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可以了解持守五戒的好處,和為什麼要受五戒等功德利益
受五戒的好處
受五戒是什麼
五戒的意義
為什麼要持戒
受五戒的好處,有二十五位護法神守護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能夠讓心逐漸安定,感到平靜喜悅,遠比餐餐珍饈來得重要。怎麼在追求心靈安定的過程,踏出屬於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從守戒開始。」
佛陀於《灌頂三皈五戒帶佩護身咒經》中開示:皈依三寶之後,即有三十六位鬼神之王,隨逐護助。如能再受五戒,每持一戒,即有五位護戒天神,隨逐護身。意即受持居士五戒後,會有二十五位護法分秒不離隨身守護我們。
《灌頂三皈五戒帶佩護身咒經》
佛言:梵志以三自歸竟,是為真正弟子,不為邪惡所干嬈也。佛告梵志汝能一心受三自歸已,我當為汝及十方人,敕天帝釋所遣諸鬼神,以護男子女人輩受三歸者。梵志因問佛言,何等是也願欲聞之,開化十方諸受歸者,佛言如是灌頂善神,今當為汝略說三十六神
佛語梵志,是為三十六部神王。此諸善神,還有萬億恒沙鬼神,以為眷属,陰相番代,以護男子女人等輩,受三歸者。當書神王名字,帶在身上,行來出入, 無所畏也,辟除邪惡,消滅不善。

受五戒是什麼?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五戒是「別解脫戒」,受持戒律可得脫離六道輪迴獲得解脫,沒有受戒當然無法得解脫。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持戒的人清淨超勝的地方,就是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不做,要有善惡取捨,才是一個修行人,才是一個有理智的人。若什麼事都亂做,無法無天,那不是真正的自在,那是無智之輩,會招感無窮的痛苦和業報。所以,學佛修行想成就無上聖道,五戒是不能不持守的。
《楞嚴經》:「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五戒也是三無漏學的根本。五戒包含:
- 第一條不殺生戒。上至諸佛聖人、師僧、父母,不以身、口、意起傷害的念頭;下至蜎飛蠕動微細昆蟲,凡有命者,不得故殺。
- 第二、不予取,不偷盜戒;
- 第三、離欲邪行,不邪淫戒;
- 第四、離虛誑語,不妄語戒。口是心非,講的跟心裡想的不同。
- 第五、不飲酒戒。酒醉昏迷,眾過依附,所有的過失從喝酒產生出來,有「酒後三十六失」之說,所以不喝酒是盡形壽不喝酒。
前四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為「性戒」,自性戒;不飲酒戒則是佛陀制定的「遮戒」,遮止行者不去犯。五戒是一輩子持守,慈悲上師也傳授清淨梵行戒律,梵行優婆塞、梵行優婆夷。
五戒的意義

在《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中記載過一個故事:遠古時期,一處名為嘎西的地方,有片茂密的森林。森林中有一隻羊角鳥、一隻山兔、一隻猴子,還有一頭大象,牠們彼此和睦相處,互相扶持,在平日生活起居或外出,都長幼有序地相偕。
當走到地勢陡峭處,大象就會背起猴子,猴子背山兔,山兔頭頂上站立著羊角鳥。這一幕也是後世藏傳文化中有名的「四和合圖案」,經常出現在寺廟、僧房、牆壁或大門上,代表的即是「敬老 」與 「和諧共處 」。
而這四隻動物,同時也發願要行持善法,守持五戒,戒除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過失,也避免食用那些含有令人眩暈陶醉成份的樹葉、果實,並且鼓勵周遭同伴一起嚴守五戒。
漸漸地,森林裡所有的動物都能做到互不傷害、平和度日,由於牠們力行善法之功德,整個大地因此五穀豐登、富饒強大,一片祥瑞之景。
當時的羊角鳥,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山兔是舍利弗尊者,猴子是目犍連尊者,大象則是阿難尊者。偉大 佛陀即使生於旁生也不忘修行利眾,在這則傳承公案中更是為眾生彰顯了「五戒」的功德。
如果以一個具體的例子,來形容五戒的功德,在《校量功德經》中譬喻到:對於四大洲中所有二聖果位的聖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受持五戒所得功德。實在是難以想像的超勝!
佛門中,戒律是止惡防非、斷惡修善的基礎,如同破洞的水壺無法蓄水,沒有持戒的人自然也無法積聚任何的功德福報;反之一個依照修行次第,受持三皈依,進而上求五戒的人,不只能鞏固自身修行,絕除一切世俗過患,他所招感的種種善報也不僅止於自身,而能霑益周遭的人,乃至村里、國界,甚至是整個世界。
為什麼要持戒?
「三皈五戒」正是修行者趣向清淨解脫的八盞引路明燈,若捨去它們,廣為修持種種善法,在沒有止惡防非的前提下,所積聚的福德便是有漏的、不圓滿的;而因缺乏皈依與戒律的修學,所修積的福德只能在三界中感果,並不究竟,因為人天中再大的福德都遠不及解脫六道的清涼自在。
在《辯意長者子經》云:「不殺得長壽,無病常解脫,一切受天位,身安光影至;不盜常大富,自然錢財寶,七寶為宮殿,娛樂心常好;男女俱不婬,身體香潔淨,所生常端正,德行自然明;不欺口氣香,言語常聰明,談論不吃蹇,所說眾奉用;酒食不過口,無有誤亂意,若當所生處,天人常奉侍。」
五戒中每一條戒所招感的善果分別不同,持戒者在世得以上諸種福業,命終後得生天或超昇淨土。龍樹菩薩《親友書》中開示:「有如萬物依大地,一切功德依於戒。」
持戒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都不犯戒,道業有成指日可待。慈悲上師也開示,持守五戒是要在授戒大典前,自己就要學習持守五戒,都不犯且很自在,並認知:「這是我要的人生」、「我就是要這樣」改好了、持守好了,再來報名持五戒。
持戒的心態,也應該是:「我自己要這麼做」、「我可不可以持五戒?」、「諸佛菩薩,我可以受持五戒嗎?」這樣謙卑的心。當進一步修學受持菩薩戒或三昧耶戒時,也是要像這樣串習。

更多請見
https://news.gys.org.tw/precepts/five-prece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