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開始接模型商拍,就想要一支微距鏡。想了好幾年,可是接案的價位不到,讓我不敢投放太多資源,一下子增加太多成本。然而,這便落入了不良的循環︰客戶預算不足,用低預算拍攝→低預算作品無法提高單價,繼續接預算不足的客戶……
最初的想法是儲夠錢便入手一支Nikon Z MC 105mm f/1.8,就……生活艱難。只不過,儘管生活艱難預算不足,還是想要提高作品品質。想來想去,不如用一個折衷方法︰近攝鏡。近攝鏡和近攝微距鏡的英文均是Close-up Lens,把它想像成鏡頭前方加一片放大鏡就對了。那為甚麼不直接加放大鏡,要買一片700-800元的鏡片?原因有很多,簡列幾個︰
- 放大鏡容易變型
- 鏡片質素較差
- 容易走焦
若果相機有APS-C模式,例如Nikon的DX mode,相機自動運算距離x1.5-1.6,感覺就會變近了一些,可惜是犧牲像素。應付網路商店勉強可以,放大圖,做DM就很難過關。
Nisi近攝鏡開箱

Nisi的近攝鏡有55mm和77mm兩個口徑,我買的是77mm,畢竟買大轉小,容易過買小轉大。購買前先看一下常用鏡頭的口徑,再決定要哪一款。
附上轉接環還蠻貼心的,增加了產品的完整性,不用額外購買轉接環,這一點很加分。畢竟可能買家是濾鏡新手,手頭上未必有適合轉接環。這樣子又可以省一筆了。
保護套我也蠻喜歡的,還是那句,一款獨立產品的感覺。有些產品只給塑膠盒,若要攜帶出門需另外買保護套甚麼的,又要選尺寸又要考慮安全性。Nisi都幫你想好了。
鏡頭蓋則是可圈可點,用料和做工反而給轉接環和保護套比下去了。前後蓋均沒有螺旋設計,純粹揭開,蓋回去。如果在戶外使用,務必要很小心。畢竟鏡頭有一定重量。
室內實測
這邊使用Tamron 28-75mm f/2.8 Di III VSD G2,濾鏡直徑67mm,最近對焦距離0.18米,拍小物件我習慣用75mm,減少鏡頭變型。以下兩張是測試照片︰
散景是評量鏡頭質素其中一項重要指標,放到商品或小物件的情況,散景反而容易造成困惱。比方說這些照片散景很OK,只不過我不想它有散景呢,不想對焦點以外模糊。
加了Close-up後,感覺舒服多了,好多了。
最近對焦距離縮短到10cm左右,貼得太近了!入光量不足,幾乎沒有光能進去。距離拉遠一點,保留足夠裁切空間。這對於像數2400萬左右的相機非常有利。能夠在有限條件下,提供最寬廣的裁切空間。
戶外實戰
不得不說變焦鏡前方再加一大塊Close-up,戶外活動和行動得非常小心,太重。而且會不小心zoom太近,容易撞到前面的東西。
這次是跑了去岡山想看花旗木,掛上Close-up之後,無限遠對焦直接失效,手動自動亦無法。原因暫時未查明,猜是最近焦距離有關。那天我是爬到出柵欄以外,才總算對到焦,蠻危險的。
食物

拍食物也是近攝鏡的重要任務。有散景的食物照質感很好,尤其是沒有業主,只是出街吃個飯沒有打燈補光,雖然依然還是太大陣仗……單反加近攝鏡,感覺上是告訴店家︰你味道怎樣好像不重要,我照片拍好看比較重要,哈哈,會氣死吧。
© Inn quote︰低成本製作的優良方案
要是預算足夠,真心想衝一波百微。可惜……好吧,終有一天會遇到貴客,讓我得償所願的。Nisi的近攝鏡作為替代方案,用習慣了還蠻好玩,就趣味性很高。
個人使用上最常用的部份是局部放大,因為主體畫面佔比大,裁切後保留的像數還是足夠的。圖片尺寸大小在電腦或手機影響不大,放到印刷品就差很遠,而我拍照無論輸不輸出,都是以印刷品質衡量圖片。
想當然矣,Nisi近攝鏡是不適用於相機的數位修正功能,即使如此也不覺得明顯鏡頭變形,本來鏡頭的變形也不會多了一片,就給修正了。暗角亦不明顯。這對於商品攝影異常重要,要是主體變形了,這東西大概也不值得推薦給大家了。
訂閱自創生活編輯室電子報,從別的角度增進職涯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