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淨土的「說法」之德(象山慶25.7.4)
問:淨土宗出版社《無量壽經.譯註》之科判--<正宗分>之四、「眾生往生果」有4.「說法自在之德」,但5.「自利利他之德」又有(3)「說法之德」,為什麼?
慶答:《譯註》科判之4.說法自在之德,是「說法」與「自在」二事,前者「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是概說,淨土菩薩以經常性「說法度眾」為要,所說「正法」乃隨順彌陀的智慧,上契諸法實相(法-無違),下契眾生根性(機-無失)。
5.自利/利他之 ⑶說法之德--是細述其心態與行動,包含了自利(摧滅嫉心,不忌勝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與利他(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闇;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可與(1)正說之「以無礙智,為人演說…..志求佛法,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相照看。
也就是4.與5之 ⑶兩者之「說法之德」可以是一略一詳,互相呼應。以「智慧」度眾生的方式,主要是「說法」,是故於【往生之果報】中,再三強調及譬喻:「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淨,超踰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圓滿,猶如…….」;「常為師導,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餘欣戚。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功慧殊勝,莫不尊敬。」
其次,此《無量壽經》之組織圖表(科判),乃取自日本淨土真宗柏原祐義[1]《淨土三部經講話》的看法。比較而言,佛說之「經文」靈活而隨機;人為之「科判」呆板而條理,雖方便於閱讀者掌握「整體」之架構綱目及「章節」之次第與關連,但每個人對經論之分析與判定,有其專業偏見與知識盲點—也就是各有所取與所捨,不能完整、週全,且易於教條化而限囿了自/他之(教理)視野,不能開展、變通。初學者或可偶爾參考而不必完全遵從。想了解、探求佛經之義理,最佳的方式是 如臨(法會之)現場,依經文之順序而直接的「受持、讀誦」,聞佛說法而領略其意,這才有心開意解的受用;而不可依賴某人的「科判」而在頭腦上分析、組合,停留在平面的結構及抽象的概念,且被個人之見(一家之說)所侷限(框架)。
近代學者對"科判"的研究,亦提出類似的評論:「科判」的優點,是佛經的教義和結構能清楚呈現。湯用彤:「佛典譯本,或卷帙太多,研讀不易,或意義深奧,或譯文隱晦,了解甚艱。不藉注疏,普通人士,曷能通達。」「科判」是系統的閱讀法,讓佛教界祖師依各自獨到的科判而成立不同的宗派[1]。
科判的缺點在過度簡化或扭曲原意,易把整全的文本過於瑣碎的分析,不利於文本的整全了解及深度學習,智者《法華經文句》卷一:
古講師但敷弘義理、不分章段,若純用此意,後生殆不識起盡。又佛說貫、散,集者隨義立品。……昔河西憑、江東瑤,取此意節目經文,末代尤煩。光宅轉細,重雰翳於太清,三光為之戢耀,問津者所不貴。曇鸞云:「細科煙颺,雜礪塵飛。」蓋若過、若不及也。
若對「文本」理解的要求較高,太依賴「科判」可能對內容過於淺解,忽略了作者的細膩與文本的複雜。況且,科判的層次過多,讀者眼花繚亂,過簡則不能捕捉文本的關鍵。
其次,「科判」只能反映作者對佛經的解讀,卻不是唯一、必然的。該人闡釋的動機、理解的能力,當時的環境等。
[1] 趙敬邦<佛學研究方法的反省(二)>,涂艷秋<判出現前中國佛教注經方法研究>,郭捷立<中國佛教「科判」研究之文獻回顧——從藏經資料談起>,釋真吉《以數位分析進行《金剛經》註疏科判脈絡探索》