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這篇文章可能有點刺耳,但請相信我,這絕對是出自肺腑的真心話,期望能為你的財富之路點亮一盞明燈⚠
你是不是也這樣?每個月薪水一進來,扣掉房租、孝親費、生活費,看著存款那一點點餘額,總想著要靠投資幫自己「加薪」。打開手機,Line、FB社團、存股網紅、YT影片,大家都在喊:「無腦存股,首選金融股」、「某檔ETF月月配息,殖利率8%超香!」
你看著「穩定配息」四個字,就像在沙漠裡看到綠洲,心想:「對!就是這個!錢放進去,每個月就有錢自己流進來,跟收房租一樣穩,這不就是被動收入的真諦嗎?」
於是,你把辛辛苦苦存下的第一筆錢,甚至未來的每一筆錢,全部丟進了那些看起來超穩、超安全的金融股和高股息ETF。你看著戶頭裡每個月多出來的幾百、幾千塊,感覺自己真是個理財小天才。
🚧但我想請你停下來,深呼吸冷靜之後,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真的賺到了嗎?還是你只是掉進了一個精心設計的甜蜜陷阱?」
📌 年輕人最常掉入的幾個配息陷阱
1️⃣陷阱一:「穩定配息」,是成長的絆腳石
「存金融股或是高股息ETF啊,我爸媽都存了20年了,就是大到不會倒,才能每年穩穩拿股息,多好!」這句話你一定聽過,而且聽起來超有說服力~
但你可能搞錯了最致命的一點:不管是金融股或是高股息ETF都不是銀行定存,它終究是「股票」!
你以為的穩定,在2008年金融海嘯、2020年疫情股災時,照樣被殺到腰斬。別人恐慌拋售時,自己的資產也一夕之間蒸發40%、50%,這時你才會驚覺,那種心痛與恐慌,跟你想像中的「穩定」,完全是兩回事!
更別提那看似保證的配息了,高配息通常就意味著低成長,因為公司把大部分賺來的錢都發給了股東,而不是再投入去創造更高的成長。而且,千萬別天真的以為配息是永遠不變的!景氣好的時候,你好我好;一旦經濟逆風,公司自顧不暇,配息自然會變差,甚至直接跟你說「共體時艱」今年不配息~
這就是問題的癥結點,長輩可能再過10年、20年就要退休,他們需要的是一筆現金流。但你呢?你是一個20、30歲的年輕人,你最大的本錢不是那幾萬塊的本金,而是「時間」!你現在最該追求的,不是每個月多那幾百塊的零用錢,而是「總資產的爆炸性成長」
把錢全部放在金融股跟高股息ETF,那你的投資組合就像是「沒未來、沒成長」的殭屍股集合包,你明明要參加一場F1賽車,卻選了一台安全穩定的家庭房車。看似安全(真的嗎?),不太會暴衝,但它也永遠追不上那些真正的賽車。十年過去,你朋友的資產可能已經翻了幾倍,而你的資產,卻還在原地慢慢爬。看似賺了穩定的股息,卻賠掉了最寶貴的「時間複利」與「資產成長性」!
這不是聰明的投資,這更像是一場用青春當賭注的豪賭,賭它永遠風平浪靜。但歷史告訴我們,市場從來不是如此。
2️⃣陷阱二:把ETF的「高配息」當「高報酬」
「哇!這檔ETF殖利率8%、10%,太讚啦!」高股息的誘惑,又比穩定配息更直接、更暴力。看著那漂亮的數字,誰能不心動?
但魔鬼,就藏在細節裡!
你知道你領到的「高股息」,有一部分可能根本不是公司賺來的錢,而是「收益平準金」嗎?白話來說,就是把你左口袋的錢(你投入的本金),拿一些出來,放進你右口袋,然後跟你說:「這是你賺到的配息喔!」
是不是感覺超瞎?但這就是事實!為了讓ETF的配息率「看起來」很穩定、很漂亮,吸引更多像你一樣的投資人進來,這個機制就誕生了。
你領到的錢,一部分是你自己的本金,一部分才是成分股賺的錢。你等於是在拿回自己的錢,卻還要被扣管理費、手續費。時間一長,你以為你在領利息,其實你的本金正在一點一點被侵蝕。
你以為你在收租,其實你是在拆自己房子的磚頭來變現。
📌PART1小結:
對年輕人來說,過度專注於「配息」,是一個致命的思維誤區。
年輕人,該追求的是「總報酬率」( 股價成長 + 股息),而不是「高殖利率」
一個股價能長期成長的公司或ETF,就算配息不高,它帶給你的總資產增值,遠遠超過那些只會配息、股價卻像死魚不動的標的。你需要的,是能幫你把雪球越滾越大的「濕雪坡道」,而不是一個看起來很美、卻不會讓雪球變大的平地。趕快重新檢視一下你的投資組合。 問問自己:我現在的配置,是為了安穩領零用錢,還是為了10年後資產翻倍?
你還想當一個「領息族」?還是開始學習當一個「成長型投資人」?
別再讓「穩定配息」這四個字綁架你的未來了。你的青春,不該只值那幾趴的殖利率。
我以前也這樣做過,但後來發現「總報酬率」比起無腦買大盤真的差太多了,所以就轉向指數化投資,終於在承受風險下獲得了合理的報酬!
💬結語+下集預告:
如果你覺得今天說的,已經讓你冷汗直流,我得殘酷地告訴你:這還只是開胃菜
今天這些是稍微用功一點的投資人就看得見的「明槍」。但真正拖累你長期績效造成毀滅性傷害的,是那些藏在規則裡、沒人會告訴你的「暗箭」。
下一篇,我會揭開那些市場不講、你沒發現的暗黑陷阱。不想莫名成為被收割的韭菜?那下篇就是你的保命符,記得追蹤,錯過你絕對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