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聽過的故事-送給快60歲的我。
這幾天在回憶那幾年遊歷修行的日子,很甜也很苦.....
她教我們的事。
巷口有間麵攤,只擺三張桌子,一大兩小。老婆婆賣麵,小孫子跑腿,來來去去的,不是客人, 是人生。
「你說那家巷子口賣麵的老婆婆?她啊......可苦了一輩子了。」
「我聽說她兒子跟媳婦都在一場意外中都走了, 只留下那個小孫子。」
「但她從沒喊過苦,也沒見她紅過眼。每天笑咪咪的,早上天都沒亮就出來備料,還會分麵給遊民。
「我記得有一年冬天,她每天都煮兩碗麵,一碗給客人,一碗放在對面椅子上,誰都不敢動。有人問她那碗是誰的,她說,是給走遠了的人。」 「還有一次,有個男人說她傻,那碗麵是給死人的。她笑笑地說,『麵煮的是念頭,不是人。念頭沒斷,麵就要繼續煮。』」
「你說她傻也好、佛也罷,總之啊,那碗麵我吃過,真香。」
小孫子第一次學擺攤,手忙腳亂,不小心摔碎一個碗。
老婆婆沒罵他,反而彎腰撿碎片,一邊笑著說:
「這碗啊,是那年撿回來的。」
「撿的?」小孫子驚訝。
「那時我們還沒攤子,妳爸失業,每天在巷口發呆。有天他看見垃圾桶旁這個碗,完好無缺,就撿了回來,說將來要用這個碗裝自己賺的第一碗麵給我吃。」
「後來呢?」
「後來他真的煮了一碗麵給我。雖然鹽放多了, 我還是吃光了。」
她笑著拍了拍碎碗:「所以啊,東西壞了可以補,人摔倒了也能站起來。這些碗,有故事,不丟。」
有個孩子天天經過麵攤,眼神閃爍,肚子咕咕足。 某天中午,老婆婆回頭拿醬料的空檔,那孩子一把抓了碗麵就跑。
小孫子氣得跳起來:「奶奶!他偷麵!」 老婆婆沒追,笑了笑:「不是偷,是餓了。」
「可他沒給錢!」 「我們家也曾沒錢時吃別人一碗好心麵。這碗, 就算還緣了。」
隔天,那孩子又來了,這次他沒跑,而是坐在最角落的位置。
老婆婆端上麵,還多加了顆蛋。
有位穿西裝的男子,一邊講電話一邊吃麵。 「這什麼破地方......還要我來這裡開會......」
話音未落,他喝了一口湯,頓了頓,又舀了一口。
電話另一頭還在說話,他卻忽然靜了。
吃完後,他對老婆婆說:「麵很好吃。」
老婆婆回了一句:「麵若冷了就不好吃,話也是。」
男子怔住。 「你剛才的話,被孩子聽去了。」
他回頭,小孫子正默默洗碗。 男子沉默,過了會兒走過去幫忙沖水。
某日,一位流浪漢來了。 「我沒錢,已經餓了三天了......」 老婆婆什麼都沒問煮了一大碗麵給他。
流浪漢雙手捧著,眼淚掉進湯裡:「我會還妳的。」
老婆婆笑說:「這碗錢,你記得就好。」
多年後,那流浪漢回來,穿著整齊。 他放下一袋米、一罐油、一沓鈔票:「還妳。」
老婆婆卻只收了那袋米,說:「我說過,你記得就好。其他的,去還給下個餓肚子的人。」
那天,麵攤照常開張,陽光灑滿了巷口,極好。
老婆婆掀開鍋蓋,笑著說:「今天的麵多加了一味陳皮,暖胃。」
中午時分,她突然扶著腰坐下,臉色泛白。 小孫子慌了:「奶奶!妳怎麼了?」
她輕輕搖頭,喘著氣說:「歇一下就好......今天人多,你快去盛麵......」
他不肯離開,緊緊握著她的手,眼裡滿是焦急與不捨。
她眼神柔和,像一鍋剛煮沸的湯,溫熱而不捨: 「孩子,我不是怕死,我是怕......你還小,沒人顧。還有啊......這麵攤啊,不能斷......他們還在
她話還沒說完,忽聽見一聲:「奶奶,今天我來幫忙。」
回頭一看,是那個曾經偷麵的孩子,如今穿著乾淨,背著便當袋走進來。他笑著接過小孫子手上的湯勺,開始忙碌起來。
然後,一個個人都走了進來。 「老奶奶我來了......老奶奶我也來幫忙......我也來幫忙.......還有我...還有我......」
西裝男子拿著剛洗好的碗盤,默默放在攤邊: 「對不起......那天,是我不懂。」 那對夫妻帶著孩子,一起低頭行禮:「謝謝妳, 讓我們學會坐下來好好吃一碗麵。」
曾吃霸王餐的流浪漢捧出滿手銅板,跪在地上哽咽:「她從沒趕過我......我一輩子都記得......」 少年畫家把一張素描放在鍋邊,畫中是她笑著端麵的樣子,紙背上寫著:「這是我畫過最溫暖的光。」
有人在她身邊點起一盞燈,有人開始洗碗,有人鋪好了攤布,有人煮起了湯。
一雙雙手,不說話,只是動作。
那一刻,小孫子看見,奶奶的心願,一個個化作真人實現。他的眼淚終於奪眶而出,跪在她膝邊,聲音顫抖:「奶奶......他們都來了......」
老婆婆緩緩笑了。 「這樣我就放心了......我的小孫子就交給你們了」
「要記得啊,能煮一碗麵給別人,是一種福, 不是一種欠。你們若還有人餓著,鍋子就不能涼。」
她頓了頓,微微一笑:「我走之後啊,也算......可以去跟你爸爸說一聲,我有把孩子......帶大了。」
她閉上眼,靠著椅背靜靜坐著,手指微微勾著小孫子的掌心,就像當年,她牽他過馬路那樣,溫暖而堅定。
那天之後,麵攤沒有關門。
小孫子留著她的灶、她的鍋、她的那張椅子,把椅背掛上一塊木牌:
「此座留給:願意煮一碗麵給別人的人。」
他還是每天早起備料。
偷麵的孩子成了他的搭檔;少年畫家畫下更多笑容掛在攤邊;流浪漢在門口掃地換飯吃;夫妻帶孩子來吃麵,也來學煮湯。
鍋裡咕嚕咕嚕地滾著,煙氣裡,是慈悲,是願, 是人心還未冷。
多年以後,有人帶著孩子來吃麵,孩子問:「那張椅子為什麼沒人坐?」
老人說:「那是給心裡還有別人的人坐的。」
巷子裡的麵不再是老婆婆的,但她的心,還在湯裡。
《華嚴經》記載,休舍優婆夷身處沙礫,坐優曇婆羅花中,觀照流民苦相,以慈眼三昧,化苦為願,化幻為明。
她所修非離世之悲,而是深處紅塵,卻不染塵心的願行。
正如這位老婆婆,不言佛法,卻處處是佛法;不著經卷,卻日日行經。
她的湯,是甘露;她的攤,是道場。
「菩薩住於慈,起大悲心。」——慈,是能見苦而不轉頭的堅定;悲,是願救一切苦的溫柔。
菩薩摩訶薩 願我老郭此生認識的所有人生生世世平安健康 福慧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