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混沌少年時》/TV series/2025/★★★★☆

《混沌少年時》
在短短的四集裡,從多重觀點深深地探究一宗少年殺人案,《混沌少年時》的對白既是平實日常,卻又精確無比地切入案件糾纏複雜的紋理,剖析構成主角生活的人際和家庭關係,試圖由此照見其心理極幽微晦暗之處。一鏡到底總是有效的宣傳噱頭,在本作中更化成一種逼近事件「真相」的技法——倘若所謂「真相」,或者說「答案」的確存在?
面對這起案件,關於殺人者的心理和動機,真的存在所謂的「真相」嗎?無論從對青少年而言影響力至大的校園人際關係去談(第二集)、從心理評估專業的角度來分析(第三集),或者聚焦在家庭生活的一小段橫切面(第四集),雖說每多一個視角就又多了一些線索,本作卻直至最終都沒有明確交代任何的「答案」。既無主角主觀的自白,也沒有邏輯思維和充滿情節感的推理總結,只有角色之間一組一組的互動層層堆積,而這其實往往才是真實世界、真實生活中會面臨的情境。正如本作標題,這是逼著觀眾直面真實的「混沌」,該如何解讀、要將這些混沌建構為何種秩序,或者接受其如鯁在喉,很大程度取決於觀眾。(以下有微劇情雷)
對我來說,主角父親大概是最為曖昧也有趣的角色。強大可靠、一肩扛起家計,以適度嚴格亦溫柔深愛的方式對待子女,甚至時而健談幽默(這點較罕見於東亞文化下的傳統父親形象,在那裡更典型的是沉默寡言與堅忍不拔彷彿內生的連結),從較傳統的價值觀來看完全是一位理想的父親——那麼,「一點點」的固執和不擅於處理情緒,不過就是滿滿陽剛氣質「一點點」難以避免的副作用罷了,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個角色之厲害在於,他既不是全然無辜的心碎父親,亦不能輕易化約地被歸類為「有毒男子氣概」之類抽象概念的體現,而是如所有真實的人一般有無數的切面而複雜無比。在他身上可見角色自身對某些善的堅持(好比不體罰孩子的原則),也能看見他自覺或者不察的必須面對的「坎」(好比情緒的不穩定)。正是如此有血有肉的角色,在最後一場戲中的落淚自省才格外打動人。遠非膚淺隨意地拋出諸如「養子不教父之過」的道德訓斥,亦不是任意安排戲劇化的情節轉折來洗白角色,《混沌少年時》之可貴正在於其對高傲說理與低俗煽情的雙重拒斥,以及其對悲劇溯源之艱難的尊重正視。
-
2. 《黑鏡》S7/TV series/2025/★★★★

《黑鏡》S7
反思儼然已成主流商業模式的平台訂閱制、對電影與相片等舊媒介的革新想像,乃至對人造仿生物(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如今愈趨「人」化的AI)的異化發展——《黑鏡》第七季再次創意十足地探究了當代/未來科技物與人類/人性的互動,並偶能提出令人深思的觀點題材。個人認為本季的表現可稱是一掃上一季令人失望的陰霾。
(以下有劇情雷)
就本季的幾集「科技/幻驚悚」而言,相較於情節略顯誇大的EP2、EP4和EP6,EP1〈凡夫俗女〉引發的迴響更大並不意外。「Common People」這個標題下得之好,正在於該集中主角的所有掙扎和決定都極近尋常人情,因而能引發最大的情感共鳴和驚悚效果。拿「任你選擇」的自由表象來為資本主義式生命剝削的強迫真相遮羞,是針對藤蔓般全方面擴張糾纏人類生活的訂閱制商業模式的赤裸質問;考量到《黑鏡》影集本身便是由(惡名昭彰的)Netflix所獨佔,這一質問更顯現其自我指涉的真身,變得更加尖銳大膽。
同樣聚焦於普世情感,EP5〈憶錄集〉用十分新穎的方式深入戀人關係中的美好與醜陋(讓人聯想起個人認為這個題材的神作《王牌冤家》),也讓人(尤其是在關係中當過爛人的人?)格外有感。特別有趣的是,隨著情節進展,會發覺主角即便面對身為AI的憶錄集編輯,也努力營造自己為在關係中受傷更多的無辜好人形象。劇中對此的譏諷固然引人發噱,但稍稍反思也不難察覺,正因這種自欺欺人的情感和作為是普世人性的部分構成,我們才對這樣的譏諷有所反應。
-
3. 《鬼才之道》/film/2024/★★★☆

《鬼才之道》
集結了獨特精巧的題材、明快流暢的節奏、拿捏恰到好處的洋蔥和正能量,再佐以一(億?)小撮台式笑料(且看片名本身就是個難以忽視的諧音梗)和百合元素,不難想像《鬼才之道》為何能在去年一度蔚為話題,並取得相當的商業成就。最令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應是本作「以鬼喻人」的創意,以類型片(「鬼」片)包裝核心概念(關於「才」的辯證)的深刻。
(以下有微微雷)
而「鬼界奧斯卡」這個世界觀設定,更使得本作的後設敘事昭然若揭:關於才能和人生意義的辯證既是普世議題,也能被標定為影劇界——這個尤其為才能之多寡有無而感到驕傲和焦慮的世界——的自我指涉。就此來看,本作正向溫暖、皆大歡喜的結局,亦可看作一種自我療癒。《鬼才之道》當然是對影劇界從業人員的告白,稍稍迂迴隱晦的包裝形式非但不減其真誠,反將其療癒效果普遍化,令所有「為才所苦」的人都能同等地在虛構的世界中獲得力量,進而挑戰綁定狹隘才能與生之價值和意義的普世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