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經】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解】
佛說:「須菩提!你不要以為如來會有這樣的念頭:『我當為眾生說種種法』,我只是機緣相感,隨人悟性,為之指點,未嘗有說法之念頭。你切勿有如來應當說法的念頭。為什麼呢?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他這麼說,即是毀謗佛,是他拘泥於文字,不能了解我所說的道理,才會這麼說。
須菩提!所謂說法的意思,不是假於口說就能盡的,佛的真空妙理,原來無法,只不過為眾生解除外邪妄心而說的,使之了悟真性,自證佛理,此乃假藉一個名,稱之為說法而已,實際上我並沒有說法。」
那時,慧命須菩提問:「世尊!恐怕未來世的諸眾生,聽到這個無法之法,無說之說,不能完全了解,不知能否生信心。」
佛回答說:「須菩提!眾生本來各具有佛性,所以說他們非眾生,但他們尚未解脫妄心,所以也不是非眾生。
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只是尚未了悟,如果能了悟,即可立地成佛,而非為眾生,現在不過先假借一個眾生之名稱之而已。」
🍀 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後是不可說不可說,不可思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以心傳心,所以所有的說法都是方便法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
須菩提問佛:「世尊!您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實際上是什麼也沒有得到對嗎?」
佛回答說:「正是!正是!須菩提!我所謂的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實真的沒有得到絲毫的法。因為凡是可以用得失來衡量的,都是身外之物,而不是自性的。自性菩提,人人具足,如何能得,也無法可得,只是假借一個名,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而已。」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經】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解】
佛再進一步地說明:「須菩提!所有的法門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的區分,我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是人人具足,世世相同,故曰平等,佛與眾生所具有的菩提心,亦沒有高下,所以才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大智慧。因為在真性中,原本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等四相,如有此四相,則是受浮塵妄念所蒙蔽。所以能修明心見性的一切善法,就可以得無上菩提。
須菩提!我所謂的善法,乃本性中自然的覺性,原本就無善惡,只是為了開悟眾生,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善法而已。」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經】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解】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以相當於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須彌山王那麼多的七寶來布施;另外還有個人受持這部《般若波羅蜜經》,甚至只是少至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來為人演說,則前者以七寶布施所得的福德比不上後者所得福德的百千萬億分之一,甚至是不能用算數的譬喻所能算的。」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經】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
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解】
佛說:「須菩提!你怎麼看?你們千萬不要覺得如來有『我應當度化眾生』的觀念。
須菩提!你切勿有這種想法。為什麼呢?因為眾生之心,本來空寂,其般若智慧,原本各自具足。如果他們聞經悟道,他們自可化度自己,實際上不存在被如來度化的眾生。若有眾生說是由如來所度化的,那麼如來即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自己尚未度化,如何度化別人?
須菩提!如來雖口稱有我,實際上卻無我見,而在凡夫看來,則執著有我,以為只有我能度化他們。
須菩提!事實上,迷則為凡夫,悟則成佛,佛與凡夫,本性是相同的,只要能了悟,就不是凡夫,不過在他們未悟時,稱之為凡夫而已。」
🍀真我:諸法平等,真性自性(如來這裡指的我就是指法身真我)
🍀假我:凡夫眾生,所執之我
🍀神我:邪魔外道之我
🍀化:以法度生,無所化:以平等心度平等眾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經】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解】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可以用三十二相來觀如來嗎?」
須菩提回答說:「是的!可以用三十二相來觀如來。」
佛因為須菩提尚未明白其中的深義,於是說:「須菩提!轉輪聖王,因以福業厚重,亦具有三十二相色身,若如來也可以用此三十二相來觀察,那麼轉輪聖王豈不就可以成為如來了嗎?」
須菩提聞言立即稟白佛說:「世尊!我已了解您所說的道理,不可以用三十二相來觀如來。」
這個時候,如來看時機已成熟,可以告誡他們離相的偈言如下:「你們如果只見我的形色外表,或是只是執著我的聲教,欲以此二者求見我的真性,那麼這種人,只是執於色身四相見佛。便是捨去正途,不知即心即是佛。而向外馳求的人是人行邪道,決不能見如來真正的面目。」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經】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
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解】
佛一再地說無相,只是教人離相,不是教人滅相。
所以說:「須菩提!你如果是這樣想:如來是因為不具圓滿的三十二相的緣故,才可以大徹大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那就錯了。
