只能乖乖去按介面上的「X」鍵。對於早已習慣到處觸發返回手勢的麥克來說,被系統限制只能往特定方向返回這方面真的是很陡的學習曲線,有時候麥克惱羞成怒乾脆直接把程式滑掉重開。

iOS手機與安卓手機的的手勢差異
麥克接下來產生反應的部分是手機的震動部分。麥克當初從紅米手機換到Phone (1)時也有對Phone (1)的震動產生反應。雖然Phone (1)無疑是在各方面都致敬iPhone的產物,但兩個廠牌對於震動馬達的選擇與設定差異非常大。如果要進行比喻的話,Phone (1)的震動風格就像麥克傑克森的舞曲,每次震動都很有力道且精準,甚至有些暴力;16e的震動風格相較之下就像是古典鋼琴的觸鍵,時而輕柔、時而有力,但總是優雅。麥克個人比較偏好Phone (1)的震動風格,但對iPhone的震動風格也適應良好。
適應中的部分
除了麥克初上手的體驗,麥克使用手機一陣子之後也發現了一些地方不太習慣、還在適應的部分。而這些項目當中最令麥克不習慣的就是螢幕解鎖了。在安卓手機上,只要解鎖,螢幕就會直接進入有軟體的主畫面中;iOS系統在解鎖後仍會停留在通知中心,需要上滑才會進入主畫面,讓麥克有些厭煩。但根據麥克調查的結果這方面iOS並沒有提供直接進入主畫面的功能,麥克只能咬牙適應。

iPhone 16e (左)與 Nothing Phone (1) (右)的解鎖行為比較
麥克再來遇到的問題就是iOS中並沒有雙擊螢幕鎖定螢幕的功能,捷徑中的鎖定螢幕也只是回到通知中心而已。還好麥克剛好趕上iOS18.4版本,其中新增的「背面輕點」的指令可以設定成鎖定螢幕。雖然這個指令不是很容易觸發,但至少麥克有一個可以達成不按按鍵、不用小圈圈就可以鎖定螢幕的方法了。

iPhone 16e缺乏類似雙擊螢幕鎖屏功能,目前麥克能找到最接近的功能為背面輕點的指令
接下來麥克想反映的部分是work profile,或者該說沒有work profile的部分。在安卓手機上面,麥克可以透過work profile創建平行且獨立於原本的使用者空間,安裝並運行程式、設定work profile自己的雲端同步功能。更重要的是,只要麥克想,麥克一鍵就可以關掉work profile,這期間work profile的任何程式都不會在背景執行,麥克也完全不會收到任何work profile中任何程式的通知,直到麥克打開work profile後這些軟體才會重新執行、通知才會出現。在iOS系統中,麥克有找到唯一類似的功能只有專注模式,基本上就是可客製化的勿擾模式。在專注模式中,透過不同個人檔案的設計可以限制只有特定程式的通知會正常送進來。但在這個情形下,通知雖然不會直接跳出來,但通知中心仍會提示有相關訊息進來。另外,以麥克的工作流完全無法重現在安卓手機使用work profile的方式隔絕兩邊的相機、讓兩邊相片分開備份這個功能,讓麥克甚是苦惱。目前麥克沒有找到解法,只能每次遇到需要傳到公司雲端的照片就使用手動上傳。

iOS系統沒有類似安卓系統的work profile功能(右),僅有專注模式可使用 (左)
再來麥克遇到困難的部分竟然很意外的是螢幕截圖。在安卓手機,比較常見的按鍵排列方式是電源鍵與音量鍵都在主機右側,而Phone (1)則採用跟iPhone相似的右邊電源鍵、左邊音量鍵的排列。既然按鍵排列一樣,照理說像截圖這種快捷鍵應該不會有甚麼轉換問題才對,是吧?但偏偏,安卓系統的截圖快捷鍵是電源鍵+降低音量鍵,iOS系統的截圖則是電源鍵+提高音量鍵,讓麥克一天到晚按錯,還常常覺得是手機秀逗是不是該多摔幾下,恐怕要好一陣子才能適應。
最後麥克目前遇到的小麻煩就是iOS系統的按鍵排版。相較安卓系統吃滿版面的鍵盤排版,iOS系統的注音鍵盤排版不知道為甚麼十分擁擠,打字上很不直覺。雖然Appstore內也有Gboard,但iOS版本的Gboard排版仍然維持內建鍵盤的排列,完全沒有改善,麥克用了一個星期還是常常打錯字。

