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資產的,銀行還要借更多給他!
為什麼?因為在銀行眼中,你不是客戶,你是神的選民。
有資產 →有抵押品,快招待進VIP室!
高收入 →還得起錢,額度加碼伺候。有信用記錄 →風險低,比老公穩定。
有人脈背景(保人)→這戶靠山硬,銀行能安心睡。
凡沒有的,連他僅有的也要奪去!
沒資產 →請慢慢排隊,後面還有9867人。
沒信用 →不借,是得對『風險』負責。
沒保人 →沒關係,可以請神明作保(但不收神像)。
只是存款不足買房?到底是買安全感,還是背一顆定時炸彈?昨天的我傻傻相信:有房無貸款,人生就安穩。今天的我睜開眼:這麼安穩怎麼會沒錢用?!
老娘選擇去銀行VIP室喝咖啡規劃
讓房子去上班、我離職坐在家。把現在住的房子拿去重新貸款(科目四:理財型房貸),只還利息、不動本金、每月輕鬆繳,現金流自動轉入戶頭。
然後呢?再用這筆錢去投資、買ETF、準備裝修新房,等新屋入住,再把舊屋交給包租代管,錢繼續流、人繼續躺。
什麼是「只還利息」的科目四?
簡單來說,就是「房屋增值後重貸,借錢不搬家」。你還是住原本的家,但銀行願意把一筆資金借你周轉、投資或活用。
條件如下:房子市值要夠、信用要好 、用途要正常(可以炒股不能囤房!)
翻身三部曲
1. 先存錢:緊急預備金就是防彈背心。
2. 養信用:每月準時繳清。
3. 做記錄:理財不能憑感覺。
別當房奴,當房主~買房只是開始,會借錢的人,才是真正的老闆。房子不是不動產,是「你不動,錢幫你動」的資產活化工具!
但如果此刻還沒準備好,也沒關係——不是銀行不給你上車,而是你現在不必硬上車。先存錢、養信用、建立選擇權,未來才有機會開自己的車、走自己的路。
人生最穩的理財策略:保有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