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明連假大跌以來台股已回漲20.14%,距離收復整段跌幅僅剩約六百點。最近聽到很多人在估這一波會漲到哪裡,有的說兩萬一,有的說20800。但我想,要估這件事情或許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不需要你對技術線型有多麼深刻的理解,也不是看近期出爐的經濟數據。以我過去豐厚的韭菜經驗來說,這種情況下,漲到你受不了追進去的時候就是近期高點了,屢試不爽。
近期盤勢非常強勁,偶有下跌幅度也都不大,看起來很單純的盤操作起來卻沒有表面那麼容易。因為這時除了判斷和操作以外,你可能還要面對劫後餘生的PTSD。前面的大跌再到流動性不足的恐慌,縱使你相信它會漲回來但每每突如其來的下跌、或是再遇沒開盤的假期,那血淋淋的虧損仍歷歷在目。
所以如果先前單純因為大跌而變得保守,現在又因為大漲而轉趨積極。在大跌三千多點的時候出場,再大漲20%之後翻多,怎麼想都怪怪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投資的信念很重要,部位控管固然重要,但核心信仰更是極其關鍵的部分。因為這是當你在面對所有那些重大決策時的判斷依據,是你會選擇迴避或是面對的基礎。這些時期場面永遠都會很混亂,但你的日常積累不也是為了這些時刻嗎?
如果你只在意賺了多少賠了多少,當這些極端行情再次來臨時,你永遠會做出一樣的選擇。然後每一次都在事後告訴自己,下一次我該如何如何。
誠然,每一套投資方式都會有他的短板,你要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裡,然後盡可能避開可能因為這些短板造成的窘境,甚至你會需要其他額外的配置來堤防這樣的情況出現。
就像蒙格說的 如果你知道會死在哪
裡,那就永遠不要去那邊。
有些方式是資金效率較差,但是在被迫必須面對逆風時可以讓你有其他選擇,而有些方式則是其他的權衡。
停損這件事情本身只是個機制,是為了防止你遇到極端且不可控的情況導致意料之外的鉅額虧損。而實際上這個分寸該怎麼拿捏是門藝術不是科學,不單純是帳上的數字盈虧。 因為你沒辦法透過科學提前預期自己當下會有怎麼樣的感受,會遇到怎麼樣的特殊情況,甚至是自己能不能承受市場的耳語都不知道。
當你在停損過後看到標的又漲回去甚至創新高,那調整的方向其實不單純是停損本身。還要考慮是不是夠了解自己操作方式的邊際在哪裡,相應又有哪些準備是必須提前做的以及有什麼地方是不能妥協的。自身的個性、條件,在哪些情況下會有哪些本能反應, 很多部分其實是需要自己親身經歷才能做出調整的。
無論你如何平衡風險和利潤這兩端也無法避免地會遇到剛剛好的行情,剛剛好若有似無地落在你的操作邊際內,又剛剛好無情地穿越這條界線。
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在這些經歷去調整自身對於風險、報酬、和生活上的平衡。當你調整到一定程度之後,特殊事件對你的影響會愈來愈小。 因為你對於自己追求的畫面愈發清晰,也知道犧牲了什麼,那自然就會知道有些情況就是必然會發生。而當你深刻理解這些後,在實際面對的過程中就會淡然許多。
#星辰大海是屬於在黑暗中仍然抬頭仰望的人
回到文章一開始,"漲到你受不了追進去的時候就是近期高點了"這句話聽起來很抽象,但我們其實完全可以透過盤後資料來觀察這件事。
從盤後資料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波大跌散戶多單下降的情況可以回朔至四五年前,如此低的水位恰恰反映出當時市場的恐慌。而隨著後續上漲,散戶多單卻於近期開始逐步增加。回顧歷史資料,當散戶多單伴隨的大盤上漲增加至三萬三 - 三萬五千口時會是需要特別留意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