須菩提!你千萬不可有這種想法,不要認為沒有圓滿功德成就,就能夠悟道成佛證得無上大智慧。
須菩提!你如果有如來無相的念頭,ㄧ味的強調空,而忽略了空中有實,就會落入一切無相中,並以此誤導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說諸法斷滅,千萬不要有這樣的念頭。
為什麼呢?因為發無上菩提心的人,還是要從基本的修一切善法做起,只是可以不依佛法修行,乃在於勸勉修行的人勿執著於法,只是離法而行,不是滅法而不行的。」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經】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解】
佛說:「須菩提!若有菩薩以無量世界所有七寶來布施,因其心著於相,所以所得的福德雖多卻有限。如果另有菩薩,心不著於相,知一切法無我,得成無我之忍,以至忍而忘忍,無我始得以完成。如此則後面所說的菩薩,所得的福德要勝過前面的菩薩多得多了。
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這些菩薩有離相之因,在布施時,就有不受福德的果,因其不受福德的緣故,則所得的福德就無限量了。」
須菩提於是問說:「世尊!因果受施是理所當然,為何要說菩薩不受福德呢?」
佛告訴他說:「須菩提!菩薩度生布施,本來是行所當行,不應貪求福德才行布施,福德之有或沒有,悉聽自然,所以才說菩薩不受福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經】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解】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說如來有來、有去、有坐、有臥等相,那這個人是沒有理解我所說的含義。為什麼呢?因為如來的本性,是真性自如,充滿法界,隨感而發,來固非來,去亦非去。就因為無去無來,所以稱之為如來。」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經】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解】
佛說:「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將三千大千世界,搗碎成為微塵,你覺得這些微塵多不多?」
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世尊!為什麼呢?因為微塵雖多,但它的緣起是無性,絕不會執著它實有的自體。如果這些微塵是有實體的,佛就不會稱它們為微塵眾了。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您所說的微塵眾,也是緣起非真實的,只是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微塵眾而已。
世尊!您所稱的三千大千世界,同樣也是緣起的假象,也是非真實性,也只是假藉一個名,稱之為世界而已。
為什麼呢?如果有一真實性的世界,即是一合相,渾然成一體。不能被碎為微塵的。所以您說一合相亦非實有,只是假藉一個名,稱之為一合相而已。」
佛說:「須菩提!一合相之理,空而不空,妙不可言喻。但凡夫蔽塞不明本性,依戀眼前幻境。六根著各相而不能了悟。」
🍀一切相都是心所造出來的,這些相都是我們每個人心中對事物的認知而產生的想法,這種認知想法是因人而異的。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經】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解】
佛說:「須菩提!若有人說:『佛說過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你認為這個人是否理解我所說的意思?」
須菩提回答說:「沒有,世尊!」這個人並不理解您所說的意思。為什麼呢?因為您所說的這四見,只是為了凡夫便於了解佛的深意而說,事實上應該要超乎此四見之外,並非耍拘泥於其中而存此四見,所以只是為了便於說明,而假借一個名,稱之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而已。」
佛又說:「須菩提!凡是發無上正等正覺,想求大徹大悟的人,應這樣去認知、看待,要這樣去理解並相信,心中不要有一個法相,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什麼都沒有,更沒有法,一切歸納總結,空和有都不住都無著,只有理解這個道理才是正信,自然行無相妙行,則知無所蔽,見無所障。
須菩提!大家千萬不要認為我說過法,其實我什麼也沒有說,一切說法都是為了給迷者解惑的方便說,不是實相,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法!實無一切法可得,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以所謂法相也是一個名詞而已。」
🍀如是信解:如果佛法的教理都還沒有理解,就學佛參禪,容易落入迷信,所以先理解了再相信,這才是理性的
🍀佛給眾弟子教授佛法的本意,是為了告訴眾弟子要如何證悟實相,而不是為了讓眾弟子去研究佛法,所以要不生法相
🍀《金剛經》是遮法,就是遮住錯的,剩下的對的要你自己去領悟
🍀如來說《金剛經》一切法都是為了讓眾生自修自悟,要自己去體悟自性般若,自證菩提果,所以不可執著一個法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經】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解】
佛說:「須菩提!若有人用無量無數充滿了世界那麼多的寶物來布施。此外,如果另有善男子、善女人,發了無上菩提心,能夠相信理解接受和行持此經,哪怕只是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受持誦讀並為人宣講解說,使人悟性,那麼此人因此所得的福德勝過前面以七寶布施的人甚多。而受持此經要如何為人演說呢?必須要不著相,沒有分別心和執著心,做到真正的平等和平靜。為什麼呢?
因為世間,凡是有所為而成的法,都是生滅無常,都像夢幻一樣不真實,都像水泡影子一樣極爲短暫,像早晨的露水一下就蒸發了,天空的閃電也一樣轉眼之間就會消失,世間所謂的有形有相的存在,都是因緣和合而生,都不是絕對真實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凡屬有所為,終究是虛幻的,我們應該像這樣去看待世間一切。」
🍀 佛不需要我們去燒香拜佛,不需要你的香火供奉,佛給世人講佛法是要世人好好的修行
🍀觀電影法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解】
佛反覆闡明般若之法,至此已說解完畢。長老須菩提,與同時在法會聽經的諸僧人、女尼、善男、信女、及一切世間的天人鬼神等,聽完佛所說的般若大法,無不歡喜感化,信受其言,奉行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