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幣持續升值,引發不少市場關注。除了出口產業壓力之外,也有人開始擔心:
台灣會不會像當年的日本一樣,因為貨幣升值引爆資產泡沫,最終走入長期經濟停滯?
這樣的聯想並非空穴來風,但如果仔細比對背景、體質與應對政策,會發現台灣與當年的日本,有關聯,但本質上並不相同。
回顧日本失落30年的歷史背景
1980年代末,日本在「廣場協議」後迎來劇烈的日圓升值,為了對抗升值對出口的打擊,日本政府選擇降息與寬鬆信貸政策來刺激內需。
結果短時間內引爆資產泡沫,房價與股市大幅飆升,過熱的資金推升資產價格到極不合理的水平。
1991年泡沫破裂,資產價格重挫、金融機構爆雷、消費信心崩盤,
日本從此陷入長達數十年的低成長、低通膨與低信心時代,這就是所謂的「失落三十年」。
台灣會步上同樣的老路嗎?
我們可以從三個關鍵差異來看:
1. 升值幅度與節奏不同
日本在短時間內經歷超過50%的急升,台灣則是相對溫和,且央行干預與控管節奏明顯,並非劇烈震盪。
2. 房市體質不同
日本當年是全面投機型泡沫,房價超越所得與資產支撐許多倍。
而台灣雖然部分區域房價偏高,但以自住為主的剛需仍撐起基本盤,房貸違約率極低,並沒有失控跡象。
3. 政府管控態度差異
日本當年對資產泡沫選擇「不碰」,導致問題惡化。
台灣近年來從限貸、打炒房到選擇性信用管制,其實已經在積極降溫市場過熱情緒。
升值之後,台灣可能面臨的不是泡沫,而是「分化」
台幣升值短期確實對出口產業形成壓力,但並不直接等同於房價下修。
真正的結果可能是市場進入「盤整+分化」階段:
- 投機型區段回歸基本面,價格修正
- 有生活機能與就業支撐的區域則抗跌力強,甚至持續穩定向上
- 資金會更挑選「保值性」、「抗震性」高的標的,如核心地段、大型開發區、交通便捷區域
結語:歷史可以借鏡,但不必恐慌複製
台灣與日本的結構不同,雖然台幣升值帶來某些壓力與調整,
但不代表我們會複製「失落三十年」的劇本。
真正該注意的不是「房市會不會跌」,而是:
- 自己是否選對了地段與產品
- 這個標的是不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 當市場冷靜下來,還願意買單的會是誰
下一篇,我會分享:在台幣升值、國際情勢震盪下,青埔這類重劃區是風險還是轉機?
我是葛長軒,一位在中壢/青埔第一線觀察市場變化的房仲
專注於用更清楚的分析,幫助買賣雙方做出更穩健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