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繡球沒有花瓣,用絢麗的萼片冒充,
受到栽種土壤酸鹼的影響,所以也可作為天然的酸鹼指示劑,
偏酸的土壤花色會偏藍,土壤偏鹼就會變成粉紅色,
而不同紅藍混合的比例下,就產生變幻莫測的神奇花色。
花色呈漸層變化,花心成了深海的藍綠色。

原生種是「額紫楊花」
(日語:ガクアジサイ,學名:Hydrangea macrophylla f. normalis),
以密集而較小型的兩性花為中央部份,外圍以裝飾花(四瓣萼片的不育花)圍著。

而現時一般所指的園藝觀賞用繡球花,都被栽培成只有裝飾花的部分,
傘房狀聚傘花序近球形,外觀猶如繡球,
狹義上又被稱為「本紫陽花」(日語:ホンアジサイ)。
整株植物有毒,莖葉毒性較強。


根據日本繡球花研究者山本武臣之研究, 「紫陽花」一稱,
則是由唐朝詩人白居易而起,可能用以稱呼紫丁香。
他在杭州招賢寺看到了不知名的花,十分驚豔,不但賦詩〈紫陽花〉:
「何年植向仙壇上,早晚移栽到梵家,雖在人間人不識,與君名作紫陽花。」


還注曰:「山花一樹,無人知名,色紫氣香,芳麗可愛,頗類仙物,因以紫陽花名之。」

日本人喜愛繡球花,更喜歡「紫陽花」三個字,故移為繡球花之用。
後因平安時代學者源順誤用流傳,而成為日本對繡球花的通稱。

神戶市將其作為市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