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王菩薩求什麼?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只要祈請、稱誦大願 地藏王菩薩聖號或禮讚供養,感應立現。」「地」,指土地,萬物都依止在上面,像大地一般含藏萬有,能包含、忍受一切好壞,心量廣闊無邊,一切眾生靠祂救度。「藏」,指寶藏,意指這尊菩薩有無量法財,可布施救濟苦惱眾生,無私、平等的賜予眾生幸福安樂。
慈悲大願 地藏王菩薩救拔惡道眾生之悲宏誓願,一年一度的中元普度盂蘭盆法會,正是祈求 地藏王菩薩超拔三惡道眾生永離罪苦的重要時節。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只要祈請、稱誦大願 地藏王菩薩聖號或禮讚供養,感應立現。」
本文目錄:
1.地藏王菩薩求什麼?
2.經典記載:地藏王菩薩賜予眾生的利益與加持
3.地藏王菩薩──所求諸願速得滿足
地藏王菩薩求什麼?
地藏王菩薩是一尊圓滿大孝行、極為慈悲,極具解脫願力的大菩薩。
❶ 《地藏菩薩本願經》云:「若有幸受持 地藏菩薩法門,或讚嘆、瞻禮、供養 地藏菩薩,皆能獲得無量無邊的福德。」
❷如果一家之主終生受持地藏法門,可為家族求得不可思議的福祿吉祥。所積福德能庇蔭後代子孫,化災劫為吉祥,轉貧苦為富足,可免刀兵盜賊天災之苦,家宅平安,幸福永樂。
❸許多人想要得知往生親友們現處的境界,慈悲 龍德上師曾開示:「虔誠恭誦《地藏經》一段時日必定有消息。」眾生若照《地藏經》修行學孝,必得佛果,不用再到六道受苦。
❹現在末法時代,眾生造惡者多,墮落地獄者更是數不勝數,地藏王菩薩的慈悲本願,於每日的凌晨兩點到四點,祂都慈悲傾聽眾生的心願,特別加持受苦的眾生。若有人能至誠在此時,發慈悲、利眾的願心,和 地藏王菩薩感應道交,必能得到殊勝不共的加持。
經典記載:地藏王菩薩賜予眾生的利益與加持
(一)地藏菩薩本願經
經中開示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象及聞此經乃至讀誦,再以香花、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嘆瞻禮,可以得到二十八種利益。」
地藏王菩薩殊勝法門,行者若虔心聞名見像讀誦,必受地藏菩薩慈悲加持,得二十八種利益:「天龍護念、善果日增、集聖上因、菩提不退、衣食豐足、疾疫不臨、離水火災、無盜賊惡、人見欽敬、神鬼助持、女轉男身、為王臣女、端正相好、多生天上、或為帝王、宿智命通、有求皆從、眷屬歡樂、諸橫消滅、業道永除、去處盡通、夜夢安樂、先亡離苦、宿福受生、諸聖讚歎、聰明利根、饒慈愍心、畢竟成佛。」
(二)佛說延命地藏菩薩經
《佛說延命地藏菩薩經》道出 延命地藏菩薩的深弘誓願及無邊功德。
延命地藏菩薩每日晨朝入於禪定,遊化六道救拔眾生。佛陀慈悲開示:「若在三塗,於此菩薩見體聞名,就能夠生於人天或是得生淨土;若在三善道,聽聞 延命地藏菩薩名者,即能得現世果報,將來往生佛國剎土。」
菩薩以無盡的慈悲心及威神功德力,饒益度化世間所有眾生;菩薩回入娑婆,視眾生的得度因緣,示現不同的色身,或顯現佛身、或顯現菩薩身、或顯現辟支佛身……讓眾生普為得度。
地藏王菩薩──所求諸願速得滿足
《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合稱「地藏三經」,是地藏菩薩法門重要的三部經典。
滿願之王──所求諸願速得滿足
• 《地藏菩薩本願經》
諸佛經中被稱為「孝經」之一的《地藏菩薩本願經》,為偉大佛陀在忉利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讚揚 地藏菩薩所發廣大誓願,開示 地藏菩薩因地修行的事跡與地獄眾生的苦況,並宣說如何使親眷脫離苦難的種種方法。故若一心虔敬恭誦《地藏菩薩本願經》,乃至一部,功德都將不可思議!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想要現世長壽無病、財富盈滿,您一定要受持、讀誦《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佛陀曾開示,錢財屬於五家共有,但是對於受持《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的人,佛親口宣說:「不與五家共諸財寶。」
一、不被怨敵所侵害。 二、不會有邪見的想法。 三、免除一切身體及語言上的謫罰。 四、不被謗毁輕弄。 五、不被非人(指鬼神)、非時(指不該老病死的,卻得到老病死)所惱害。 六、守護他們不被天災、人禍所遭遇;臨命終時見佛,往生善趣,不墮三塗。 七、守護出家人及四眾弟子,不犯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
讀誦《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即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功德!
• 《占察善惡業報經》
上卷是用木輪占察善惡宿世業報,兼示禮懺 地藏菩薩滅罪除障之法;下卷闡述唯心識觀與真如實觀。
地藏菩薩為順應末法眾生特別愛算命及求神問卜的喜好,引入佛理,消除煩惱,堅固信心,講此《占察經》。此經可使佛弟子明白關於命運的佛法原理,才不會落入江湖術數或外道迷信之中。
功德超三界‧佛恩霑九族
佛門教孝月,我們應該不忘本,致力於提倡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慎終追遠的孝道精神;感恩父母、三寶的恩澤,並奉勸世人應行盂蘭盆之法,供佛及僧,以報父母生養撫育慈愛的恩惠,為此觀音山特舉辦「中元普度‧盂蘭盆法會」,宣揚孝道。
觀音山 地藏三經普度前行法會
✦ 8月21日~8月30日《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前行法會
✦ 9月8日~9月12日教孝月地藏法會
https://www.fazang.org/ullambana/d
資料來源: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