iOS系統的內建鍵盤(左)與安卓系統的Gboard (右)注音鍵盤排版比較
過譽的部分
由於先前是使用安卓手機的稀有動物,麥克這些年來也是常常被灌輸、洗腦各種iPhone的好。實際入手體驗過後,雖然不少東西是真的很厲害,像是手機的質感、各種iOS限定的好用軟體、系統的滑順感加上明明電池容量較小還是有跟大電池容量手機比肩的待機續航力等。麥克也有遇到吹的很厲害但實際上很普通的功能,而其中之一便是Airdrop。在換手機之前,麥克覺得最困擾的就是大家超級喜歡用Airdrop傳照片,沒有辦法Airdrop的麥克只能用Line、Messenger跟Instagram接收被壓縮過的照片,被迫保存較低畫質的照片。現在麥克終於有辦法用Airdrop了,卻發現其實不是甚麼特別厲害的東西。安卓雖然晚了很多步,但也早就有了相同的功能—Quickshare。只是因為身邊沒人用安卓,麥克只能自己跟自己Quickshare。但事實上,一些第三方軟體(ex. LocalSend)早就已經可讓安卓與iOS系統輕鬆互通檔案,只是麥克身邊的人幾乎都只用蘋果生態系的產品,自然不會去探索相關的工具, 而從來沒有長期使用蘋果產品的麥克也以為蘋果生態系中沒有這些程式可用,直到這次認真換了iPhone才知道。

iOS系統的Airdrop (左)、安卓系統的Quickshare (右)及兩種系統都可以另外安裝的檔案分享軟體Localsend介面(中)
除了Airdrop外,iOS比較近年才推出的捷徑功能也是被朋友跟網路吹得很厲害。但麥克一點進去就發現:這絕大部分不就是安卓系統小工具的一種嗎?雖然乍看之下可玩性很高,但麥克發現這個小工具能做的終究有限,甚至有些功能很沒用(例如不會關掉螢幕的鎖屏捷徑)。自動化設定看似方便,但因為不少功能沒有開放,有些條件設定也常常不會很即時的自動執行,例如麥克設定到達公司後手機要自動轉成工作的專注模式並開啟Wifi,幾乎每天都還是要手動打開這兩個選項。種種原因相互疊加起來,讓麥克覺得捷徑功能沒有想像中好用。

不少捷徑功能(左)其實都在安卓系統的小工具欄位中(右)
其他觀察
在使用16e的一週中,麥克還有觀察到以下的現象,想跟大家分享。
1. 意外很快的充電效率:
iPhone系列一直以來搭配的電池容量都較安卓手機小,充電瓦數也較低,這點在16e上面也不例外。但在實際使用上,因為電池容量小的關係,縱使充電瓦數不高,16e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相當多的充電百分比。
2. 第三方軟體支援較少:
在安卓手機上面,麥克早已習慣使用許多免費又好用的第三方軟體,例如使用Plus messenger替代Telegram、Infinity替代Reddit、Tubular替代Youtube。在iOS上,雖然Telegram還有其他客戶端可選擇,但Reddit只剩下Apollo,Youtube則是在Appstore中完全沒有替代品,需要自行安裝ipa檔案。但眾所周知,目前要在iOS系統上自行安裝ipa檔還有些複雜,尤其需要每週連上電腦更新簽證並重新安裝的流程說真的有點麻煩,麥克還未深入研究。
小結:難如攀岩的轉換
一路使用iPhone 16e到現在,麥克很難理解大家怎麼有辦法轉換生態系。整體來說,雖然核心功能相同,iOS系統的操作邏輯與設計語言跟安卓系統其實有很大的差異。如果麥克這次沒有打定主意,可能一星期內就退掉或脫手iPhone 16e換回安卓手機了。以麥克目前使用下來的感覺,沒什麼iPhone能做的但安卓不能做的功能,而安卓系統的自由度無疑更高,價格上也更實惠,照理說應該更受大家歡迎才對。事實上,麥克身邊也有幾位安卓手機使用者嘗試跳槽iPhone卻失敗的案例。無論如何,麥克是打算用這支手機到蘋果再也不提供功能性更新為止。身為科技愛好者,麥克身邊就算沒有安卓系統的手機也還會有安卓系統的閱讀器或電玩主機,因此也會繼續跟大家分享iOS與安卓系統的使用比較與心得。 感謝大家看到這裡,一個月後麥克會再發一篇iPhone長期使用心得,我們到時候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